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血性疾病。急性型以小儿(2~6岁)多见,起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史,在2周至2个月内缓解,有10%~15%迁延成慢性。慢性型80%为青年女性。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急性型多低于20×109/L,慢性型在(30~80)×109/L。治疗先控制出血,常用泼尼松口服,每日30~60 mg,脾切除的有效率达70%~9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efaxing xuexiaoban jianshaoxing zidian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机体内产生免疫抗体造成血小板破坏,所形成的贫血。此病可发生于小儿任何年龄。症状: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 ❶急性型,多见于婴幼儿。常于病前2天至6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起病急。表现为自发性皮肤粘膜出血,以四肢较多,轻者为瘀点、瘀斑,重者呈血肿。鼻衄或齿龈出血也很常见。出血程度和血小板减少的程度相一致。急性暴发病例常伴发热,出血较多可发生失血性贫血或休克。 ❷慢性型,多见于学龄期前后,发病缓慢,出血症状较轻,多在外伤后发现出血症状,有反复出血史,皮肤可见出血点及鼻衄,缓解和复发交替出现。治疗:轻型患儿无需特殊治疗,多于四周内恢复。病初卧床,减少活动,避免外伤,积极控制感染,给予足量液体,大量维生素C及作局部止血措施。出血严重者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如强地松或氢化考的松),无效时可用免疫抑制剂如长春新碱等。对急性大出血,可输新鲜全血或血小板。 ☚ 失血性贫血 尿路感染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一种原因尚未阐明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二种类型。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成人较少见,85%的患者年龄<8岁。发病前多数患者有感染史,特别是病毒感染。本病的发病机理最可能是在病毒或其他病原体感染后,体内形成抗体,最后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后者结合于血小板表面,使血小板易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被破坏,导致血小板减少,故本病属于免疫复合物病。也有人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是病原体改变了血小板膜的性质,使自体血小板变得具有抗原性,产生相应的抗体,或发生交叉免疫反应而使血小板减少,但这些理论尚待证实。本病好发于冬春二季。起病一般急骤,起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史如风疹、疱疹、麻疹、水痘,其他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腮腺炎、百日咳等也有报道,也有因注射结核菌素或接种疫苗而发病者,但据某些报道,60%以上的病人均为非特异性呼吸道感染。半数以上的病人在感染后三天内出现出血,70%在一周内,也可延长至3~6周后才发病。 主要症状为在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瘀点和瘀斑,分布于四肢和躯干。粘膜出血常见,表现为鼻衄、牙龈出血,口腔及舌可发生血泡。常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少数发生脊髓出血,引起下肢麻痹,尿潴留。颅内出血时表现为头痛、嗜睡、昏迷、惊厥,常是本病致死的原因。10~20%的病人可有轻度肝脾肿大。 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常在2万/μl以下,其生存时间缩短至1~6小时。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束臂试验多数阳性。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可增多。骨髓中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体积小,有空泡或退行性变,大多为未成熟型。血小板凝集素可阳性,血中或血小板表面IgG可增高,C3一般正常,严重者外周血中可见血小板碎片。 本病发作时,须卧床休息,控制感染。此外,一般采用强的松治疗,小儿1~2mg/kg·d,成人每天30~60mg。病情较重或不能口服者可静脉滴注氢化考的松,小儿10~20mg/kg·d,成人每天200~300mg,或地塞米松成人每天5~10mg。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的作用机理可能是使毛细血管脆性减低,血小板的破坏和消耗减少,对控制出血症状有良好效果,但血小板上升较慢,其疗程一般至少需要2~4周,待出血症状被控制、血小板恢复或接近正常后,缓慢递减剂量,直至停药。复发时可根据血小板减少及出血的严重程度,再次应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脾切除手术对急性型无指征。80%的病人经治疗后可以缓解。50%6周内恢复,其余患者在6个月以内血小板大多恢复正常。10~20%的成人和8%的小儿患者病程可超过6个月进入慢性期,其处理和治疗同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与急性型不同,成人较儿童多见,发病年龄一般在20~50岁,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1:3。病因虽未完全阐明,但多数认为本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用较敏感的方法进行检查,如血小板因子3免疫损伤试验(PF-3 immunoinjury test),51Cr标记血小板补体溶解试验,14C5-羟色胺释放试验,抗人球蛋白消耗试验等,发现约有2/3的病人血循环中出现抗血小板抗体。 这种抗体是7S的IgG,大多数属IgG ,在56℃下稳定,可被洗涤过的血小板吸附,可通过胎盘。应用Dixon抗球蛋白消耗试验法可以测定血小板表面的IgG量,在病程较短、病情较重的患者,IgG量可达正常的100倍。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治疗或脾切除后,随着血小板的上升,血小板表面的IgG量也减少。有人认为细胞免疫失调也可能是本病的发病机理之一。慢性ITP患者的血小板在体外可诱导淋巴细胞转化,促进淋巴细胞摄取14C-胸腺嘧啶核苷。Lauria于1981年发现成人ITP患者的抑制性T细胞减少,而辅助性T细胞正常,因此认为免疫失衡在ITP的发病机理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血小板抗体不仅可使血小板的破坏增多和加速,而且还可抑制巨核细胞成熟产生血小板。用荧光免疫法可以证明骨髓的巨核细胞上有血浆球蛋白沉积。此外,血小板抗体还可能直接损伤血管壁,引起出血,这可以解释为何有时出血的严重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并不相称。 脾脏在本病发病机理中所起的作用可能有二方面: ❶有抗体或抗原-抗体复合物附着的血小板易在脾内阻留而被破坏,因脾内巨噬细胞有Fc受体; ❷脾可能是产生血小板抗体的场所。ITP患者脾切除后,血中抗血小板抗体的滴度下降。有人将ITP患者的脾细胞进行培养,发现可产生抗血小板抗体。 起病一般隐袭,无明显原因或感染史。主要症状为皮肤和粘膜出血,皮肤有散在针头大小的瘀点或小片状瘀斑,下肢多见,皮肤搔后也易出现。常有鼻衄、口腔粘膜出血,牙龈出血,常伴牙周炎,口臭。女性患者月经过多很常见,往往是首先引起病人注意的症状。颅内和视网膜出血较少见。脾脏在少数情况下可触及,脾脏明显肿大者一般不支持本病的诊断。约有6%的患者可伴发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称为Evans综合征,在这种情况下尿色变深,巩膜黄染,短期内发生明显的贫血,脾常肿大。 实验室检查示血小板计数减少,但较急性型为高,常在3~8万/μl,生存时间缩短,但较急性型为长,可达1~3天。外周血中血小板常较大,直径可达3~4μm,这些血小板较幼雅,这是骨髓代偿性制造血小板增强的表现。血小板减少较明显时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佳,毛细血管脆性增高。出血严重时可伴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低。骨髓检查示巨核细胞明显增多,但有时正常,较突出的变化是巨核细胞胞浆中颗粒少,嗜碱性较强,血小板形成减少。约有1~2%的患者狼疮细胞阳性。伴发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时,Coombs试验、抗核抗体阳性,IgG、IgM或IgA可增高。 ITP必须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鉴别。后者有原发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发现。骨髓检查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帮助较大。许多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骨髓象中,巨核细胞减少或缺乏,如严重感染、药物、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所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而ITP时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伴成熟障碍。脾亢时骨髓中巨核细胞也可增多,但有全血细胞减少,骨髓中代偿性增生,体检时可发现脾肿大。 慢性ITP的自然病程长,可达数年至十多年。经治疗缓解后血小板计数可恢复正常或稍低于正常,出血症状缓解,但以后又发作。发作时血小板又复明显下降,伴出血症状,历时数周至数月,以后又可进入缓解期。一般说来慢性ITP自动痊愈者较少,只占成人的10~20%左右。本病一般并不危及生命,但若月经过多,出血频繁,可致严重缺铁性贫血。急性发作伴血小板明显减少时,可因颅内出血而致头痛、昏迷、惊厥,是死亡的主要原因。1~2%的慢性ITP患者可能是红斑性狼疮的前驱临床表现,应加注意。 慢性型ITP的治疗: ❶肾上腺皮质类固醇:主要用于血小板减少伴有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有效率可达70~90%,用后出血症状改善,但完全缓解率,即血小板长期恢复正常者只有15%。皮质类固醇的作用机理是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和破坏附有抗体或免疫复合物的血小板,使毛细血管脆性减低,但能否抑制抗体形成尚无定论。强的松的剂量,成人每天40~60mg,轻者0.5mg/kg,出血症状明显改善后递减剂量。维持量一般为每天或隔天5~10mg,连续服用4~6个月,注意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可能引起的副反应; ❷脾切除: 内科积极治疗6个月未奏效,对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的疗效较差或需要用较大剂量维持,或对此激素、免疫抑制疗法有禁忌证者均可作脾切除手术。小儿2岁以内、妊娠期、急性期严重出血、第一次发作病程尚短者均不应作脾切除手术。脾切除的疗效可达70~80%,20~30%无效。术后复发率10~20%。脾切除无效或以后复发者应进一步明确有无副脾存在或其他原因(如结缔组织病等),可再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或合用其他免疫抑制剂; ❸其他免疫抑制疗法: 适用于单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无效或脾切除后复发的患者。常用的药物见下表: 治疗ITP的常用免疫抑制剂用法
免疫抑制药物 | 常用剂量 | 血小板上升需要的天数 | 6巯嘌呤 或 硫唑嘌呤 | 1.5~3.5mg/kg·d 口服 | 4周 | 环磷酰胺 | 15~30mg/kg·d 口服 | 4周 | 长春新碱 | 1.4mg/m2 1 Ⅴ.每周一次 | 5~12天 |
☚ 血小板减少症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1.诊断:(1)血小板计数<100×109/L。(2)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成熟障碍主要表现为幼稚型和(或)成熟型无血小板释放的巨核细胞比例增加,巨核细胞颗粒缺乏,胞浆少。(3)有皮肤出血点,淤斑和(或)黏膜出血等临床表现。(4)脾脏无肿大。(5)具有以下4项中任何一项: ❶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❷脾切除有效; ❸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PAC3)或特异性抗血小板抗体阳性; ❹血小板寿命缩短。(6)排除其他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其他免疫性疾病以及药物性因素等。2.分型: ❶急性型:起病急,常有发热,出血一般较重,血小板数<20×109/L,病程≤6个月。 ❷慢性型:起病隐匿,出血一般较轻,血小板数常为(30~50)×109/L,病程>6个月。 ☚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绿色瘤 ☛ 000039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