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李大钊著。原载1919年12月1日《新潮》第2卷第2号,后收入《李大钊选集》(1959年版)和《李大钊文集》(1984年版)。这篇文章是作者也是中国最早运用唯物史观论述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著作。认为道德的基础是自然、是物质、是生活的要求,“道德就是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之社会的本能”,而不是“精练的利己心”、 “超自然的灵界”或“天神的宠赐”。道德为生产力水平所左右。在狩猎时代,由于生产低下,食品经常缺乏,因此老人以自己给儿子所食为福,儿子则以食其亲为孝,而在畜牧农业时代,衣食渐渐富裕,由于当时还没有文字的发明,老人就是知识经验的宝库,因此,敬老逐渐成为社会风尚。指出:“一代圣贤的经训格言,断断不是万古不变的法制。什么圣道,什么王法,什么纲常,什么名教,都可以随着生活的变动、社会的要求,而有所变革,且是必然的变革。”否认有永久不变的道德。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礼教之所以能支配中国人心二千余年,“因为它是适应中国二千余年来未曾变动的农业经济组织反映出来的产物,因它是中国大家族制度上的表层构造,因为经济上有它的基础。”同样,“因为他不能适应中国现代的生活,现代的社会”,不能不失去往日的影响力。肯定道德也有新旧的问题,“道德既是因时因地而常有变动,那么道德也有新旧的问题发生,适应从前的生活和社会而发生的道德,到了那种生活和社会有了变动的时候,自然失去了他的运命和价值,那就成了旧道德了。这新发生的新生活新社会必然要求一种适应他的新道德出来。”新道德是随着生活的状态和社会的要求发生的,就是随着物质的变动而有变动的,那么物质若是开新,道德亦必跟着开新,物质若是复旧,道德亦必跟着复旧。驳斥了道德上的复古思想。这篇文章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