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物理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物理论

 自然哲学著作。十六卷。三国吴杨泉撰。约成书于晋太康二年(281年)。
 杨泉,字德渊。生卒年不可考,三国时吴国人,另说为梁国人。具体出身地亦不可考。活动地域大约主要在吴越(江苏东南部、浙江东北部)一带。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曾提到傅玄和傅玄的儿子傅咸(公元239至公元294年),据此推知大体和傅咸同时而稍后。他原是吴国的“处士”。晋太康元年晋灭吴以后,朝廷征作郎中,他拒绝征聘,隐居著述。
 杨泉著作,《隋书·经籍志》说有《物理论》十六卷,另说有《太玄经》十四卷,《集》二卷,《录》一卷,《唐书·艺文志》和马总《意林》所记相同,但到《宋书·艺文志》这个书目就没有了。这说明杨泉著作在宋代已佚。清人孙星衍辑成《物理论》一卷,尽管十分零碎,但保留了杨泉的思想梗概。从这些辑录中可以看出,《物理论》是一部中世纪的自然科学及哲学著作,对天文、历法、地理、物候、农学、医学及手工业工艺等自然知识进行了广泛研究,并提出了与当时玄学相对立的唯物思想。
 孙星衍辑成的《物理论》一卷:“以事类次第编录,自天文地理以迄古今帝王用人行政之要靡不囊括”(《平津馆丛书》之七《物理论辑本序》)。一共包括二十六部,它们是:天部、地部、器物部、州郡部、人事部、礼部、资产部、服用部、官部、艺文部,学部、杂文部、虫豸部、饮食部、宝玉部、菜茹部、布帛部、设官部、乐部、政理部、疾病部、谷部、时部、舟车部、艺术部、兵部。
 杨泉的《物理论》继承和发展了王充元气论,从寻求世界根本基础入手,把实在的物质性的“气”看作自然的本体。以为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都由“元气”构成,是“元气”不同形态的表现,各种不同形态和属性形成各种不同物体和现象。认为“天”是“元气”,总是运动不息不断回旋,像一个旋转器,“天者,旋也,均(钧)也,积阳为刚,其体回旋。”(《物理论》)日月星辰等天体都由元气积聚而成,也都在不断运动,正是由于它的运动引起了地上昼夜寒暑,季节变化,另还特别考察了这种变化的原因。以为自然界事物和现象之所以有不同运动变化,并无一凌驾于其上的驱使力量,而是因之自然的“元气”本身具有的阴阳对立之力量,并归根到底均属“气之引也”。(《物理论》)
 杨泉的《物理论》还表现出他思想的批判性。他反对豪门士族专政,主张“审官择人”,认为“人主以政御人,政宽则奸易禁,政急则奸难绝”;听任豪强军阀宰割一方,“武士宰物,犹使狼牧羊,鹰养雏也。”(《物理论》)透露了一些下层庶族地主的改革愿望。杨泉还对玄学清谈进行了批判。他揭露当时“望风”、“承声”的选举所形成的浮华风气,实际上是“士非玉璧,谈者为伤”,全靠“谈者之口”、“爱恬之心”来品题,褒贬人物,不仅不能发现人才,反而培养一批“冠尧之冠,行桀之行”,“雄声而雌视”的“虚伪人”。玄学家们关于“贵无”与“崇有”、“任自然”与“重名教”的争论,不过是“见虑一毛,不见其斑”。虽然文辞华美,富于思辨,但实际上“论事比类,不得其体”。
 《物理论》中有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比较著名的是天文学上的宣夜说。杨泉在研究了盖天说与浑天说后,认为这两种学说都解释不清日月列星的运动问题,所以他指出:“夫天,元气也。皓然而已,无他物焉。”这里说的“元气”,主要的乃是物理学意义的物质概念。因此,宣夜说的基础是元气无限论,它论证了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充满了气体。现代宇宙科学,也证明星际空间充满着尘埃云。可见,宣夜说对于气的物质性是有其初步的感性认识的。
 《物理论》一书的辑本主要有:清孙星衍辑《物理论》一卷,清嘉庆中兰陵孙氏刊《平津馆丛书》本。清黄奭辑《物理论》一卷,清道光中甘泉黄氏刊光绪中印《汉学堂丛书》本。清王仁俊辑《物理论》一卷《补遗》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稿本(此稿本存上海图书馆)。以上辑本均有误。孙星衍的辑本,把晋傅玄的《傅子》佚文当作《物理论》收入,但其错收原在于武英殿本《意林》所引。叶德辉辑《傅子》根据宋本《意林》,把《物理论》与《傅子》明确区别开来。此外,还有民国六年(1917年)序潮阳郑氏刊《龙溪精舍丛书》本,民国二十四(1935年)至二十六年(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
物理论

物理论

魏晋哲学和博物学著作。旧题晋杨泉撰。杨泉,字德渊。晋朝梁国人。其主要活动期约于魏、晋之间(公元265年前后)若干年间。《隋书·经籍志》称泉为“徵士”、“处士”、“杨子”,则当为一未做过官的读书人、学者。
杨泉曾著《太玄经》十二卷,集二卷,录一卷,乃仿效汉扬雄《太玄经》而作,但原书已佚,仅于马《意林》中保存六条而已。《物理论》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著录,载明为十六卷。《唐书·艺文志》、马總《意林》均同为十六卷,而《宋史·艺文志》已未再载《物理论》之书名,证明此书在宋代(至少在官方图书馆)已经见不到了。今所传本为清代学者从《白孔六帖》、《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钞》、《文苑英华》、《太平广记》、《意林》等书辑出之本,仅一卷,凡一百六十余条。
《物理论》的范围与性质,类似于张华《博物志》。古人说的“物”、“物理”较为广义,不仅指有形之器物及其性状、规律,也包括社会生活之事、人文之理,所以作者的笔头,也涉及到政治、法律、风俗、思想、道德等等。但大部分的记叙,属于自然科学的范围。其中有的记述具体之物,如天地、日月、山川、河流、土地、医药、身体、工技的形制等等,有的是探求物与自然现象的原理与规律。书中还记叙了可提水灌溉的“转车”(当为龙骨水车一类升水机械)、指南车的制造,马钧绫机的结构等,对于研究古代机械制造、农业、纺织技术的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献价值。
在宇宙天体结构问题上,《物理论》对“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都有所评述,但注重于利用“宣夜说”的元气学说,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元气自然本体论。“皓天,元气也,皓然而已,无他物矣”(《物理论》),认为“气”是自然最根本的本原,“气,自然之体也”。整个宇宙,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天地气象都是“气”的不同形态。还吸收张衡关于“天地各乘气而行,载水而浮”(《浑天仪注》)的思想,认为“水”与“元气”可互相转化,“水”由“元气”转化而来,又可吐发为“元气”。“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指出人的生命也是“元气”的一种表现,“人含气而生,精尽而死;死犹澌也,灭也。”肯定“气”是人的生命的物质基础,人和自然界的物质是统一的,这就在形神关系上,坚持了桓谭、王充以来神灭论的优良传统。强调“譬如火焉,薪尽而火灭,则无火矣。故灭火之余,无遗炎矣,人死之后,无遗魂矣。”明确否定了精神可以不依赖于形体、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唯心主义神不灭论。尖锐地批评贵无论思潮是“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无异春蛙秋蝉,聒耳而已。”根据对当时农业生产实践和科学知识的总结,《物理论》提出了农业生产中一些带规律性的见解。如把农业生产看作是耕种和收获的统一过程,认为正确安排耕种和收获之间的关系,可提高耕种效率,达到多收获之目的,此乃“良农之务”。又如考察了土壤性质、作物品种对于农作物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凡种有强弱,土有高(刚)柔。土宜种强,高茎而疏粟,长穗而大粒。”蕴含了在从事农业生产中,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之思想。对当时的手工业生产,《物理论》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赞美、歌颂了工匠的创造才能和智慧,肯定工匠的巧手可创造出一切。并将人的活动同蜘蛛、蜜蜂的活动作比较:“夫蜘蛛之罗网,蜂之作巢,其巧妙矣,而况于人乎!故工匠之方圆规矩出乎心,巧成于手,非睿敏精密,孰能著勋形,成器用哉!”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人的能动活动同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这些思想和当时风靡一时的玄学思潮相对立,体现了作者求实、务实的学风。
《物理论》历史上曾广为流传,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并被许多撰写家所抄录引述。著作亡佚后,学术界人士自清乾嘉起开始收集佚著。先是章逢之曾有《物理论》辑本,孙星衍又“重加校正,补所未备”,“以事类次第辑录”,辑成一卷,载《平津馆丛书》。马瑞辰在为该辑本作序时指出:“是诚断壁残圭之可宝贵也。”清严可均《全三国文》、马總《意林》等也辑有部分佚文。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据《平津馆丛书》本影印流传,为常见之本。

☚ 傅子   人物志 ☛
物理论

物理论

杂著, 晋代杨泉作, 原书16卷。杨泉于三国与西晋时均弃官不作,专心著述,该书系其杂采秦汉诸子而成,叙事物之理,偏重于儒学,保留有较多的汉代史料, 可供研究汉代学术思想、事物源流参证。原书已佚,清代王仁俊、孙星衍、黄奭各有辑佚本。

☚ 楚汉春秋   资治通鉴 ☛

物理论

杂著,晋杨泉撰。十六卷。杂采秦汉诸子之说而成。认为水是自然本源,万物由水或水气组成;以薪火喻形神,以为人亡,魄不独立存在。批评盖天伦和浑天论的缺陷。早亡,自唐以迄类书多有引录。清王仁杰等有辑本。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2: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