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因素致癌作用
物理致癌因素主要有电离辐射、紫外线及异物等。
电离辐射致癌 任何一种放射性物质,不论发射何种射线(α、β或γ线),只要具有电离作用,都可引起人类各种癌瘤,其中以白血病、骨肉瘤、皮肤癌、甲状腺癌和肺癌为多见。不但外照射,而且进入体内的放射性物质产生的内照射亦有致癌作用。如用同位素(32P、90S、226Ra或239Pu等)标记物可使狗发生肉瘤。有些早期放射线工作者因防护不够,长期接触放射线而患了癌瘤。医疗实践中用放射性物质进行诊断和治疗时,若剂量过大,亦可引起所谓“医源性癌瘤”,而且年龄愈小则愈为敏感。此外,职业中接触放射性物质的工作人员,如铀矿工人,肺癌发生率可较高。日本原子弹爆炸后幸存者中白血病、甲状腺癌、乳癌及肺癌较多。动物实验中用X线、镭及氡可引起仓鼠、大鼠或猴的皮肤、骨、肺及造血组织肿瘤。体外实验中用剂量小至1rad的X线可使哺乳类动物的正常细胞发生转化。电离辐射也可作为“激发”物质,再经其他一些物质的促进作用而致癌,或与病毒等共同作用而使细胞转化。
电离辐射的作用机制为:
❶直接导致细胞核的DNA结构变化,致癌性决定于DNA修复能力的大小;
❷先激活水分子,形成自由基,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而影响核酸代谢。此外射线还有抑制免疫或活化病毒等作用。紫外线致癌 长期暴露于日光下的机体可因紫外线照射而发生癌瘤。紫外线照射使DNA中形成嘧啶碱的二聚体。在着色性干皮病病人,由于修复DNA的内切酶活性低,易因核酸代谢紊乱而致皮肤癌。
异物致癌 将塑料片等片状物质,埋于动物皮下,可诱发肉瘤。据研究,认为发病机制类似体外单层细胞培养的恶变。纤维状物如石棉进入机体后可引起间皮瘤或肺癌,可能与其物理性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