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牧Mù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山西之太原、大同、临汾、阳泉、晋城,安徽之贵池、泾县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亦收。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云: “黄帝臣力牧之后。”此以名为氏。
❷ 《姓氏考略》注引 《路史》 云:“康叔后有牧氏。”此当系出姬姓,望出弘农。
春秋时鲁有牧皮, 事孔子; 汉代有牧良, 越嶲太守; 明代有牧相,弘治进士; 又有牧义,兴化推官。

牧mù

❶放養牲畜。劉楨《遂志賦》:“牧馬於路,役車低昂。”
❷主舟務之官。《禮記·月令》:“命舟牧覆舟。”鄭玄注:“舟牧,主舟之官也。”張衡《西京賦》:“於是命舟牧,爲水嬉。”
❸古時治民之官。州官稱爲牧。崔篆《慰志賦》:“闢四門以博延兮,彼幽牧之我舉。”幽牧,指幽州刺史。
❹郊外。王粲《登樓賦》:“北彌陶牧,西接昭丘。”
❺鳳凰背上的花紋。見“德牧”條。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通“默”。牧牧,即“默默”,沈默不语。
长沙 马王堆 汉墓帛书:“牧牧嗜卧以咳。”
  • 上一篇:牦
  • 下一篇:物(一)

《牧》原文和赏析 - 元曲精品 - 可可诗词网

 闲中放牛,天连野草,水接平芜。终朝饱玩江山秀,乐以忘忧。青蒻笠西风渡口,绿蓑衣暮雨沧州。黄昏后,长笛在手,吹破楚天秋。

这支曲子以明朗轻快的笔触,描绘出一幅优雅的放牧图:碧绿的青草无边无际,浩淼的湖水与广阔的原野相连,头戴笠帽、身披蓑衣的放牧人,骑在牛背上,口吹长笛,饱览山川秀色,悠然自得。平芜:平坦的草原。芜,草繁多的地方。青蒻(ruo)笠,用青嫩的蒲草编织的帽子。蒻,嫩的香蒲。沧州,暗绿色的江水之滨,常用以代指隐士的居处。


全曲透露出一种清悠、飘逸的韵致,给人以美的享受,表现出作者摆脱名利羁绊后乐以忘忧的心情,寄托着厌恶官场、不满现实的情绪。

官名。宋初承唐制,于都城开封府和陪都河南、应天等府置牧以为名义长官。由皇子担任。但不常置。其实际长官为尹,或权知府事、知府事等。知府 官名。宋代于地方设府之处,命朝臣充任长官,称为知某府事,简称知府。负责地方行政,掌教化百姓、劝课农桑、考察官吏及赋税、狱讼、赈济等事。知府并常常兼任安抚使、都总管、兵马钤辖、巡检等职务。而以带中书、枢密院、宣徽使等高官任职者,又称判府事。

☚ 尹   知州 ☛

官名。传说始于虞舜。汉成帝时,始将刺史改称州牧,南朝时州牧为地方长官。唐初于京兆、河南、太原三府置牧各一人,从二品,为京城和陪都的名义长官,多以亲王遥领,不亲理职事。

牧mù

❶放牧人。《小雅·无羊》二章:“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糇。”毛《传》:“何,揭也。蓑,所以备雨;笠,所以御暑。”郑《笺》:“言此者,美牧人寒暑饮食有备。”孔《疏》:“蓑,唯备雨之物;笠则元以御暑,兼可御雨。”
❷远郊放牧地。《邶风·静女》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尔雅·释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毛《传》:“荑,茅之始生也。”郑《笺》:“洵,信也。茅,洁白之物也。自牧田归荑,其信美而异者,可以供祭祀。”朱熹《集传》:“牧,外野也。归,亦贻也。荑,茅之始生者,洵,信也。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而其荑亦美且异。”《小雅·出车》一章:“我出我车,于彼牧矣。”郑《笺》:“出我戎车,于所牧之地,将使我出征伐。”朱熹《集传》:“牧,郊外也。追言其始受命出征之时,出车于郊外。”
❸地名。见 [牧野] 条。

☚ 图   物 ☛

读音m·u(ˋ),为u韵目,属u—ü韵部。莫六切,入,屋韵。
❶放养牲畜。
❷牧地。
❸放养牲畜的人。
❹统治。
❺修养。
❻官名。
❼郊外。
❽姓。

上一条: 下一条:

〔mu〕
牧场 〔mu chang〕 ghob dexjangt niex jangt yul.
牧放 〔mu fan〕 jangt; lious.
牧童 〔mu tong〕 deb deblious yul.

牧muok5[muoɂ]

医治
⊳者病无乇~ (这病没治)!

ㄇㄨˋ3405医治。闽语。福建福州〖〗。

牧mu

❶治理。《汉书·元帝纪》:“失~民之术。”《管子·牧民》:“凡有地~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禀(lin)。”(有:占有。务:工作。禀:粮仓。)
❷官名,一州之长官。《后汉书·刘焉传》:“太仆黄琬为豫州~,宗正刘虞为幽州~。”

牧mù

❶放养牲畜
 △ 放~。
❷姓。

❶放养牲口:~草︱~放︱~歌︱~羊︱~马︱~场︱~区︱~工︱~人︱~民︱~主︱~童︱~畜(xu)︱~业︱~犬︱放~︱轮~︱畜(xu)~︱游~。
❷古代的官名:州~。
○~师(基督教的教士,管理教务的宗教职业者)。

牧mù

❶ 放牧:牧马│牧羊。
❷ 姓。

(1次) 放牧。~夫牛羊《天》

牧mù

❶放牧。《天问》:“牧夫牛羊。”
❷治民之人。指国君或州郡长官。《国语·鲁语下》:“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师尹为旅、牧、相宣序民事。”韦昭注:“牧,州牧也。”《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孙奭疏:“言今天下为牧养人民之君,未有不好杀人者。”《天问》:“伯昌号衰,秉鞭作牧。”王逸注:“伯昌,谓文王也。秉,执也。鞭,以喻政言。纣号令既衰,文王执鞭持政,为雍州之牧也。”金开诚校注:“牧,治民之官。这里指诸侯之长。殷朝末年,世道衰微,不少诸侯背叛纣王归附西伯,西伯权利日盛,成为诸侯之长。《史记·殷本纪》:‘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
❸统治,驾驭。《尚书· 吕刑》:“四方司政典狱,非尔惟作天牧。”孙星衍注疏:“言惟汝非为天牧民乎!”《逸周书·命训》:“古之明王,奉此六者以牧万民,民用而不失。”《天问》:“中央共牧,后何怒? 蜂蛾微命,力何固?”马其昶《屈赋微》:“案《史记》,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竹书纪年》共伯干王位,沈约注云:大旱既久,庐舍俱焚,卜于太阳。兆曰,厉王为岁。周公召公乃立太子靖,共和遂归国。《鲁连子》亦云,共伯名和,好行仁义。厉王奔彘,诸侯奉王子靖为宣王,而共伯复归国于卫。《史记》不言共伯和,特所记详略有异,其为诸侯共治则一也。故曰中央共牧。怒即指厉王为祟之事。”游国恩纂义:“此问厉王见流,共和行政之事也。旧解俱误,惟马说得之;……按《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邵公谏,不听。三年,乃流王于彘。又曰,彘之乱,宣王在邵公之宫,国人围之。韦昭注云,彘之乱,公卿相与和而修政事,号曰共和,凡十四年,而宣王立。此从《史记》之说也。然考《竹书》厉王十二年,王亡奔彘,国人围王宫,执召穆公之子杀之。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摄行天子事。而《庄子·让王篇》,《吕氏春秋·开春论》,《史记索隐》引《汲冢纪年》、《正义》引《鲁连子》,《庄子释文》引司马彪注,并以共和为共伯和,共国伯爵,和其名。《汉书人表》厉王后亦有共伯和,证以《左传》所谓诸侯释位,以间王政,宣王有志,而后效官。则《竹书》所记,为得其实。故晋《束皙传》特著之曰,幽王(按当作厉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又按《竹书》厉王二十六年(即共和十四年),大旱,王陟于彘。周定公召穆公立太子靖为王,共伯和归其国,遂大雨。《庄子释文》引司马彪曰,若共伯即干王位,十四年,大旱,焚屋,卜于太阳,兆曰,厉王为祟。召公乃立宣王,共伯复归于宗。……此文共即共伯,字音恭。牧,治也。蜂蛾,喻百姓也。固,强也。屈子盖问共伯代行中央政令以为治,厉王何遂降之旱魃以示谴怒乎?然厉王虽能弭谤于一时,终为国人所逐,且围召公之宫,以索王子,何其力之强欤? 昔人谓民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召公谏王亦以防川为喻,可不畏哉!”

牧mu

牧草 牧场 牧放 牧歌 牧工 牧户 牧马 牧民 牧区牧犬 牧人 牧师 牧童 牧畜(xu) 牧羊 牧业 牧主 放牧 轮牧畜(xu)牧 游牧 畜牧业 如狼牧羊1 十羊九牧 农林牧副渔

❶畜牧之地。《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職任萬民,……四曰藪牧,養蕃鳥獸。” 鄭玄注: “牧,牧田在遠郊,皆畜牧之地。”
❷州長也。《周禮·天官·大宰》:“以九兩繫邦國之民: 一曰牧,以地得民。” 鄭玄注: “牧,州長也。九州各有封域以居民也。” 《周禮·天官·大宰》: “乃施典於邦國,而建其牧,立其監,設其參,傅其伍,陳其殷,置其輔。”鄭玄注: “以侯伯有功德者加命作州長,謂之牧,所謂八命作牧者。” 《周禮·夏官·大司馬》:“建牧立監,以維邦國。” 鄭玄注: “牧,州牧也。”
❸養也。《易·謙》: “象曰: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鄭玄注: “牧,養也。” (《通德堂經解》) 《易·謙》: “卑以自牧也。” 鄭玄注: “牧,養也。” (《鄭氏佚書》)

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土部 > 封畿 > 牧
牧  mù

城邑之遠郊。以其遠離城邑,野草豐茂,可放牧牲畜,故稱。《詩·邶風·静女》:“自牧歸荑,洵美且異。”朱熹注:“牧,外野也。”《爾雅·釋地》:“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史記·周本紀》:“麋鹿在牧,蜚鴻滿野。”裴駰集解引徐廣曰:“牧,郊也。”


古代名物 > 獸畜類 > 畜部 > 牛科 > 牧
牧  mù

謂腹部毛黑之牛。《爾雅·釋畜》:“[牛]黑腹,牧。”


古代名物 > 資產類 > 田宅場圃部 > 場圃 > 牧
牧  mù

牧地,牧場。《詩·小雅·出車》:“我出我車,于彼牧矣。”毛傳:“出車就馬于牧地。”《周禮·夏官·牧師》:“孟春焚牧。”鄭玄注:“焚牧地,以除陳生新草也。”《孟子·公孫丑下》:“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則必爲之求牧與芻矣;求牧與芻而不得,則反諸其人乎? ”趟岐注:“牧,牧地。”

牧mù

〖动词〗
一、放养牲畜(1)。《吊古战场文》:沙草晨牧,河水夜渡。——清晨在沙漠里的草地上放牧牲畜,夜晚在结冰的黄河上渡过。
二、统治,管理(2)。《晁错论贵粟疏》: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老百姓,在于君主如何统治他。《张益州画像记》: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替皇上不疲倦地管理老百姓,只有你们的张公。


牧mù

〖名词〗
一、州的行政、军政长官,亦泛指天下的地方官(3)。《敬姜论劳逸》:师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大夫官同各级地方长官辅助天子依次序去做民事。《伯夷列传》:舜、禹之间,岳牧咸荐。——舜和禹在即位之前,四岳和九牧都推荐他们。《北山移文》:驰声九州牧。——在全国官吏中传播名声。
二、看守牛羊的人(1)。《子产坏晋馆垣》:隶人、牧、圉,各瞻其事。——隶人和牧人、圉人都各自做各自的事情。
三、即李牧。战国时赵国名将,长期防守北疆(2)。《吊古战场文》:牧用赵卒,大破林胡。——李牧指挥赵国的军队,大败林胡。《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昔冯唐论颇、牧之贤。——从前冯唐评论了廉颇、李牧的贤能。
四、放牧牲畜的地方,牧场(1)。《单子知陈必亡》:国有郊牧。——都城外面有放牧牲畜的地方。

牧mù

❶ 放牧。贾谊《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李朝威《柳毅传》:“见有妇人,~羊于道畔。”
❷ 放牧的地方,牧场。《诗经·小雅·出车》:“我出我车,于彼~矣。”
❸ 放牧的人。《诗经·小雅·无羊》:“尔~来思,何蓑何笠?”(思:语气词。)
❹ 整治,治理。《荀子·成相》:“请~基,贤者思,尧在万世如见之。”晁错《论贵粟疏》:“民者,在上所以~之。”
❺ 修养。《周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也。”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
❻ 治民之人。特指州官。《后汉书·刘焉传》:“太仆黄琬为豫州~,宗正刘虞为幽州~。”

*mu

C4C1
❶放养牲畜:~羊/~场/~区/~民/~童/~歌/~业/放~/~马人/游~民族。
❷〈文〉统治;治理:奉朝命以~军民。
❸古代州的长官:州~。
❹古代指放牧的地方或远离城邑的郊外:麋鹿在~。
❺春秋时代指地位低贱的奴隶。
❻古代井田制中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
❼姓。

各种用途的土地

各种用途的土地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壤 耕地
种粮食的土地:食土
在山坡上的耕地:山坡地
培育木柴的山地:
牧放牲畜的地方:牧(牧地;牧场;马牧)
赠送的土地:赂地
空闲的土地:闲地
闲置的土地:空隙 闲壤

☚ 荒地   好的土地 ☛

放牧

放牧

牧(~放;散~;游~;駉~) 放游畜
放牧马匹:牧马
放羊:赶羊 拦羊 牧羊
牧牛:牧犊 放牛
打柴放牧:樵牧
割草放牧:刍牧
驱赶放牧:驱牧
在野外放牧:散放 野放 阑纵(~在野)
(把牲畜放到野外吃草或活动:放牧)

另见:牲畜 野外 吃食 野草

☚ 喂食1   收获2 ☛

牧人

牧人


专职牧羊的人:羊倌
养马的人,牧马人:马倌
牧牛人:牛倌
被牧主雇用的放牧人:牧工
放羊的雇工:羊工
牧区中以畜牧为主要职业的人:牧(牧民)
(放牧牲畜的人:牧人)

另见:放牧 饲养

☚ 农民   渔民 ☛

州官

州官

牧(州牧;邦牧) 州郡 知府 郡守 太守 邦伯 黄道 黄堂
一州之长,州牧:州尊
汉代、唐代的州长官:刺使 使君
清代的州长官:知州
对知府﹑知县等官吏的尊称:太爷
对州县官的称呼:父母官
对州官的尊称:天台
汉代对郡相、太守的尊称:府君
太守的敬称:铃下
太守的代称:五马
(州署中的属官:州官)

☚ 诸侯   县官 ☛

牧mù

莫六切,入屋。
❶放养牲畜的人。《左传·昭公七年》:“马有圉,牛有~。”
❷牧地,牧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扞~圉?”
❸州长,官名。《后汉书·刘焉传》:“太仆黄琬为豫州~,宗正刘虞为幽州~。”
❹放牧,牧养。王维《宿郑州》:“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
❺治理,统治。《管子·牧民》:“有地,~民。”

〖牧〗 粵 muk6〔木〕普 mù

❶ 放牧牲畜的人。許慎《說文解字》:「〜,養牛人也。」王安石《謝公墩》:「問樵樵不知,問〜〜不言。」
❷ 放牧。李華《弔古戰場文》:「沙草晨〜,河冰夜渡。」
❸在古代比喻為統治人民。晁錯《論貴粟疏》:「民者,在上所以〜之。」
❹ 官名,在東漢為一州的長官,後指地方長官。司馬光《訓儉示康》:「先公為羣〜判官。」(判官:唐、宋時輔助地方長官處理公事的人員。)

官名。夏、周时期始置。汉代末亦置牧。掌一州政令。《尚书·尧典》: “咨,12牧。”周秉钧易解: “12牧,12州之长也。” 孔颖达疏引郑玄注: “殷之州牧曰伯,虞、夏及周曰牧。”《汉书·百官公卿表》: “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更名牧,秩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 (公元前5年) 复为刺史,元寿二年 (公元前1年)复为牧。”

☚ 抹鹘   牧人 ☛

周代放牛的奴隶。《左传·昭公七年》记人有十等,为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十等之外有“马有圉,牛有牧”杜预注曰:“养马曰圉。养牛曰牧。”地位最为低下。

☚ 圉   奚 ☛

牧mù

放牧。如:畜牧,游牧,牧牛。

❶周代养牛的奴隶。《左传》昭公七年记人有十等, 为王、公、大夫、士、阜、舆、隶、僚、仆、台。十等之外有 “马有圉, 牛有牧。” 杜预注: “养马曰圉, 养牛曰牧。” 地位最低下。
❷井田制计算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 “乃经土地, 而井牧其田野。” 郑玄注:“皋之地, 九夫为牧, 二牧而当一井。”
❸牧地。《诗·小雅·出车》:“我出我车, 于彼牧矣。”毛传:“就马于牧地。”

☚ 奚   皂 ☛

牧mù

Ⅰ  (牧放) herd; tend: ~ 羊 shepherd; tend sheep; 游 ~ move about in search of pasture Ⅱ (姓氏) a surname: ~ 皮 Mu Pi
◆牧鞭 stockwhip; 牧草 pasture; herbage; forage grass; grazing; bite; 牧场 grazing land; pastureland; green land; pasturage; pasture; livestock farm; pascuum; feedlot; grass; feeding; lea; 牧地 grazing; meadowland; meadowing; 牧犊 a surname; 牧放 herd; tend; put out to pasture; 牧歌 pastoral song; pastoral; {音} madrigal; 牧工 hired herdsman; 牧民 herdsman; 牧牛场 pasture; 牧区 pastoral area; 牧(兽)群 spread; 牧人 herdsman; shepherd; 牧师 pastor; minister; clergyman; priest; clergy; a surname; 牧童 shepherd boy; buffalo boy; cow boy; cow-herd; 牧畜 livestock breeding; animal husbandry; 牧羊 shepherd; 牧主 herd owner

牧mù

1、掌畜牧之官。商、周派驻某地掌管六畜放牧及牧地的官。参看《免簋》《同簋》。 2、田官。《诗·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传》:"牧,田官也。"(按:今人多注为"郊外""牧地"。) 3、掌舟船的官。《礼记·月令》:"命舟牧覆舟。"注:"舟牧,主舟之官也。" 4、地方长官。《书·立政》:"宅乃牧。"郑玄注:"殷(商)之州牧曰伯,虞、夏及周曰牧。"到西汉时,武帝初置刺史十三人,成帝改为牧,俸二千石。建武十八年复称刺史。十二人各掌一州,总理军政,其一州属司隶校尉。各州常在八月巡行所属郡国,查阅犯人案卷,核实真伪,有无冤屈;考察官吏工作情况,评定好坏,决定任免。起初,年终到京城汇报工作,后由计吏代理。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

古代养牛的奴隶。《左传》昭公七年记人有10等,10等之外“马有圉,牛有牧”。杜预注:“养马曰圉,养牛曰牧。”地位最低下。参见“圉”。

古代牧牛的奴隶。春秋时列在从王到台的十等人之外。《左传·昭公七年》:“马有圉,牛有牧。”也泛指牧人。

(1)官名。牧官之职,为管理马、牛、羊、豕等畜牧事业,夏代称牧官之长为牧正。商代甲骨文中有牧,在卜辞中有的称“在某牧”,有的则不加地名。“在某牧”为有驻地的牧官,不加地名的牧,可能是从事游牧的牧官,均为商王派驻在商都以外某地从事畜牧的职官,率领其族人及其他从属于他的人为商王服役。其驻地有的即在侯、伯封域内。牧亦有自己的武装,情况与“田(甸)”类似,但牧并没有成为诸侯正式封号。西周金文中也有牧,《同𣪘》说:“王命:同,左右吴大父辭易、林、吴牧。”(《三代》六·五二·四)春秋沿置,《国语·周语》:“牧协职。”韦昭注:“牧,牧人。”参见“牧人”。(2)诸侯的代称,取其牧民之意。夏代从属部落的酋长,夏王亦称之为牧,意在替夏王牧民。《左传·哀公十三年》说:“王合诸侯,则伯(霸主)帅侯、牧以见于王。”此处因为“伯”已被用来指诸侯之长,于是“侯伯”改称“侯牧”。

牧mù


❹ 谦卑自|谦冲自

牧,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
基本字形从牛从攴,“牛”或作 “羊”,表示放牧對象。“攴”表示以手持木杖,或説即 “鞭” 的初文,用作構形意符則表示鞭打的動作。或增意符 “止”“彳”“辵”表示行走,合體會意,本義是放牧牛羊或放牧,引申用於治民則爲官守、統治。又引申爲牧民、牧場。卜辭或用本義。或用作職官名,主管祭祀用牲。銘文或用爲職官名。
楚簡帛文作,沿襲古體。秦簡牘文作,古隸典型。

牧mù

(8画)

【提示】牛,中间是竖,不是竖钩,竖是末笔; 位于字左时,横改提,且末笔是提。攵,4画,不要错写成3画的

*牧mù

8画 牛部 
(1) 放养牲畜: ~羊|放~|游~|~民。
(2) 古代官职名: ~守|州~。

牧()


甲骨文合集148,殷
乎牧于朕芻。

甲骨文合集35240,殷
□□卜, 戈在
按: 增从彳。

甲骨文合集7343,殷
□□卜, 𡧊, 貞爯[册]……登人[]……
按: 增从辵。

左牧鼎,殷周金文集成1372,殷
(左)𢼝(牧)。
按: 从羊。或釋爲“養”之異文。

牧又瓿,殷周金文集成9955,殷
(牧)又。

牧父丁罍,殷周金文集成9807,殷
亞{高}𢼝(牧)父丁。

𢼝觚, 殷周金文集成6663, 殷
𢼝(牧)。

又癸𢼝鼎, 殷周金文集成1739,殷
又癸𢼝(牧)。

牧正尊,殷周金文集成5575,西周早期
(正)。

作父乙鼎,殷周金文集成2313,西周早期
乍(作)父乙寶(尊)彝。 亞

免簠,殷周金文集成4626,西周中期
(司)奠還(園)(林)眔吴(虞)眔牧。

鄭牧馬受簋蓋,殷周金文集成3879,西周晚期
(鄭)牧馬受乍(作)寶𣪕(簋)。

父簋, 殷周金文集成4068,西周晚期
牧師父弟弔(叔)(御)于君。

鄧公牧簋,殷周金文集成3590,春秋早期
(鄧)公牧乍(作)𩝃𣪕(簋)。

郭店楚墓竹簡·窮達以時7,戰國
白(百)里(轉)(鬻)五羊, 爲敀(伯)數(牧)牛。
按: 从墨聲。

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47,戰國
又(有)其爲人之快女(如)也,弗牧不可。

漢印文字徵
右牧官印。

漢印文字徵
牧傷。

朐忍令景君碑,東漢
典牧二城,朱紫有别。

西狹頌,東漢
赫赫明后,柔嘉惟則,克長克君,牧守三國。

淳于長夏承碑,東漢
累葉牧守,印紱典據,十有餘人,皆德任其位,名豐其爵。

池陽令張君殘碑,東漢
牧守旌招。

晉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再莅盛德頌陽,晉
且古詩之興,采遊僮之歌,收牧豎之謡。

元思墓誌,北魏
移牧魏壤,番醜改識。

李挺墓誌,東魏
祖侍中……沙州牧并州刺史燉煌宣公,拔茅以彙,委質來庭。

隴東王感孝頌,北齊
出牧東秦,總條連率。

張通妻陶貴墓誌,隋
作牧九州,垂門五柳,自禀嘉氣,還生姿首。
《説文》: “牧,養牛人也。从攴从牛。《詩》曰: ‘牧人乃夢。’”
甲骨文象以手持鞭牧牛之形。或又增彳、辵等部件,以示行牧之意。金文或以“羊”旁代换“牛”旁,與《説文》 “養”之古文同形。
古代中國,官員治理民眾常被稱爲“牧民”,故治民之官亦得稱“牧”。

☚ 畋   教部 ☛

牧mù

甲骨文以来象手拿鞭赶牛。从牛,从攵(攴、扑)。指放养牲口。如:牧羊|牧童|牧场|牧畜业|游牧。古代又指放养牲畜的人。

牧★常◎常


mù表意,从牛从攵或攴,攴象手持木棒或鞭,本义表示放养牲畜,引申为管理、统治、州(古代行政区划)的长官等。

(mù)

从攴、牛。
【按】牧,《説文》:“養牛人也。”段玉裁注曰:“引伸爲牧民之牧。”

隶mù

【析形】会意字。古文字形从牛,从又(手)持棍,会以棍赶牛放养之意。
【释义】《说文》:“养牛人也。”本义是放牧,饲养。引申指放牧之地和放牧的人,即牧地、牧人。放牧之地在郊外,故又表示城邑的远郊。《尔雅·释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管理牲畜为牧,引申之表示统治、驾驭老百姓。进而表示治民的人,指国君或州郡长官。[九牧]古代指九州之长。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associative character.In ancient character it formed by 牛(niú,cattle)and 又(手)(yòu,hand)holding a stick,which means whooping and releasing cattle.
【original meaning】Herding and raising.

*牧mjwək

[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養牛人也。从攴,从牛。詩曰: 牧人乃夢。(三篇下)
以杖驅趕牛、羊於行道之旁。
中國早進入農業社會,畜牧為小規模之副業。羊與農業發展有抵斥,故被淘汰。

☚ 朋   夌 ☛
0000012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