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鱗蟲禽獸部 > 鱗 > 牡蠣肉 牡蠣肉 mǔlìròu 亦稱“蠣黄”。牡蠣科動物近江牡蠣等之肉。主治煩熱失眠,心神不安,丹毒。唐·陳藏器《本草拾遺·本草解紛·牡蠣》:“肉煮食,主虚損,婦人血氣,調中,解丹毒。”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介二·牡蠣》:“〔集解〕時珍曰……食其肉,謂之蠣黄。” 牡蛎肉药名。出《本草拾遗》。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Ostrea gigas Thunb.等的肉。甘、咸,平。滋阴,安神,软坚,解毒。治烦热失眠,心神不安,瘰疬,丹毒。煮食。长牡蛎肉主含糖原,尚含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A、B1、B2、D等。 牡蛎肉mǔ lì ròu《本草纲目》介部第46卷牡蛎(3)。药名。 【基原】 为牡蛎科动物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 Gould、长牡蛎Ostrea gigas Thunb.或大连湾牡蛎Ostrea talienwhanensis Crosse等的肉。 【性味】甘咸,平。 ❶《本草纲目》:“甘,温,无毒。” ❷《医林纂要》:“甘咸,微寒。” ❸《随息居饮食谱》:“甘,平。” 【功用主治】滋阴养血。治烦热失眠,心神不安,丹毒。 ❶崔禹锡《食经》:“治夜不眠,志意不定。” ❷《本草拾遗》:“煮食,主虚损,妇人血气,调中,解丹毒。于姜醋中生食之,主丹毒,酒后烦热,止渴。” ❸《医林纂要》:“清肺补心,滋阴养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