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牡荆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莖葉花實 > 小荆實 > 牡荆子
牡荆子  mǔjīngzǐ

即校實。

牡荆子

药名。出《本草经集注》。又名牡荆实、荆条果。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Vitex negundo L.var.cannabifolia (Sieb. et Zucc. ) Hand.-Mazz.的果实。分布华东及江西、湖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等地。苦、辛,温。入肺、胃经。祛痰止咳平喘,化湿消滞,理气止痛。治咳嗽哮喘,消化不良,痢疾,肠炎,胃痛,疝气,白带。煎服:6~9g。本品含丁香酸、香草酸、牡荆木脂素等。还含黄酮苷、强心苷、生物碱、氨基酸、中性树脂和少量挥发油。油中含右旋蒎烯、柠檬烯、桉叶素,对聚伞花素、β-丁香烯等。挥发油对小鼠有祛痰作用。挥发油、醇及石油醚提取物对猫和小鼠有镇咳作用。非挥发性成分有平喘作用。牡荆子黄酮类成分可扩张冠状动脉,减轻心脏负担,还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牡荆子mǔ jīng zǐ

《本草纲目》木部第36卷牡荆(13)。药名。
【基原】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 Vitex negundo L.var.cannabifolia-(Sieb.et Zucc.)Hand.-Mazz.的果实。
【别名】小荆实(《本经》),牡荆实(《本草经集注》),梦子(《石药尔雅》),荆条果(《药材学》)。
【性味】辛微苦,温。
❶《别录》:“味苦,温。”
❷《本草纲目》:“辛,温。”
【归经】《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厥阴经。”
【功用主治】祛风化痰,下气,止痛。治咳嗽哮喘,中暑发痧,胃痛,疝气,妇女白带。
❶《别录》:“除骨间寒热,通利胃气,止咳下气。”
❷朱震亨:“炒焦为末饮服,治心痛及妇人白带。”
❸《国药提要》:“治腓肠肌之痉挛及下肢之浮肿。”
❹《广西中药志》:“治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二至三钱研末或浸酒。

牡荆子mǔjīnɡzǐ

中药名。出《本草经集注》。别名牡荆实。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Vitexnegundo L. var. cannabifolia ( Sieb. et Zucc. )Hand. -Mazz. 的果实。分布于华东及江西、湖南、四川、广东、广西、贵州。辛、微苦,温。祛痰止咳, 化湿消滞, 理气止痛。治慢性支气管炎、中暑吐泻、消化不良、痢疾、肠炎、胃痛、疝痛、白带, 煎服: 6 ~9 克。本品含黄酮苷和少量挥发油, 油中含α-蒎烯、柠檬烯、桉叶素等。挥发油对小鼠有祛痰镇咳作用。煎剂对豚鼠支气管有解痉作用, 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牡荆子

牡荆子

牡荆子,又名荆条果。始载于《名医别录》,原名牡荆实。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Vitex negundo L. var. can-nabifolia (Sieb. et Zucc.) Hand. -Mazz.的果实。原植物自河北起经华东、中南至西南各省区都有分布。
本品味苦、微辛,性温。归肺、大肠经。功能祛痰,止咳,平喘,理气止痛,化湿。主治寒痰咳喘、胃痛、消化不良、疝气痛、脚气肿胀、白带、白浊等证。临床应用治寒痰咳喘,牡荆子炒黄研末服; 如痰壅气郁,咳逆上气者,本品配紫苏子、鲜生姜水煎服。现用于慢性气管炎,则以牡荆子与山药、胎盘研粉为丸服。用治气滞胃痛,以及暑湿痧气,消化不良,可单味研末或加水浓煎服。牡荆子配小茴香、荔枝核,能治小肠疝气; 伍以牛膝、木瓜、独活,则可治脚气肿胀。妇女白带,男子白浊,因于湿痰而致者,也可炒黄研末服,前者以米饮,后者用黄酒送吞。煎服,6~10g;研末服,2~3g。
实验研究: 牡荆子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石竹烯,还有石竹烯氧化物、β-榄香烯、α-蒎烯。对聚伞花素、1,8桉叶素、柠檬烯等。还含黄酮甙、强心甙、生物碱、氨基酸、中性树脂等。
牡荆子油有祛痰,镇咳作用,牡荆黄酮甙能抑制电刺激麻醉猫喉上神经引起的咳嗽。煎剂及牡荆黄酮甙能对抗乙酰胆碱或组胺引起的豚鼠支气管痉挛。
煎剂在体外对卡他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 野马追   黄荆子 ☛
0000262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3: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