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牡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牡丹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这首《牡丹》诗用“情重更斟情”的手法,把花人之间的感情反复掂掇,造成情意绵绵的意境,构思新颖纤巧,独具艺术风采。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别后重逢,有太多的兴奋,亦有无限的情思。面对眼前盛开的牡丹花,却从去年与牡丹的分离落墨,把人世间的深情厚意浓缩在别后重逢的特定场景之中。“红笺”,当指薛涛纸,是诗人创制的深红上笺。“泪湿红笺”句,诗人自己进入了角色,读来亲切感人。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化牡丹为情人,笔触细腻而传神。“巫峡散”承上文的怨别离,拈来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幽会的故事,给花人之恋抹上梦幻迷离的色彩:担心与情人的离别会象巫山云雨那样一散而不复聚,望眼欲穿而感到失望。在极度失望之中,突然不期而遇,更使人感到再度相逢的难得和喜悦。诗人把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意外地发现桃花源仙境和传说中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捏合在一起(唐人把武陵和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见《全唐诗》卷六九○王涣《惘怅诗》),给花人相逢罩上神仙奇遇的面纱,带来了惊喜欲狂的兴奋。两句妙于用典,变化多端,曲折尽致。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两句既以“馨香”、“不语”射牡丹花的特点,又以“传情”、“彼此知”关照前文,行文显而不露,含而不涩。花以馨香传情,人以信义见著。花与人相通,人与花同感,所以“不语还应彼此知。”
 以上六句写尽诗人与牡丹的恋情,末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安枕席”于栏边,如对故人抵足而卧,情同山海。深夜说相思,见其相思之渴,相慕之深。这两句想得新奇,写得透彻。
 此诗将牡丹拟人化,用向情人倾诉衷肠的口吻来写,新颖别致,亲切感人,自有一种醉人的艺术魅力。

咏花诗词之《牡丹》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牡丹

 

罗隐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


 晚唐罗隐的《牡丹》,对雍容华贵的牡丹花,不作惊人之语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将牡丹的意态神韵尽现笔底。
 诗一开篇便描写牡丹的盛开:“艳多烟重欲开难”,牡丹盛开,花朵硕大,蕊密瓣多,艳丽无比,故曰“艳多”;当花朵盛开之时,在阳光的照射下,绒瓣盈盈,嫩蕊颤颤,粉雾腾腾,每朵花的四围都象是弥漫着一层淡淡的烟雾。此中景色,慧心的诗人是最有体会的,李白曾说过:“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话;唐代的另一位诗人权德舆在写到牡丹花的这种景色时也说:“艳蕊鲜房次第天,含烟洗露照苍苔。”(《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歌》)牡丹花这种“含烟”之景正说明了它盛开的浓艳,所以罗隐在他这首诗的第一句中就着重表现了这种情景。“艳多烟重”,一个“多”加上一个“重”,十分形象地表达出了牡丹盛开的热烈。那么,盛开为何又“欲开难”呢?是不想再开了,还是想开难开呢?既是,又不是。正是因为“艳多烟重”,使牡丹难以承受,不想再开放,也难以再开放了。因为“艳多烟重”已是恰到好处,开到最热烈的时候了。不是么,你看那花心:“红蕊当心一抹檀。”盛开的牡丹花,张开重重花瓣,当心一簇细蕊带着融融红粉,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而花蕊根部和花瓣相接的地方又呈现着一种浅赭的晕色,如同一抹檀眉卧在花心,更突出了牡丹的艳丽。后来的描写牡丹的诗人们也注意到了牡丹花的檀心,晚唐另一位诗人秦韬玉在他的《牡丹》诗中写道:“压枝金蕊香如扑,逐朵檀心巧胜裁。”清代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在《绿牡丹》诗中也说:“碧蕊青霞压众芳,檀心逐朵韫真香。”写到花蕊便语及檀心,这也是十分自然的。
 接下第二联,诗人从欣赏者而着笔,暗写牡丹花的美丽。一是风流倜傥的公子夜晚醉酒归来,迷离中仍恋恋不忘盛开的牡丹花,借着灯光在睡前再欣赏她一遍;一是闺中美人早晨起来对着镜子小心地将牡丹花插在云鬓上,借以增加自己的美丽。醉后赏花,或是灯下赏花,是文人的趣闻雅事,白居易在《惜牡丹花二首》中说:“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在《花下醉》中也写道:“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宋代苏轼更是痴情:“只恐夜深花睡去,更持红烛照红妆。”(《海棠》)而范成大则说:“欲知国色天香句,须是倚栏烧烛看。”(《与至先兄游诸园看牡丹》)看来爱花倒是诗人的共同心理。而美人,则更注重自己的容颜,当打扮自己的时候,则要选择最美的花朵。一朵牡丹花插在自己的头上,“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温庭筠《菩萨蛮》)那倒是最惬意的了。
 第三联是将牡丹花放在大自然中来描写,前一句是说她在大自然中的位置,将她放在庭堂中,感觉染上花香的春风也变得可贵起来,似乎是在说,如果没有牡丹,就看不出春风的可贵;相反,经过春风的洗礼才更显得牡丹的艳丽。“国色”,原指姿容极其美丽的女子,因牡丹色极艳丽,亦称国色。刘禹锡曾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中唐另一位诗人李正封也曾留下一联有名的诗:“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见唐李濬《松窗杂录》)来赞美牡丹花。罗隐在这两句诗中,一是说牡丹为大自然添香,一是说大自然为牡丹增色,一反一正,相附相成,极其巧妙地写出了牡丹花的美丽。
 最后一联,诗人运用了一个人们熟知的典故,将牡丹花的娇艳华贵描写得淋漓尽致:“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栏干。”“太真”是杨贵妃做女道士时的号。这句是说,晚上的牡丹花象什么呢?就象杨贵妃娇慵无力倚在栏干上一样。杨贵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妃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人。盛唐时李白供奉翰林,曾在宫中将牡丹花和杨贵妃放在一起写了著名的《清平调词三首》,其中最后一联云:“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从此,人们便将牡丹花同杨贵妃联系在一起,许多牡丹名种就是用她的名字而命名的。如“醉玉环”、“杨妃深醉”、“杨妃绣球”、“太真晚妆”、“醉杨妃”等。诗人在写到牡丹花时,便经常运用杨贵妃作比和用“倚阑干”形容。如唐代王贞白的《白牡丹》:“佳人澹妆罢,无语倚阑干。”温庭筠《牡丹》:“华堂客散席垂地,想凭阑干敛翠娥。”罗邺《牡丹》:“莫背阑干便相笑,与君俱受主人恩。”宋代叶顒《牡丹》:“含风笑日娇无力,恰似杨妃睡起时。”这样来写牡丹花,无形中就增强了牡丹的艳丽娇媚和雍容富贵,美人玉色,相映成趣,言在此而意在彼,无形中完成了对花的赞美。
 赞美牡丹,在唐代是个热门话题,罗隐能在众多的描写牡丹诗中别具一格,自出机杼,也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诗人费尽经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各种手段,充分展开描写,终于使这首《牡丹》诗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地。在语言上虽然不用艳词丽句,却能描绘出牡丹国色天香的神态姿容。这也是罗隐作诗多用口语、力求通俗的风格的具体体现。

咏花诗词之《牡丹》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牡丹

 

郑谷


 画堂帘卷张清宴,含香带雾情无限。
 春风爱惜未放开,柘枝鼓振红英绽。


 在唐代众多的牡丹诗中,郑谷这首诗以其平易、新颖而别具一格。
 起句首先从人们对牡丹的态度写起。“画堂帘卷张清宴”,“画堂”,形容、厅堂雕饰之美。“清宴”,清雅之宴。意思说,画堂的帘子卷起来了,摆上了清雅的宴席。这一宴席是为何而设呢?联系下句,即可知道,设宴是为了观赏牡丹。“画堂”、“清宴”意在突出人们对观赏牡丹一事的重视。
 第二句“含香带雾情无限”与上一句紧紧相承,写此时的牡丹是“含香带雾”,香气既未全放出来,而且看得也不甚清楚,但是它们仍显得情韵幽长,给人以悦目怡心之感。
 “春风爱惜未放开”,是说轻柔的春风,由于爱惜牡丹,而不忍让它一开无余。这句是借春风来暗衬大自然也格外垂青牡丹花。我们知道,牡丹在盛开时最为引人注目,“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但是,花开后紧接着就是花落,人们因此“惜春常怕花开早”,这里,诗人把人们惜花的心情赋予了春风,就更见此诗构思的新颖、别致,而且把春风也写活了。
 既然牡丹并未完全开放,那么,现在它是什么形象呢,原来是“柘枝鼓振红英绽”,“柘枝”,舞名。这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补充:牡丹在春风轻拂中轻轻舞动,鼓鼓的花苞已经开裂,露出了鲜红艳丽的花瓣。此句在全诗中可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牡丹欲放未放之际人们已经设宴观赏,那么,当它盛开之际又当是何等热烈的场面,不就可想而知了吗?
 这首《牡丹》诗,诗人无一字赞牡丹之美,甚至未写牡丹之美,但读后对牡丹之美自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因为,诗人在诗中正是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对牡丹的赞美和神往。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没用,整篇所见都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十分自如,毫无经营造作之痕,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清刘熙载曾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艺概》)郑谷这首诗不事藻绘,用语浅白平实而意蕴颇深,颇有“用常得奇”的效果。

古典文学作品《牡丹》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牡丹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2〕青墩溪畔龙钟客,〔3〕独立东风看牡丹。
 
 〔1〕《牡丹》作于南宋绍兴五年,其时汴京沦陷已经十年,作者流寓在浙江桐乡县。
 〔2〕胡尘入汉关:指靖康二年金兵攻陷汴京,进而占领中原。伊洛:伊水和洛水,流经洛阳。这时伊洛地区已经沦陷。
 〔3〕青墩溪:在浙江桐乡县北。龙钟客:作者自称。龙钟,形容老态。
 
 洛阳是北宋的西京,也是作者的家乡。洛阳牡丹花驰名天下,流亡异乡浙江的游子,看到江南的牡丹,自然想起家乡的牡丹。但是洛阳已经沦陷十年,处于敌寇的占领下,因而觉得离家乡更加遥远。自叹龙钟的老诗人“独立东风看牡丹”,忧国思乡,不胜凄惶。诗中二、三句巧妙地化用前人诗句。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经诗人点化,赋予了新的意境,表述了有重大意义的新的题旨,并不露点化的形迹,这也正是江西诗派所提倡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

咏花诗词之《牡丹》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牡丹

 

李商隐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片寄朝云。


 这首诗一句一典,精雕细刻,极力描绘牡丹的香艳美丽,在众多歌咏牡丹的诗作中独具一格。
 起首两句以人比花,描写牡丹花蓓蕾初开时的情形,“锦帏初卷”、“绣被犹堆”数字细腻妥贴,把牡丹含苞乍放、盈盈欲语的情态表现得尽致淋漓。首句中的“卫夫人”指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著名美女南子。《典略》一书中即有“夫人在锦帏中”的句子,其中“夫人”即指南子。次句中的“越鄂君”实为楚鄂君,此处可能是诗人笔误。清人桂馥说过:“鄂君子晢楚王母弟也……榜枻越人,犹得交欢尽意焉……越鄂君误矣,当作楚鄂君”(见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一九四页注)。刘向《说苑》一书中写道:“鄂君子晢之泛舟于新波之中也,越人擁楫而歌曰:‘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于是鄂君乃揄修袂(垂长),行而擁之,举绣被而覆之。”本来,诗人是写牡丹,但却不从牡丹着笔,而是从两个美女落笔,以人写花,妙不可言。人们知道,许多花卉,它最美、最动人之处往往就在于它含苞初放之时,此时花的色泽最为浓重,牡丹花更是如此,其初绽的花苞色泽格外鲜艳明丽,特别是红牡丹,粉里透红,鲜艳无比,看上去如同初动春情的少女,脸上带着含羞时的红晕,妖娇妩媚,美艳极了,所以,诗人不直接描写牡丹本身,而是以描写美女出之,确实是高明的。以后不是也有人赞美初绽之花蕾“望之绰绰如处女”(明王象晋《群芳谱·花谱》)么! 诗人在开头处这样下笔,显得特别有生气,虽未直说一字,但却尽得牡丹之风流,把牡丹蓓蕾初开时那种浓丽妖娆的丰姿神采、形态意蕴浮雕般地呈现出来,因此何焯评论说:“起联生气涌出,无复用事之迹,非牡丹不足以当之。”(见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
 三、四两句描写牡丹的姿态:“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也是以人写花,着意刻画。只“乱翻”、“争舞”四个字便把牡丹花在风中枝叶摇曳的动态描画得栩栩如生。这一联中的“垂手”和“折腰”都是舞蹈的名称,《乐府杂录》中载道:“有大垂手,小垂手,或如惊鸿,或如飞燕。”《西京杂记》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这些都是明证。“雕玉佩”指装饰着雕玉的佩带。“郁金裙”指用郁金草的茎染成的黄色裙子。这两件东西在此处被用来表现牡丹花的富贵之态。在春风的轻轻吹拂下,那牡丹花摇曳着花枝,翻舞着佩玉般的绿叶,真如秀美艳丽的舞女,步履轻盈,舞姿翩翩,那么娇美,又那么富态。
 五、六两句写牡丹的色彩和香气:“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世说新语》载石崇家富贵无比,用蜡烛代柴烧,所以不用剪烛芯。汉侍中守尚书令荀或衣上熏香,所以“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气不歇”(习凿齿《襄阳记》)。从“石家蜡烛”我们可以想象那含苞初放的牡丹色彩分外鲜艳明丽,看起来好象蜡烛上燃烧起来的火苗,光彩照人,而这种明艳的色彩又是自然天成,所以无须剪剔。“荀令香炉”句则极尽牡丹之香:诗人站在花前,微风徐来,芳香缕缕,经久不绝,沁人心脾。面对这国色天香,人怎么能不心醉?
 前面六句,浓墨重彩,由牡丹的蓓蕾初开到动态、色彩和香气,一句一典,辞汇浓艳繁缛,但对牡丹来说这样描写是十分必要的,清人陆昆曾说得好:“其必用‘雕玉佩,郁金裙、石家蜡烛、荀令香炉’等字为之衬贴者,以不如是,则不能尽牡丹之大观,且不能极牡丹之身分耳。”(《李义山诗解》)。
 那么,诗人如此极尽刻画描写之能事,几乎穷尽牡丹花的风神韵致,本意是什么呢?作者在最后一联中透露出来了:“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片寄朝云。”《南史·江淹传》记载,江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朝云”指神女。战国楚怀王尝游高唐,梦一妇人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见《文选》宋玉《高唐赋》)。对这两句诗,众说纷纭,陆昆曾说:“结处谓此花富丽,非彩笔弗称。必如我作,方可为之传神,盖踌躇满志之语也。”(《李义山诗解》)实在不得要领。叶葱奇先生指出:“只结处轻一关合,全篇便都有深意,实在是借牡丹的浓艳来为自己的才华写照。”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上崔华州书》),年少即才华出众,不同凡响,因此,他在这首诗中是有以浓艳的牡丹自况才华的一面,不过此诗结尾处则主要是对令狐楚的感激之词。李商隐十六岁就受知于令狐楚,不仅经济上得到他的资助,文学上更经常得到令狐楚的指导。例如四六文,李商隐就曾得到他的指导。李商隐诗好用典故,对偶工整,寄托遥深而措辞委婉等等明显受令狐楚骈体文风的影响。《酉阳杂俎》又记载:长安开化坊令狐楚宅牡丹最盛,李商隐这首诗就是在令狐宅看了牡丹以后写的,此时令狐楚正任东都留守。所以本诗最后一联中先是借“江郎才尽”一典,委婉地指出他的文彩是由令狐公传授的,尔后又含蓄地说要用花片写信寄给他(朝云即指令狐楚),这是在向令狐公表达感激之情。
 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善于用典。朱彝尊指出:“八句八事,而一气涌出,不见襞积(折叠)之痕。”(又沈厚爽《李义山诗集辑评》)。陆昆曾在《李义山诗解》一书中也指出“此篇生气涌出,自首至尾,毫无用事之迹,而又能细腻熨贴,诗至此,纤悉无遗憾矣。”这些评价都是切合实际的。

咏花诗词之《牡丹》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牡丹

 

唐彦谦


 真宰多情巧思新,固将能事送残春。
 为云为雨徒虚语,倾国倾城不在人。
 开日绮霞应失色,落时青帝合伤神。
 嫦娥婺女曾相送,留下鸦黄作蕊尘。


 早在唐代,栽种和观赏牡丹的风气极盛一时,后来,历代的文人雅士,对牡丹也极尽赞美之能事,“富贵花”、“百两金”都是其别称,唐彦谦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写了好几首咏牡丹诗,这里选的一首是其中的佼佼者。
 “真宰多情巧思新,固将能事送残春。”多情的造物主能作出精巧的安排,用牡丹花送走了春天。这里写出了牡丹在春夏之间开花是大自然的巧妙安排,首联用语诙谐,自然流露出喜悦情绪,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为云为雨徒虚语,倾国倾城不在人。”巫山神女虽美,能呼风唤雨的事也是徒有其名,倾国倾城的美色,也不能在美女中寻求。“为云为雨”是活用宋玉《高唐赋》中楚王与巫山神女在梦中幽会的故事,说明神女也不能和牡丹相比,为牡丹花的美姿蒙上了一层迷离神奇的色采;“倾国倾城”是用《汉书·外戚传李延年歌》中关于北方佳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记载,形容牡丹花的美远比美人高超。用典富于变化,写法一层比一层深入。
 从第三联开始,侧面写牡丹的美丽。开花时,绮丽的彩霞会失去光采;一旦凋谢了,能使牡丹开花的春神也要伤心落泪。尾联紧承上联的后一句,牡丹花凋谢时,嫦娥和婺女都赶来送行,临别时牡丹把花蕊留下作为纪念。全诗写到结尾时,诗人和牡丹之间的感情交流已经达到高潮,构思新奇,写得细腻入微。
 这首诗赞美牡丹,但又不从正面写牡丹。绮霞失色,青帝伤神,嫦娥婺女相送,用这些自然界中的美好景象和神话传说中的美丽形象,从侧面反衬牡丹的美丽,起到了强调和突出的作用。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这种手法运用中,诗人巧妙地把牡丹人格化了,便于表达出诗人感情寄托的力量,写法堪称新颖别致,收到了亲切感人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用典也很成功,这是诗人创作的一大特色。在这之前,写抒情诗是否可以用典是有争议的。钟嵘《诗品》说:“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用事就是用典。钟嵘认为诗是表达情性的,是不能用典的。宋代诗论家说:“唐彦谦诗最善用事,”又说“用事精巧”,肯定了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咏花诗词之《牡丹》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牡丹

 

韩琮


 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荫成始放红。
 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
 名移兰杜千年后,贵擅笙歌百碎中。
 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


 韩琮曾先后写过两首牡丹诗,第一首专咏牡丹未开者,这一首则描写盛开后的牡丹,堪称为歌咏牡丹花的姊妹篇。这两首诗尽管着眼点不同,写法各异,但立意则是一脉相承的——都旨在借咏花以表现诗人对人生的看法。
 “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成荫始放红。”起笔两句巧妙地交待了牡丹的开花时间晚于桃杏。当桃红杏粉、争妍斗艳、春风得意之时,牡丹却无意苦争春色,只是默默地承受阳光,吸吮雨露,潜滋暗长;待到春深叶茂,百花盛开之后,它才开始含苞吐蕊,竞相开放。诗人拈来“不争”二字,赋予牡丹以人的高洁秉性,赞扬了牡丹不慕虚荣,不图名分的美好品格。牡丹的这种美德,曾经赢得不少文人骚客的称赞。据《事物记原》记载,武则天称帝之后,曾诏游后苑,令百花俱开,以示欢迎。其它花神都唯命是从,提前开放,唯独牡丹执意不肯向这位女皇献媚取宠,改变花期。则天皇帝一怒之下,将牡丹驱出长安,贬于洛阳。据说,从那以后,洛阳牡丹才名冠天下之首。可见,牡丹不仅芳姿艳色高出群葩,而且谦逊诚实,劲骨刚心亦远甚万卉之上。
 第三、四两句,诗人运用了拟人、夸张和反衬等多种写法,尽力渲染牡丹色泽艳丽、馨香袭远的特点。“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清晨,牡丹蓓露初绽,娇艳瑰丽,露珠欲滴;而这滴滴露珠儿,竟来自遥远的金铜仙人仙掌上承露盘中! 当夜暮降临大地的时候,牡丹花醇香四溢,惹得阵阵晚风袭来,把那浓郁的芬芳送进了闺阁华堂深处。诗人运用他那点石成金之笔,极力烘染,仿佛从天而降的晨露,穿堂而过的晚风,也被牡丹的香色摄去了魂魄,变得一往情深而不能自已,从而把牡丹的国色天香形容曲尽。
 牡丹被誉为国色天香,始于唐朝,并非古来如此。“名移兰杜千年后”,一语道出了百花王国中历史的衍变更替。“兰杜”是我国古代人民对香草的总称,从晚唐上溯千年的战国时期,正是兰杜名满天下之时。据《左传》记载:春秋末期,“以兰有国香,人服而媚之。”郑文公就曾用“兰”给他的儿子命名。在屈原《离骚》中,兰蕙,杜衡以芳香圣洁而赢得了诗人的赞誉,成为美质的象征。而牡丹最初只不过是一种荒山上的灌木,南北朝之前尚名不见诗辞文赋之中。北齐之后,才渐渐有人移植栽培牡丹,隋唐之后始盛行于天下。当时,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嗜牡丹成癖。每至春杪,牡丹园内、魏紫姚黄,竞相开放,京洛一带,车马若狂,一株牡丹竟价值几万,真可谓“拔类万伦,国香欺兰”(唐舒元舆《牡丹赋》)了。从此,牡丹以其绝世色香取代了兰杜的盛名,成为国人公认的名贵花卉。
 “贵擅笙歌百醉中”。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再现了牡丹“各移兰杜”,成为“国色天香”之后,尽情歆享荣华富贵的盛况。“笙歌”也写作“声歌”,一般泛指歌舞升平景象。隋唐之后,帝王嫔妃,豪门显贵,往往把牡丹花圃当作他们歌舞醉酒的游乐场地。据《杨妃外传》载:唐玄宗开元年间,这位风流皇帝携杨贵妃于沉香亭前置酒宴,赏牡丹,并诏令李白进《清平调》,命李龟年率梨园子弟抚丝竹歌舞,可谓显赫一时,盛况空前。李白诗中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的名句,从此,笙歌醉酒赏牡丹就成为达官显宦们风靡一时的雅好。唐代舒元舆写的《牡丹赋》描写这种景况时说:“有酒如渑,万坐笙歌,一醉是竞,莫知其它。”足见他们癫狂到何等地步。
 牡丹生性娇乖,经不得日晒雨淋,往往午前尚千姿百态,午后就披离垂落了。“如梦如仙忽零落”,赏花之人正惝恍迷离,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梦中仙境一般的时候,却蓦地发现牡丹花已零落凋谢了。“暮霞何处绿屏空”。收笔陡然跌落,使人读了如入万丈深渊,不禁怅惘凄然。“暮霞”诗中代指艳如晚霞的牡丹花。那风姿绰约,香色迷人的牡丹花如今哪里去了?眼前怎么会突然变得绿肥红瘦,树丛空空?这最后两句诗“点叙有景,寄托有情”(潘修辅《养一斋诗话》),不仅烘染出花落叶空、人去园寂的凄凉景象,也暗含着诗人对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的愤然不平,和前两句诗形成了鲜明对比,暗示着牡丹虽然能“名移兰杜”、“贵擅笙歌”,却无法改变花开必落的自然法则,逃脱不了凋零飘落,遭到冷遇的凄惨结局。
 清人冐春荣在《葚原诗话》中说:写诗要“以体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话,而有弦外音,味外味,神气超远。”韩琮这首诗虽只着笔于牡丹的花开花落,但诗的含义是深远的,留给人们的回味是无穷的。诗人的无限感慨岂止发自花鸟虫鱼?时间的流驶,观念的更新,社会的沧桑变化,人生的浮沉升迁,都溢于言外而由读者自己去联想品味。而且,不同经历、不同身份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联想:青年男女可以想到年华易逝,青春难驻,忧国志士可以想到国家兴亡,亡国之君可以想到当年的繁盛,国破后的凄惶,官宦之徒可以联想到命运多乖,仕途的坎坷。诗人韩琮虽有幸进士及第,官至湖南观察史,扬名一时;但最终因为同部将不和,被排挞落魄,失官无闻。“人之境遇有穷通,而心之哀乐生焉”(吴乔《围炉诗话》)。这首牡丹诗大约写于韩琮失官之后,诗人由牡丹花开之繁盛,花落之凄楚想到自身官宦生涯中的荣辱得失,因而借咏花以抒发内心久积的郁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这首诗看作是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在官场角逐中失意之后,不甘失败又无可奈何的忧愤之作。

咏花诗词之《牡丹》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牡丹

 

张又新


 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
 今日满栏开似雪,一生辜负看花心。


 牡丹是花中最为名贵的,在我国传统上往往把它作为富贵的象征。诗的首句“牡丹一朵值千金”,便突出了它身价的不凡,这句诗不免有些夸张,但确实也说明了它的高贵。唐代以栽植牡丹花最为出名,朝野中皆为盛行,白居易的“一束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花》),就是这一情况真实的写照。当然,就经济学观点看它的劳动价值并不一定如此之高,其所以这样,一是“物以稀为贵”,这花种有不平常之处;二是人们的心理和所好,相互轰抬。诗人就此起笔,在客观上是符合当时人的观念和认识的。那么,它的名贵又究竟在何处呢? 原来人们最喜欢的就是它的颜色之美,“将谓从来色最深”,是说它的花色非常正、非常好。牡丹花大致有红、黄、白、粉紫、墨、绿、蓝之分,不管哪种颜色都是很深的,这是它的一大特征。诗人在这里,既没有着意描写它的妖娆姿态,也没有倾心于表现它的艳丽芳香,而只是漫不经心地叙述,十分自然。
 第三句诗笔锋一转,直承“色深”而进行描写,“今日满栏开似雪”,整个花栏里栽种的皆是白牡丹,一朵朵肥大丰硕的花朵,铺展开来,遮盖地面,看去如一片白雪,光采照人、赏心悦目。诗中以一个“雪”字形容和概括,非常鲜明,虽说以雪喻花之白色并非诗人独创,但这形容白牡丹花之盛可谓是恰如其分了。诗人在首句中先突出牡丹之价值,次说价值之所在又是色深,再具体地描写白牡丹之深色如雪一般,如此紧密承接自然浑成,看得出诗人的艺术构思是颇为精巧的。
 结尾一句抒写感慨。面对满栏似雪的牡丹花,给人以无限愉悦之感,不仅是精神上的一种享受,而且也受到了美的陶冶,化性移情,开扩心灵。然而一生当中又有多少机会,观赏这牡丹之美呢!诗人遭际坎坷,几经宦海浮沉,对社会、人生皆有深切的体验。自以为庸庸碌碌,奔走于仕途,于是由花及事,悔恨平生,渗透着返朴归真、任其自然的思想感情,也饱含着许多人生的辛酸和痛苦。故以此收束,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咏花诗词之《牡丹》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牡丹

 

李咸用


 少见南人识,识来嗟复惊。
 始知春有色,不信尔无情。
 恐是天地媚,暂随云雨生。
 缘何绝尤物,更可比妍明。


 “少见南人识,识来嗟复惊。”诗一开始并不直接描写牡丹本身,而是从侧面来暗示:“牡丹生性疏南国”(《同友生题僧院杜鹃花》),主要生长在北方,南方人在唐时不大容易见到,因此诗人才说它“少见南人识。”那南人一见如何呢?南人不见则已,一见便被它那动人的姿色征服了:面对这“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李山甫《牡丹》)的国色天香,南人先是嗟叹不已,紧接便是吃惊:世间怎么会有如此艳美至极的花卉呢?诗人王建一见牡丹那“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的神姿仙态,竟产生“初开恐是妖”(《题所赁宅牡丹花》)的感觉。这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足见牡丹之美艳惊人了。
 三、四两句:“始知春有色,不信尔无情。”紧承上两句诗,着重写自己的感受,前一句以牡丹之色为春之色,诗意新奇。春天,水绿山青,百般红紫斗芳菲,但是春本身是什么颜色? 哪一种色彩可以代表春天? 没有,可现在明白了:这“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焰灯煌煌”(白居易《牡丹芳》)的牡丹不正是春天的颜色吗! 也只有它的天香国色才可以代表春之色! 后一句又深入一步:认为牡丹不仅为“春之色”,也是有情物,你看它“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白居易《牡丹芳》)的意态如绝代佳人,盈盈欲语,谁信它是无情物呢?这两句诗把牡丹写活了,简直呼之欲出。
 五、六两句:“恐是天地媚,暂随云雨生。”还是从感觉上着笔:诗人觉得这牡丹太美了。它是怎么生长出来的呢?恐怕是会萃了天地之芳香娇媚于一身,随着春天温暖的云雨而生,从而成为“倾国倾城”的美色,压倒群芳,为百花之王。因此,牡丹真可以说是天地之精英、宇宙之英华。
 七、八两句,又翻出新意:“缘何绝尤物,更可比妍明。”“尤物”极美至贵之物。牡丹本也美艳非常,可这绝色奇葩之间还不尽相同,红粉绛紫、竞香比艳,它们中间也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从中还可以找出更为美艳者,那可是美中之美,好上加好了。所以最后这两句诗比前六句更进了一步,可以说极尽牡丹之美了。
 这首诗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诗人虽写牡丹,但一句直接描写都没有,完全是从侧面进行描写和暗示,便尽牡丹之风神韵致了,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笔法是十分精妙的。

咏花诗词之《牡丹》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牡丹

 

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唐朝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这首诗虽然没有明确点明地点,但从养花的规模看,似乎是京城长安。
 白居易在《买花》一诗中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由此看来,养牡丹花确实是长安人的风习。徐凝在《寄白司马》一诗中写道:“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争遣江州白司马,五年风景忆长安。”也写了长安人争看牡丹的盛况。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诗的第一句用了反问句式,从反面提出问题表示确定的意思。是啊,牡丹花素有“花中之王”之称,在百花丛中,它最壮观,最鲜艳,在城中各种花卉里,它独占鳌头,具有压倒的优势。这种反诘句起到强调的作用,对人们普遍喜爱牡丹花的事实做了不容置疑的肯定。“占断”一词,用得十分精当,恰切地写出了牡丹花那种美艳、奇绝,压倒群芳的气质,点出了城中养牡丹花的规模。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是对牡丹花描写的进一步升华。洛川神女即洛神。传说伏羲氏的女儿宓妃溺死于洛水,成为洛水女神。诗人面对那一簇簇、一片片盛开的牡丹花,十分陶醉,不由得想到了传说中的洛神,莫非是洛川神女的巧手安排,使得那娇态万千、异彩纷呈的牡丹花,胜过那绚烂的朝霞么! 诗人见花想到神女,这联想看似突兀,其实十分自然。美女如花,这是古人常用的比喻。望着美丽的牡丹花,想到如牡丹一样美丽的洛神,若非神女之手,人间怎能有如此美丽动人的牡丹花呢?正是这一“疑”,把牡丹花那恍如仙花一般的特点描绘出来,寥寥数字胜过千言万语,由此可见诗人语言功力不凡。这样的联想,不是简单的用典,而是自然融入诗中,毫无斧凿的痕迹。
 这首诗虽短小,但写得很有特色,开头一句“何人不爱牡丹花”,把对牡丹花喜爱之情直抒出来,如一声号角、一支序曲,有先声夺人的作用。接着层层深入地来描写牡丹之美。“占断”一句是从城中花多,说明人们喜爱牡丹花。末两句运用典故比喻牡丹花不同凡响。全诗并无华丽的词藻,读来令人感到朴实、自然。

《牡丹》作者|全诗原文|赏析|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牡丹》

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 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 独立东风看牡丹。

此诗为陈与义咏物怀乡的名篇。读到此诗,自然很容易想起唐代岑参的怀乡诗《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由于个人性情、时代环境等的差异,这首诗比岑诗显得更为思力沈挚,悲凉凄楚。这首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春,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寓居于浙江桐乡县北青墩(一名青镇)之寿圣院塔下,无论国家的局势,或者个人的身世,都使诗人感慨无限,他便以牡丹为题,抒发了自己真挚强烈的伤时忧国之情。

起句以回叙开篇,从金兵入汴写起。“一自”二字以口语入诗。此句语意陡峭,情感愤激。次句紧接起句,继续叙写十年来的漫长愁苦。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破汴京(今河南开封),二年掳走徽钦二帝。北宋亡。从此诗人便流离失所,漂泊江湖,不觉已经十年。“伊洛”,即伊河、洛河,伊河为洛河支流,洛河为黄河支流,《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夏亡。”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那亡国的隐痛。“路漫漫”亦兼有两重意思: 其一谓十年颠沛,北望故乡,长路漫漫,无由再达,即所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涉江采芙蓉》);其二谓国破家亡,乾坤板荡,虽无挽狂澜于既倒之力,但胸中的耿耿之志仍未消歇,即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可见前二句既有对敌方的谴责,又有对故国的怀恋,既有思乡之情,又有亡国之痛,而且“其用意深隐,不露鳞角。”(胡穉《简斋诗笺又叙》)

三句亦与次句相承,意谓自己此时年龄虽未满半百,但体衰多病,早已疲惫乏力,数次以病剧辞,方得在此江南之青墩溪畔客居,此为身世抒写而语气平静舒缓,使感情的激流暂趋平缓,为末句蓄势。洛阳牡丹号称“天下第一”(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然而此时洛阳被占,有家归不得,偏偏今天在他乡看见了牡丹,这自然会使诗人情不能已,感慨万千!“独立”,即谓“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之意,表明诗人此时零丁孤苦,无有知音。陈与义出身世家,超世特立,不求显达而重名节,然而此时体衰多病,又孤掌难鸣,实无力报国,哀苦之情,令人黯然神伤。“东风看牡丹”,似乎勾勒了一幅闲暇有致的画面,其实乃是一种极为悲苦的写照。诗人强压住悲痛,将他那伤悼故国、悲叹身世的全部感情都倾注于江南海滨的牡丹上,但牡丹不语,岂解人意,诗人便只有暗吞伤心之泪了。本诗以“牡丹”为题,却在结句的最末二字才点出,这并非一般的点睛之笔,而是凝聚了诗人全部的感情,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诗自然流畅,“用事深隐处,读者抚卷茫然,不暇究索。”(楼钥《简斋诗笺叙》)此诗作于诗人逝世前两年,葛胜仲所谓陈与义晚年“赋咏尤工”(《陈去非诗集序》),确非虚语。


咏花诗词之《牡丹》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牡丹

 

方干


 借问庭芳早晚栽?座中疑展画屏开。
 花分浅浅胭脂脸,叶堕殷殷腻粉腮。
 红砌不须夸芍药,白萍何用逞重台。
 殷勤为报看花客,莫学游蜂日日来。


 唐代咏牡丹的诗文为数甚多。方干的这首诗是晚唐咏牡丹诗中较有特色的一首。
 “借问庭芳早晚栽? 座中疑展画屏开”。此诗以设问开篇,以画屏做比,形象生动,如满眼牡丹扑面而来。因不知“早晚栽”,所以要“借问”,一问一疑,句式别致新颖,并从侧面说明这是在友人家中赏花所以初见之时有惊讶新奇之感。此诗起首二句寓情趣于惊奇赞叹之中,突入其来,一下子摄取了读者的注意力。三四句则由远及近,于细处刻划:牡丹那浅淡素雅的花朵,象美女巧涂胭脂的脸腮,在厚重叶片的映衬下,更显得绿肥红艳,娇媚异常。以美女面喻牡丹虽无大奇处,但却在诗中完成了一个重要过渡:牡丹由屏上花变成了佳人美女,花如得了生命,诗也有了动感。所以颔联看似平常,实非易得之句。五六句则在神态已备的前提下,描写其形色。赞牡丹花红却不直言其红,而把以红艳著称的芍药与之相比;同样,赞牡丹花白、瓣多也不直言,而以白萍逊色来反衬。这样,牡丹红胜芍药,白逾白萍,花大瓣重,艳冠群芳的形象就活现出来。这种对比映衬写法,可免空泛描述之弊,利于读者在想象比较中产生直观之感。“红砌”用得颇为洗炼,把牡丹花又红又密的形态浓缩于二字之中,极言其叠朱垒绛、醒目夺魂的动人风采。这里的“重台”指重瓣之花,牡丹以多重瓣者为贵。上述二联四句是全诗重笔所在,作者白描、对比、反衬交替使用,比较灵活地再现了牡丹色彩纷呈,楚楚可人的倾国之容,对读者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正当人沉醉于作者对牡丹花的动人描述之中,急欲一睹花容为快时,全诗却于结尾处有意宕开一笔:“殷勤为报看花客,莫学游蜂日日来。”人如游蜂,日日不绝,从侧面再写牡丹的巨大魅力,诚如白居易所描述的“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赏花时,相随买花去。”“莫学游蜂”,欲擒故纵,恰如在牡丹花园挂起“请君莫入”的禁牌,更令人心痒难挨。这样收结全诗,既风趣又含蓄,使人吟诗、观画、赏花数趣并得。唐人王赞在评论方干诗文时说:“词若未至,意已独往”,这首《牡丹》诗就有意在言外、言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咏花诗词之《牡丹》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牡丹

 

李商隐


 压径复缘沟,当窗又映楼。
 终销一国破,不啻万金求。
 鸾凤戏三岛,神仙居十洲。
 应怜萱草淡,却得号忘忧。


 关于这首诗本意,人们说法不一。 清人徐树曾说此诗影射令狐家(见《玉谿生诗集笺注》),而冯浩则认为“直是咏物,与令狐家无关,徐氏未细分也。”(《玉谿生诗集笺注》)。今人叶葱奇说“这是讥诮贵家子弟‘华而不实’的。起二句比喻这种人人数众多,触处皆是。次二句说他们身世的豪贵,五六二句说他们居处的华美。结二句借‘萱草’比寒士,用‘萱草’的有用来反映他们的一味豪华,一无实用”(《李商隐诗集疏注》)。但此说证据并不充分。唐人甚爱牡丹,朝野同风,以至于奢侈过度,成为一害,白居易在《牡丹芳》一诗中就大声疾呼:“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今年瑞麦两分岐,君心独喜无人知。无人知,可叹息! 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到李商隐生活的晚唐,朝野更重牡丹,危害亦甚。李肇《国史补》中记载说:“长安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就观为耻。人种以为利,一本有值数万者。”所以当时诗人司马札就写下《卖花者》一诗指斥其害:“少壮彼何人,种花荒苑外。不知田力苦,却笑耕耘辈。……那令卖花者,久为生人害。”李商隐此诗主旨也是针对这种不正常现象,着重讥诮这种不良风气。
 诗一开头便极言当时牡丹之多:“压径复缘沟,当窗又映楼。”首句中之“径”指小道,“径”前的“压”字用得极巧。首先,它表明花已过多,小道上长满了,把道路遮盖住了。同时这又表现出诗人的感受:觉得牡丹实在多得过分,不仅不觉其美,倒令人有沉重压抑之感。“压径”还不算,它们还“缘沟”而生。随着水沟的伸展,牡丹也丛丛簇簇,连绵不绝。次句之“当窗”表明它们又在人家窗前生长,“映楼”又表明楼边也被它们占居了地盘。开头这两句用笔很精巧,把牡丹在道上沟边、窗前楼旁到处生长,触处皆有的情况具体地描绘出来了。诗人这样写并不显得过分,晚唐牡丹之繁多,早有记载,当时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中就写道:“牡丹……元和初犹少,今与戎蔡角(比)多少矣!”接着又引柳浑之诗说:“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蔡较几多。”
 三、四两句继写牡丹在当时的豪贵及危害,为了便于理解,语序应作这样的调整:“不啻万金求,终销一国破。”这样便理顺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啻”意即不止,“求”是买的意思。由于当时人过重牡丹,所以不惜重金购置。当时人王睿在《牡丹》一诗中就说:“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因此“万金”一词便充分表明当时牡丹之贵。白居易不早就说过“一丛深浅色,十万中人赋”(《买花》)么?“终销”一句则写出此种风气的危害,也表明了诗人的殷忧:“销”即销耗,通“消”字,所以可解为“消耗”,“国破”一词是用典,又是一种拟人化手法,把牡丹比作“倾国倾城”的美人。汉李延年《佳人歌》中有句:“北方有佳人,绝色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此诗中“国破”即从“倾国”化来,所以朱鹤龄评此句时说是“比其艳于佳人之倾国”(《李义山诗集笺注》)。在诗人看来,象目前这样耽于牡丹之色,如痴如狂,那无异于历史上一些人过重女色而失国,是十分有害的。
 五、六两句描写又深入了一步,着重刻画牡丹极受尊宠的情形:“鸾凤戏三岛,神仙居十洲。”前句所谓“鸾凤”指传说中的鸾鸟与凤凰。“三岛”即仙岛,也即三神山。《史记·封禅书》:(武帝)“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海中。”后一句“十洲”指“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见《十洲记》)。牡丹如鸾鸟凤凰戏于神山,如神仙居于仙界,它在当时的地位可想而知,人们简直是奉之若神的。诗人此处描写虽有夸张,但却揭示了当时牡丹华贵与受宠过甚的史实。舒元舆《牡丹赋并序》一文中就说牡丹在当时“自禁闼洎官置,外延士庶之家,㳽漫如四渎之流。”为了遮阳,有人“覆以锦幄”(《剧谈录·李进贤》),它刚一开,则“笙歌已高会”(司马札《卖花者》),实在受宠至极。
 末尾两句诗,诗人拿萱草来同牡丹进行比较:“应怜萱草淡,却得号忘忧。”“萱草”即今天的金针菜,古时人称其为“忘忧草”。《说文解字》中写道:“萱,忘忧草也。”唐韦应物有《对萱草》一诗,诗中写道:“何人树萱草,对此群斋幽。本是忘忧物,今夕重生忧。”此处诗人所说的“淡”是在颜色上与牡丹相比:萱草多是白黄两色,虽然也有紫红,但色都不浓艳,因此唐人李咸用说对于萱草“只能怜雅态”(《萱草》),那能比得牡丹那般妖艳呢?但李商隐此处侧重点在于实用。在他看来,那萱草虽然看起来颜色浅淡,不比牡丹,但它却有“忘忧”的作用,这比那华而不实的牡丹不是强多了吗?因此,从根本上说,牡丹还不如那平淡无奇的萱草,这在众多咏牡丹的诗文中实在是标新立异了!
 这首诗可道之处是立意新颖。如最后两句以萱草之有用讥诮牡丹的华而不实就是一例。不过总的看,无论遣言还是措意都有点杂芜,所以冯浩在《玉谿生诗集笺注》一书中评此诗时说:“要非佳句。”今人叶葱奇先生也指出此诗“未免芜率”(《李商隐诗集疏注》),这都是有道理的。

咏花诗词之《牡丹》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牡丹

 

柳浑


 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
 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不较多。


 牡丹,在我国被称作“花中之王”,享有“国色天香”之誉。由于牡丹花色鲜艳,姿态优美,清香宜人,雍容华贵,我国人民历来都把牡丹作为吉祥、幸福和繁荣昌盛的象征,自古就有植牡丹、赏牡丹、吟咏牡丹的习俗。尤其在唐代,特别是大历、贞元年间,更是盛极一时。达官贵人,爱牡丹如狂,“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买花》)。所谓“花开时节动京城”正是这种狂热的生动写照。与白居易同时的李肇曾在《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春有值数万者”。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当时就有很多诗人加以抨击。如白居易《买花》诗:“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种尖锐的对比多么触目惊心! 柳浑对为买花而挥金如土的富贵闲人及当时赏花如狂的不正常现象也是极为不满的,但他却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令人耳目一新。
 “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一开始写出了自己爱花而又无钱买花的矛盾心情。“无奈牡丹何”,即对牡丹无可奈何之意。为什么造成这种状况? 作者紧接着交待了原因:数十千钱买一颗。用“数十千钱”与“一颗”,在数字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了花的昂贵,其中已经揭示了买花富人的享乐,以及百姓的贫苦。正如白居易写的“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一株开了百朵花的红牡丹,价值竟相当于“五束素”匹帛,“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一丛艳丽的鲜花,竟要花掉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从无可奈何之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蕴藏作者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尽管花的声誉这么高,看来作者无力买花,因而难得赏玩。因为最后他写道:“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不较多”,到今天他才分明看到,牡丹花与普通的戎葵差不多。共,与也;不较多,比较起来差不多。戎葵,即蜀葵,也叫吴葵,一丈红,在花草之中,向来被列为下品。陈标《蜀葵》诗曰:“眼前无奈蜀葵何,浅紫深红数百窠。能共牡丹争几许,得人闲处只缘多。”即使今天,农村里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乡下姑娘喜欢风仙饼子花,(饼子花即蜀葵)处处人家都有它;城里姑娘喜欢牡丹富贵花,三天一过眼巴巴”,这都说明蜀葵这种花相当普通,品级很低。作者在这里将富贵之花牡丹同普通的蜀葵作一对比,认为这两者差不多,简直是震聋发聩。实际上潜台词是:牡丹花也不过如此,何必不顾民生疾苦,将价格抬得如此昂贵呢? 言外之意尖锐讽刺了挥金如土、穷奢极欲的达官贵人。
 历来咏牡丹的诗多写其艳丽不凡和高贵风格,这首诗一反常笔,表现了作者新奇立意。一个“始”字,“也”字,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感慨。全诗无一明显论褒贬之词,然而诗人的好恶之情却又得以充分表现,足见诗人手法之妙。

哲理诗《牡丹》原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牡丹

 

落尽春红始著花, 花时比屋事豪奢。
 买栽池馆恐无地, 看到子孙能几家?
门倚长衢攒绣毂, 幄笼轻日护香霞。
歌钟满座争欢赏, 肯信流年鬓有华?


 本诗嘲讽达官贵人的奢靡生活。
 前二联写豪贵们的买花栽花。首句写牡丹开花。牡丹一般是初夏开花,此时争奇斗艳的烂漫春花已经凋零殆尽。本诗首句的“落尽春红”即是指百花凋零。“春红”即春花,“落尽”为凋零殆尽,而“始著花”三字则写牡丹刚刚开放。次句写达官贵人竞相争买牡丹。 “花时”,指牡丹开花的季节;“比屋”,即一幢接一幢的房子,也即家家之意,顾及诗意,当指达官贵人之家;“事豪奢”,即竞相争比豪奢,这里应指争着以重金购买价格昂贵的牡丹。颔联二句,诗人以极其冷静的目光注视着蝇蝇苟苟、热热闹闹的场面,不禁冷冷地发问:如今为了养牡丹争着买池塘,买公馆,唯恐没有地方可栽;可是,到了子孙手中又有几家可以保存着这些重金买来栽种牡丹的“池馆”而不致被子孙卖掉呢?“无地”者, 无地可栽牡丹也。这一问题真是问得入骨三分,连诗人的冷峻目光似乎亦可视可触。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而敏感的问题,即为父母者应当如何看待和处理财产与子女的关系问题?
 后二联写豪贵们的养花赏花。“长衢”即长街。“绣毂”,即豪华的车子;“毂”,原指车轮中间车轴贯入的圆木,这里代指车。“攒”,意为聚集。“门倚”句说靠着长街的大门旁聚集着众多豪华的车子。“幄”者,篷帐也。“幄笼”,即是外面有锦缎外套的精致的笼子。“轻日”,轻视日光,意即不重视阳光的照射。“香霞”,香气四溢的云霞,此指牡丹。“幄笼”句说,豪贵们用外有锦缎套子的精致笼子保护着牡丹。“歌钟”者,听歌击钟也。这是写豪贵之家鸣钟听歌,满座之人无不争相赏花。末句以后问作结:满座豪贵只顾眼前的欢乐,又有谁会想到在这“歌钟”声声之中, “流年”似水,双鬓也在悄悄地染上白发呢?
 如何正确处理财产与子女的关系,这的确是一个难以圆满回答的课题。像诗中豪贵们那样买池买馆竞养牡丹,除了当事人的眼前欢乐之外,留给后世子孙的财产应当说不会有多大的价值。我们这样讲,并非是要否定财产的价值;相反,父母留给子女的财产如果是一笔较大的数额,它的确可能使子女摆脱为谋生存而工作的较低层次的生活,以便自己比较从容地选择生活,选择人生。当然,这一可能的前提是子女能够正确处理自己与财产的关系;否则,父母留下的财产则可能毁掉子女的人生,如果他们不会正确处理自己与财产的关系的话。

牡丹mǔdān

落叶小灌木。花也叫牡丹,花大,通常是白、红或紫色,是著名观赏植物。根皮可以做药材,叫丹皮。

牡丹mǔdɑn

❶ 〈名〉落叶乔木,著名的观赏植物。
❷ 〈名〉这种植物的花。

牡丹mǔ·dān

一种观赏植物,春夏开花,花朵大,颜色多种,以鲜艳著称: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支~,题着“艳冠群芳”四字。(六三·1491)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花部 > 落葉木本 > 牡丹
牡丹  mǔdān

古與芍藥混稱,至秦漢始分出。品種頗多,明·王象晉《群芳譜》中達一百八十有餘。毛茛科,落葉小灌木。莖高一至二米,枝多挺生。葉片寬大,互生,羽狀復葉,具長柄,頂生小葉三裂,側生小葉二淺裂,卵形。花單生於當年枝頂,或單瓣,或重瓣。有黄、白、紫、粉紅諸色。穀雨時節,花始盛放,大而艷,供觀賞,號稱“國色天香”,爲中國十大名花之一,國人將其作爲幸福、美好、繁榮、昌盛之象徵。現廣佈於我國華北、華中地區。唐時盛於長安,至宋稱洛陽爲天下第一,明清盛栽於山東曹州(今菏澤)。唐·劉禹錫《牡丹》詩:“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蓉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牡丹【同义】总目录


牡丹洛阳花贵客木芍药赏客鼠姑百两金伊洛传芳花后鹿韭雄红醒酒花

牡丹

落叶灌木,花大漂亮,是著名的观赏植物。常指牡丹花。周敦颐《爱莲说》:“~,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

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因宋周敦颐“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之说,以“富贵花”、“百花之王”、“花中之冠”名。又称“洛阳花”、“木芍药”、“谷雨花”、“百两金”、“鹿韭”、“白术”、“吴牡丹”、“铁牛角”等。寓意富贵吉祥,兴旺发达。

字数:114 - 来源:委婉语应用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 银杏   桂花 ☛
观赏花名

观赏花名

牡丹:花王(百花王) 国花 国色(国色天香) 国艳 姚魏 洛花 洛阳(洛阳花) 茜金 鼠姑 雄红鹿韭 贵客 赏客 木芍药 富贵花 百两金 醒酒花 大北胜御衣黄 天下真花 伊洛传芳
牡丹花的一种:朱砂红
牡丹的好品种:魏花 魏紫(~姚黄) 魏姚 魏妃 魏红 魏家品
芍药花:芍药 红药 可离 当离 将离离草 近客 娇客 余客 白芍 白犬 婪尾(婪尾春) 花相 第一娇
兰花:兰(兰草;兰苕;兰英;芳~;九~;春~;幽~;香~;芝~;草~;墨兰;山~;蕙~;建~;香水兰) 蕳 幽客 九畹 媚世 服媚 都梁香 燕尾香 九畹花 郑女花 省头草 王整花
兰花的美称:香祖 国香 第一香 王者香
玉兰:辛荑 新雉 女郎花
芙蓉:木莲 拒霜(拒霜花) 木芙蓉 断肠花
木槿:蕣(蕣荣;蕣英;朝蕣) 椴 榇朝生 木堇 槿花 朝槿 朝荣 朝华 露槿 时客 日及 舜华 舜英 王蒸 面花 裹梅花 朝开幕落花
扶桑:朱槿(朱槿花) 赤槿(赤槿花)佛桑(佛桑花) 日及(日及花)花上花
桂花:桂(桂子;桂华;芳桂;金~;银~;缅~;岩~) 金栗 金粟 木樨 木犀 止唾 严客 仙客 诜枝 郁金黄 七里香 九里香 广寒仙 窅窳花 无瑕玉花
桂花的美称:玉桂 贞桂
杜鹃花:杜鹃 山鹃 山客 山榴 踯躅(山踯躅;红踯躅) 踯局 蜀帝催归 谢豹花 映山红 山石榴
玫瑰花:刺客 徘徊花 离娘草
海棠花:海棠(日本~;四季~;迎星~)棠花 海红 川红 蜀客 蜀红 蜀锦 名友 富贵花 花中神仙
秋海棠:八月春 断肠花 烂肠草
绣球花:粉团 雪球 八仙花
月季花:胜春 瘦客 痴客 月月红 长乐花 斗雪红
水仙花:水仙 捺只 雅蒜 天葱 配玄女星 俪兰 玉玲珑 姚女花 栗玉花 黄玉花
虞美人:舞草 仙人草 丽春花 满圆春百般娇

☚ 好花   荷花 ☛
牡丹

牡丹

象征雍容华贵,国色天香。

☚ 兰花   米兰 ☛

牡丹

牡丹

象征拘谨和害羞。

☚ 黑桑   石竹 ☛

牡丹tree peony

Paeonia suffruticosa,别名富贵花、木芍药、鼠姑、鹿韭。芍药科芍药属落叶亚灌木。中国特产的传统名花,被尊为“百花之王”。染色体数2n=2x, 3x=10,15。
起源、演化及栽培简史 牡丹最早为药用植物。魏·吴普《神农本草经》云:“牡丹味辛寒,…生山谷。”另据甘肃武威柏树乡东汉早期圹墓医简中有用牡丹治疗血瘀病的处方,可见至少在东汉早期已经知道了牡丹的药用价值,至今约有2000年的历史。南朝谢灵运称:“永嘉(今浙江温州)水间竹际多牡丹。”唐代刘禹锡云:“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当是牡丹绘入画卷的最早记载。由此可知南北朝时牡丹已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则牡丹观赏栽培的历史约有1500年。又据宋代余仁中本《顾虎头画列女传》中,描绘了庭院栽植的木芍药(即牡丹)。顾虎头是东晋画家顾恺之(344~405)。这样,将牡丹的观赏栽培始期又提早100多年。
隋代牡丹观赏品种形成。隋炀帝建西苑,“易州(今河北易县)进二十箱牡丹。”当时已有‘幙红’、‘鞓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一拂黄’、‘软条黄’、‘延安黄’、‘先春红’、‘颤凤桥’等品种。
唐代牡丹的观赏栽培日益繁盛,成为皇宫御苑的珍贵名花。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骊山,建有牡丹园,“植花万本,色样各不同。”以后渐次扩展栽培于达官贵人的花园和寺庙中,当时牡丹还是稀少珍贵的花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人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一时牡丹风靡长安,“唯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这时已经出现重瓣品种,有白、黄、红、粉、紫、枟诸色。在物候、移栽、延长花期、培育新品种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栽培地域渐次从长安扩展至洛阳、杭州及东北牡丹江一带(古渤海国)等地。
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移到洛阳。养花、赏花成为民间风尚,天王院栽有牡丹数十万本,每到开花时节“张幙幄,列市肆、管弦其中,城中仕女绝烟火游之。”形成庞大的花会和花市。栽培渐趋普遍,已知用嫁接法繁殖苗木和固定新变异,培育新品种。从而新品种不断涌现,欧阳修曾惊呼:“四十年间花百变!”牡丹专谱专著陆续问世。欧阳修《洛阳牡丹记》(1034),列举洛阳牡丹著名品种24个,并记述了洛阳人赏花、种花、浇花、养花、医花的习俗和经验。对牡丹的分布、品种变异和育种途径,花型演进趋势以及牡丹栽培技艺都作了简要的深刻的介绍。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牡丹专著,对中国花卉学、品种学和栽培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后周师厚在《洛阳花木记》和《洛阳牡丹记》(1082)中记载牡丹品种109个。北宋末年,陈州(今河南淮宁)牡丹继之而起。张邦基《陈州牡丹记》(1111~1117)云:“洛阳牡丹之品见于花谱,然未若陈州之盛且多也。园户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及至南宋,天彭(今四川彭州市)牡丹享有盛名,陆游《天彭牡丹谱》(1178)云:“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元代牡丹发展处于低潮,但仍极受人们珍爱。
明代牡丹栽培中心移至亳州(安徽亳县),薛风翔撰《亳州牡丹史》(1617),分类列举了271个品种,记述了140多个品种的花色和形态特征。并从种、栽、分、接、浇、养、医、忌八个方面科学地总结了栽培经验。同时,曹州(今山东菏泽)牡丹也有初步发展。清代栽培中心逐渐移到曹州,余鹏年《曹州牡丹谱》(1792)记叙牡丹品种56个。1911年赵世学《新编曹州牡丹谱》记载曹州牡丹品种240个。明清两代北京牡丹也渐繁盛。当中原牡丹盛行时,甘肃临夏、临洮、兰州一带,牡丹栽培迅速发展,形成独具当地特色的紫斑牡丹品种群。
中国牡丹早在唐代就传到日本,现日本约有300个品种。1656年传到欧洲,荷兰、英国、法国陆续引种,20世纪初传到美国。各国相继用中国牡丹品种和紫牡丹、黄牡丹杂交,育成一批色彩和性状优异的新品种。尤以法国(于20世纪初)和美国,育成一批黄色品种,弥足珍贵。
形态特征 株高1~3m,茎粗脆易折,灰褐色,当年生枝较光滑,黄褐色。叶互生,2回三出羽状复叶,具长柄,顶生小叶多呈广卵形,端3~5裂,基部全缘,表面绿色,背面淡灰绿色。花单生枝顶,花径10~30cm,萼片5,绿色,宿存。野生种多为单瓣,经栽培选育产生复瓣、重瓣乃至台阁花(两花或更多花相叠合形成一朵花)品种。花色有黄、白、粉、红、紫、绿、雪青及复色等变化。蓇葖果,成熟时开裂,种子黑褐色,千粒重250~300g。花期4~5月,果熟期8月。牡丹根系强大,肉质,粗而长,分枝少,须根也少。
变种、类型、品种 中国培育牡丹园艺品种的年代最早,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牡丹品种约为800个以上。根据株形、芽形、分枝、叶形、花色、花期和花型的不同,有多种分类。
按株形分类 ❶直立型:枝开展角度小,向上直伸,通常节间长,生长势强;
❷开张型:枝条开展角度大,向四周伸展,株幅大于株高,生长势较弱;
❸半开张型:介乎以上二者之间。
按芽形分类 ❶圆尖型;
❷狭尖型;
❸鹰嘴型;
❹露嘴型。
按分枝习性分类 ❶单枝型:当年生枝节间长,仅基部形成1~3个混合芽,芽以上的一年生枝当年枯死,这类品种植株高大。
❷丛枝型:当年生枝节间短,新芽多,发枝力强,这类品种植株较矮。
按叶形分类 可分大型圆叶、大型长叶、中型叶、小型圆叶和小型长叶五类。
按花色分类 通常分为黄、白、红、粉、紫、黑、蓝、绿和复色,还有浓淡深浅的不同。实际上没有纯黑色、纯蓝色和纯黄色的品种,所谓黑色只是深紫色或黑紫色;所谓蓝色只是雪青色、淡粉紫色;所谓黄色只是淡黄色。
按花期分类(以北京为例) ❶早花品种:4月下旬~5月初开花;
❷中花品种:5月上旬~5月中旬开花;
❸晚花品种:5月中旬~5月下旬开花;
❹秋冬花品种:一些品种有二次开花的习性,在春天开花后,秋天或冬天可再次自然开花。
按花型分类 分为系、类、组、型4级。
根据野生原种不同可分为4系,即牡丹系、紫斑牡丹系、黄牡丹系和紫牡丹系。
根据品种花部基本构造不同分为:单花类和台阁花类。
根据品种花部演进方式和顺序不同分为:千层组和楼子组。
根据品种花部演进程度不同分为各种花型。具体分类方案为:❶单花类。a.千层组: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b.楼子组:金蕊型、托桂型、金环型、皇冠型、绣球型。
❷台阁花类。a.千层组:初生台阁型。b.楼子组:彩瓣台阁型、分层台阁型、球花台阁型。
产地与分布 牡丹原产中国,宋代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载:“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清代汪灏《广群芳谱》载:牡丹“生汉中、剑南。”“今丹、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指陕西、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山中,当时都有野生牡丹分布。
中国牡丹品种按栽培分布可划分为:❶中原牡丹品种群:主要集中于菏泽、洛阳、北京、西安等地。是中国牡丹品种的主体,栽培历史最久,品种数量最多。以矮牡丹(P.suffruticosa var.spontanea)等为主要野生原种,兼有洋山牡丹(P.ostii)、紫斑牡丹(P.rockii)的血统;
❷西北牡丹品种群:主要分布在临夏、临洮、兰州等地,品种较多,以紫斑牡丹为主要野生原种;
❸西南牡丹品种群:主要分布于彭州(四川)、丽江(云南)等地,野生原种待查;
❹江南牡丹品种群:主要分布在安徽铜陵、宁国等地,主要野生原种为洋山牡丹。
中国除海南外,各地都有牡丹的露地栽培。但以中原地区栽培最盛。山东菏泽、河南洛阳是中国牡丹生产栽培、游览观赏的中心。
习性 喜温凉高燥,忌炎热低湿环境。较耐寒,可耐近-30℃的低温。耐干燥,在年平均相对湿度45%左右处即能正常生长。喜光,稍耐阴,避去强烈直射光对生长、开花和延长花期有利。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忌粘重土壤或于低湿处栽植。宜中性土壤,稍酸、稍碱土壤亦能生长。寿命长,可达百年至数百年。幼年生长缓慢,3年生以后生长速度加快,4~5年生开花。开花繁盛期可延续25~30年,40年后生长衰弱进入老年期,开花稀少,需要及时更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约2月上中旬~3月中旬芽萌动;3月中下旬~4月上旬展叶;4月中下旬~5月中旬开花。6月~10月花芽分化(单瓣品种),重瓣品种,终止时间依品种而异。10月下旬~11月中旬叶枯落,进入休眠。一年生枝,只基部叶腋有芽的部分木质化,上部无芽部分于秋冬逐渐枯死,此即所谓“牡丹长一尺退八寸。”牡丹的开花期,各地不同,以北京为例:3月上中旬萌芽显蕾;4月上旬抽茎展叶;4月中旬花蕾膨大;4月下旬~5月中旬开花。从萌芽到开花所需积温630~732℃。春天气温稳定在3.6~5℃时,芽开始萌动,16~18℃是开花适温,26~28℃是花芽分化适温。种子有上胚轴休眠习性,种子秋播,当年只能长根,苗不出土,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1~10℃,60~90天)才能打破休眠,在春天发芽出苗。
繁殖常用分株和嫁接法繁殖,也可播种、扦插和压条繁殖。近年正研究组织培养法生产试管苗以加快繁殖。
嫁接以芍药根或牡丹根为砧木,用于珍贵品种的繁殖,以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嫁接适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栽培 牡丹具粗长的肉质根,应选土层深厚、地势高敞、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之处栽植。忌连作。栽植适期为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
为促使牡丹生长健壮、株形丰满、开花繁丽,常进行如下管理措施:❶浇水。牡丹虽耐旱,但在干旱季节,仍需供应水分。春季要充分浇水,供应生长、开花需要;夏季多雨,可不浇水,要注意雨后排水,勿使受涝;秋季适当控制浇水,以免引起“秋发”。
❷施肥。牡丹喜肥,一年至少施用3次。“花肥”,即春天结合浇“返青水”施入,宜用速效肥,促使花大;“芽肥”,于花后追施,以补充开花的营养消耗和为花芽分化供应充足养分,除氮肥外可增加磷钾肥供应;“冬肥”,是在冬天结合浇冻水进行,也可干施。目的是补充土壤肥分,利于植株安全越冬。
❸中耕除草。从春天起,及时松土除草。
❹整形修剪。栽培2~3年后,依品种、树龄和应用目的,对生长势旺、发枝力强的品种,可留3~5枝;对生长势弱、发枝力差的品种,只剪除细弱枝,保留强枝。树龄大的植株,可多留枝干。对观赏用植株,留枝可少些,应尽量去掉基部的萌生枝,以尽快形成美观的株形;繁殖用的母株,则萌生枝可适当多留些,以提高繁殖系数。
❺摘芽。为使植株开花美而大,保持枝条健壮,按植株大小,确定开花数,选留一定数量的饱满的花芽。一般5~6年生,可留3~5个花芽,余者摘除。新栽的植株,第二年不使开花,待春天萌芽后,去除全部花蕾。
催延花期 当花芽分化基本完成后,加以特殊的栽培措施,可使其在元旦、春节、“十一”、“五一”、“七一”等节日开花。应用最多的是为春节观花而作的促成栽培。此法已在菏泽、洛阳、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广为应用。方法如下:选容易开花、花早、花大、色艳、生长旺盛和受人喜爱的品种,如‘胡红’、‘赵粉’、‘洛阳红’、‘朱砂垒’等,5~6年生的健壮植株,于春节前50~60天起苗,尽量少伤根系,放空气流通处阴干十余天,待根软而芽蔫时栽于径40cm,深约60cm的花盆中,盆土用砂壤土。浇透水,每天3次向植株喷水,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经3~4天,花芽膨起。置于8~9℃处5~6天,然后加温至10~11℃,经常喷水,每天追施稀薄液肥1次,逐渐加大浓度。枝叶生长、花蕾膨大,在春节前10天左右,升温至18~25℃,每天加光4小时,喷水3~4次,追肥1次,保持空气湿润,春节即可开花。
育种 牡丹育种的主要方向有:❶丰富早花和晚花品种,延长群体花期;
❷耐湿热品种,使牡丹栽培继续南移;
❸盆栽品种,要求花多,株矮;
❹切花品种,要求一年生枝长,花形整齐;
❺特异花色品种,如纯黄、金黄、橙红、深绿、黑紫、纯蓝等色;
❻抗病虫、抗污染品种。以上各类品种,要逐渐分别育出花色齐全的品种系列,便于现代化商品化生产。
育种途径:❶人工杂交。从国内外有目的的引入特异品种。如美国的黄牡丹、紫牡丹为亲本的品种群;法国育出的以黄牡丹为主要亲本的黄色品种;甘肃的以紫斑牡丹为亲本的品种群;日本的优异栽培品种等。进行人工杂交,定向选育。也可引种各种野生牡丹与栽培品种杂交,选育新品种。
❷芽变选种。
❸辐射育种。用射线照射,诱发变异。
❹天然杂交实生苗选育。
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害主要有:褐斑病(Cercopsoavariicolor),又名叶斑病,叶上生褐色或黑褐色斑,有黑色轮纹。防治方法:剪除被害处烧掉,喷布16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或代森锌500倍液,加展着剂。冬季用7~10倍石硫合剂喷茎干。红斑病(Cladosporium paeoni-ae)主要为害叶片,病斑近圆形,有淡褐色轮纹。多雨和潮湿季节发病较多。防治方法:扫除病叶烧掉。其余防治方法同褐斑病。锈病(Cronartium flaccidum)叶片退绿,叶背生黄色孢子堆。后期病叶上生柱状毛发物。病菌中间寄主是桧柏、黑松、红松、山芍药、凤仙花等。牡丹圃地附近不可栽培上述植物。防治方法同褐斑病。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p.)4月下旬叶片、叶柄和茎上发生圆形紫褐色斑点,为害严重时大半叶面枯黑。防治方法:剪除被害部分烧掉;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500倍液效果良好。菌核病(Sclerotiniasclerotiotum)又名茎腐病,近地面茎腐烂,出现白色絮状物,叶上生灰白色斑,病斑部发生黑色鼠粪状菌核。防治方法:拔除病株烧掉,进行土壤消毒。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m mompa)为真菌性病害,发病在根颈处和根部,变黑腐败。防治方法:实行轮作,发现病株立即烧掉。
常见虫害主要有:根瘤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幼虫刺激牡丹须根,形成虫瘿,使须根末端坏死,地上部生长衰弱,甚至死亡。防治方法:用0.1%克线灵浸根30分钟;用呋喃丹30g/m2或涕灭威40g/m2均可。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蛴螬(金龟子幼虫)、地老虎(Agrotis ypsilon)皆害根、茎,造成缺苗。可用氧化乐果或敌敌畏乳油500~800倍液浇灌根部,杀死幼虫,也可人工捕捉。天牛(Xylotrechus spp.)以幼虫和成虫为害枝干。可人工捕捉成虫。发现枝干上虫孔,可向孔中注入80%敌敌畏,或40%氧化乐果100~200倍液,然后用泥封住虫孔。
园林应用 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花大色艳,在城市各类的绿地中广泛应用。可在公园和风景区中重要部位建立牡丹专类园,可在古典园林或居民院落中筑花台种植。在园林绿地中自然式的孤植、丛植或片植,效果皆佳。用牡丹布置花境、花带,给道路镶上彩色的花边,如洛阳市区的主要分车带上就大量的栽植了牡丹。盆栽观赏,应用灵活方便,用催延花期的手段,可四季开放。牡丹也可作切花生产。此外,牡丹根皮可入药,花瓣可以酿酒。
芍药属牡丹组野生种全部原产中国。主要有:矮牡丹,株高约1.2m,小叶15枚,近圆形或卵形,花白色,基部具淡紫晕。本种为中原牡丹的主要野生原种。洋山牡丹(P.ostii),株高约2.5m,1年生枝长,小叶15枚,狭卵状披针形。花白色,基部有淡紫红色晕,花丝与花盘皆暗紫红色。分布于河南、湖南、甘肃、陕西等省。是江南牡丹品种群的主要野生原种。紫斑牡丹(P.rockii)株高可达2.5m,小叶达19枚,花白色,花瓣基部具黑紫色斑。主要分布于秦岭山脉。为西北牡丹品种群的主要野生原种。四川牡丹(P.decomposi-ta)高1~1.5m,花淡紫至粉红色。分布于四川马尔康地区。紫牡丹(P.delavayi)株高约1.5m,二回三出复叶,羽状分裂,裂片披针形,花2~3朵,红色至红紫色。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黄牡丹(P.lutea)株高1~1.5m,2回三出羽状复叶,小叶再3~5裂,小裂片披针形,枝端着花1~3朵。花瓣黄色,瓣基深紫红色。分布于云南、四川西南部、西藏东南部。大花黄牡丹(P.lutea var.ludlowii )植株高大,可达2.5m,花黄色,心皮1~2个。分布于西藏东南部藏布峡谷一带是培育黄色牡丹品种的理想亲本。

牡丹terr peony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毛茛科,芍药属。原产中国秦岭和大巴山区,栽培历史悠久,现各地广为栽培,尤以河南洛阳、山东菏泽最盛。落叶灌木。枝条从地面丛生而出,节部和叶痕明显。肉质直根系。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互生,顶生小叶先端三裂。花大型,单生于一年生枝顶,花瓣5或为重瓣,有红、黄、白、粉、紫、雪青、暗红等多种花色。 蓇葖果卵形,密生黄褐色毛。2n=10。耐寒、耐旱,忌炎热多湿,喜背风,半阴和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不耐水涝。分株、嫁接、播种繁殖。因种子有上胚轴休眠现象,采后应即播种,移植宜在秋季,嫁接多用芍药做砧木。著名的古老品种有姚黄、御黄衣、酒醉杨妃、文公红、状元红、胭脂红、锦袍红、魏紫、墨葵等。

牡丹

牡丹

落叶小灌木,高1—2米。直根肥大,外表棕灰色,有香气。叶卵圆形或披针形。花大,单一,顶生,多为红、紫红、白等色。全疆平原地区有少量栽培。具有清热凉血、散瘀的功能。药用根皮,主治热病吐衄、发斑、阴虚潮热、经闭腹痛、慢性盲肠炎等病症。可观赏。

牡丹

毛茛科芍药属落叶灌木。又名洛阳花、木芍花。原产于中国。中国10大名花之一,有1500多年的栽培史。大约在8世纪传入日本,1787年传入英国。中国有460多个栽培品种,分单瓣、重瓣和台阁3类,12个型。株高0.5~2 m,分枝短而粗。叶常为二回三出复叶。顶生小叶宽卵形,长7~8 cm,3裂至中部,叶面绿色,下面淡绿。小叶柄长1.2~3 cm。侧生小叶窄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5~6.5 cm,不等2裂至3浅裂或不裂。近无柄。花单生枝顶,花瓣5~10片,花冠直径15~25 cm。花瓣5或为重瓣,花色白,粉红、紫红、玫瑰红色等。心皮5,稀更多。花期4~5月,果期8~9月。芍药属约31种,分布北温带,中国产16种。供观赏的除本种外,还有卵叶牡丹;凤丹牡丹,又称叶牡丹;矮牡丹;紫斑牡丹;四川牡丹等,这些种类如紫斑牡丹、矮牡丹等都选出有优良栽培品种。多数种类根皮药用,有镇痛、止痛、冷血、散瘀功效。

牡丹

009 牡丹

毛莨科。落叶小灌木,高1—1.5米。树皮呈灰色,分枝粗而短。叶纸质,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小叶常3—5裂。初夏开花,花单生于枝顶,大型,有清香。萼片绿色,花瓣有5,或重瓣,有黄、红、紫、白及桃红等色。雌蕊生于肉质花盘上,密被细毛。性喜阳光和干燥,耐寒而畏炎热。适宜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中生长。原产我国西北部,久经栽培,为著名观赏植物,有“花王”之称。现有品种三百余。河南洛阳、山东菏泽等地出产最多。根皮称“牡丹皮”,或“丹皮”,性微寒、味苦辛,功能凉血清热散瘀,主治血热、吐血、鼻衄、劳热骨蒸、经闭症瘕、疮痈肿痛等症。花瓣可供食用。

☚ 菊   芍药 ☛
牡丹

牡丹mudanPaeonia suffruticosa

毛莨科,芍药属植物。灌木。株高约2米,分枝短而粗。叶2回3出复叶,长20~25厘米,顶生小叶宽卵形,长7~8厘米,宽5.5~7厘米,3裂至中部,上面绿色无毛,侧生小叶狭卵形或长圆卵状,长4.5~6厘米,具不等的2~3浅裂或不裂,近无柄,总叶柄长5~11厘米,无毛。花单生枝顶,直径10~17厘米。萼片5,绿色,宽卵形,花瓣5,常为重瓣,顶端呈不规则波状。雄蕊多数。花盘杯状,紫红色,顶端有数个锐齿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时开裂。心皮5,密生柔毛。蓇葖果,长圆形,密生黄褐色硬毛。花期5~6月。原产我国陕西,各地均有栽培,为著名观赏植物。根皮入药称“丹皮”,为镇痉药,能凉血散瘀。

☚ 蓖麻   单子叶植物纲 ☛
牡丹

牡丹Mudan

毛莨科。落叶灌木,高1—2米。叶互生,二回三出复叶,顶生小叶长达10厘米,3裂,无毛。花大,单生枝顶,直径12—20厘米;萼片5,绿色;花瓣5,常为重瓣,白色、红紫色或黄色;雄蕊多数;心皮5,离生。蓇葖果,密生褐黄色毛。原产我国,著名观赏植物,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我国人民在二干多年前就已认识牡丹, 种牡丹以河南洛阳和山东荷泽最有名,欧阳修著的《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以及明代王象晋的 《群芳谱》记载了牡丹约200个品种。现在牡丹品种不下千个。牡丹除观赏外,根皮称丹皮可入药,有清热凉血、活血行瘀的功效。洛阳等很多城市选牡丹为市花。

☚ 芍药   黄连 ☛
牡丹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双子叶植物。芍药科(过去列入毛茛科)。多年生的观赏小灌木。冬天落叶。一般高约1~2米,老树可高达3米。单花生长在枝端,较大,千姿百态,直径有10~30厘米,颜色极为鲜艳,有红色、粉红色、玫瑰色、紫色、墨紫色、黄色、白色和豆绿色的,还有1朵花有2种不同颜色的,十分奇特。花瓣多数是重瓣或半重瓣的,香味袭人。牡丹原产陕西省,栽培观赏已有1500年以上。有“国色天香”、“国花”的美誉。品种已有300个以上,以洛阳栽培品种较多。现今山东菏泽的牡丹品种可与洛阳的牡丹品种齐名中外。去掉牡丹根中的中心,制成中药“丹皮”,有镇痛、降压等功能。自古把牡丹视为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美满幸福的象征。性喜干旱怕阴湿,冬季移入室内,最适于在0~10℃越冬。家庭栽植牡丹最好选用中等植株为宜,便于早日现花。花谢后,应及时整形修剪,保证来年现蕾开花。常见的病害有褐斑病、锈病、叶斑病、紫纹病、白绢病和炭疽病等,可用50%的多菌灵800倍液喷雾;虫害较少,比较严重的为蛴螬,经常咬食根茎部,可用5%辛硫磷颗粒剂撒于土表,再翻入土水毒杀。

☚ 月季   杜鹃 ☛

牡丹mǔ dān

《本草纲目》草部第14卷牡丹(83)。药名。参见“牡丹皮”条

牡丹

牡丹

甘肃中南部林区及子午岭有野生分布,野生种为紫斑牡丹。另在文县见有四川牡丹分布。甘肃亦为牡丹重要产区, 且系由紫斑牡丹经长期栽培演化而来,老品种有百余个,新培育品种亦有200余个,被称为甘肃紫斑牡丹品种群,在国内名居第二。其植株高大,抗寒性强,生长健壮,花香浓郁,宜作庭园绿化及切花栽培。全省有半数以上县市有牡丹栽培。主产区为兰州、临洮、临夏、榆中、陇西等地。

☚ 百合   芍药 ☛

牡丹mu dan

peony

《牡丹》mu dan

Peonies→陈与义(Chen Yuyi)

牡丹

tree peon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3:2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