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牛角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牛角号 牛角号壮族民间故事。流传在广西龙州、凭祥一带。故事写太平天国的黑旗军里有一个吹牛角号的人,他和刘二是患难之交,故与刘二一同起义。可是刘二有勇而无谋,有时候免不了吃亏。外国人以越南为跳板入侵中国,靠洋枪洋炮闯入广西,与黑旗军撞上了。刘二要与外国人硬拼,可吹号人不听,硬是说服了他,结果智取敌骑兵,获得不少洋马。吹牛角号的人不给洋马料吃,吹号训练,使洋马感到听见号声就要喂料。不久洋马又被外国人收回。狡猾的洋人要毁林抓人,不料山头上吹起了号角,马听见号声直向火中奔去,其他的马也跟着闯,结果洋人和马都变成了灰。 ☚ 牛马跪 牛角号 ☛ 牛角号 牛角号瑶族民间故事。流传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故事写蒙阿用从小喜欢画画,所画与实物十分相似。不久父母去世,只留给他一只牛角号。春天他无牛耕田,便在芭蕉叶上画了一头牛,画上的牛竟神奇地活了,他与阿用为伴,耕田犁地十分卖力。财主石仁财见了十分眼红,抢走了阿用的牛。阿用一吹牛角号牛顶死财主的家丁,跌昏了财主,牛又回到了阿用的身旁。阿用感到孤独,便画了一个仙女,阿用和仙女结为夫妻。财主见阿用有如此美丽的妻子更加眼红,下令让家丁将人抢走。阿用大怒,马上画了一只老虎,老虎咬死了财主,救出了阿用的妻子。见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瑶族民间故事选》。 ☚ 牛角号 牛拱塔 ☛ 牛角号牛角号是黎族先民用牛角制作而成的一种号角,声音粗犷。解放前,山上常常听到 “嘟嘟……”的牛角号,这是指挥厮杀的首领在与异族或者对敌斗争中,作为指挥兵马的号令;如今黎家的牛角号却成了逢年过节围猎取乐的信号。 牛角号 牛角号战斗故事。流传于广西龙州、凭祥一带。吴经文口述,蓝鸿恩整理。见《壮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9月版。前半部内容基本上与《竹筒打马队》 相同,后半部完全是新的内容,是《竹筒打马队》的发展。它描述黑旗军在追杀番鬼骑马队的战斗中,缴获了一部分洋马,由一位牛角号兵把它们训练,养成哪里吹起牛角号就奔向哪里的习惯,然后故意败阵扔下。新来的法军统帅李威利,把这批马又编入骑兵队里。后来交战时,黑旗军在山边烧起大火,并吹起牛角号。于是骑马队乱了起来,洋马纷纷往火海奔去。最后连李威利也在马队失控中毙命。这篇故事以牛角号兵为主角,并加进了一个反派角色李威利,进行细致的人物性格和心理刻划,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 竹筒打马队 冯子材大闹谅山 ☛ 牛角号 牛角号宗教法器。土家族巫师“梯玛”、侗族法师及瑶族师公所使用。为水牛角制成。旧时原为用于传递战争信息的号角,后来成为行法事的器具。祭祀时,“梯玛”用牛角呼唤鬼神。牛角一吹,即告诉山神野鬼法事已经开始,要他们聚集法堂等候“梯玛” 的安排。牛角的曲牌有“高音唔哩”、“低音唔哩”、“快唔哩”、“慢唔哩”数种。一曲分两口气吹毕。吹者要有一定气量和技能,才能吹得气势雄壮、气氛森严。侗族法师去为人打邪家 (参见 “打邪家”条) 时,离不开牛角号,一路上随身携带,在山坳上和桥头,都要 “呜、呜、呜……”地吹,以 “调遣” 阴兵阴将; 在打邪家时吹得更勤,主要是用号角来激励阴兵阴将与邪家搏斗。在做完返回时,也要一路上吹牛角,收兵回程。牛角号是梯玛和法师的主要法器。瑶族师公在还盘王愿仪式中对天吹奏,以示祈请玉皇大帝打开天门。 ☚ 毛娘神 牛栏神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