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组织的发育
牙周组织包括牙周膜、牙龈和牙槽骨。除牙龈表面的上皮层来源于外胚层外,其他均来自中胚层组织。
牙周膜的发生 在牙胚的发育过程中,牙囊的组织分化发生得最迟,直至牙釉质完全形成、根部牙本质已经部分形成、牙齿开始萌出之后,牙囊组织才进行分化。牙囊的分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细胞的分化,二是纤维排列的改变。在细胞分化方面,除了产生许多纤维母细胞之外,在接近牙根面产生成牙骨质细胞,生成牙骨质;在隐窝骨表面分化出成骨细胞,形成固有牙槽骨。在纤维排列方面也发生改变,牙冠形成时期,牙囊中的纤维组织只是环行围绕着牙胚,待牙根开始形成,牙齿逐渐萌出后,环行的牙囊纤维逐渐分为三层:外层接近骨面,纤维逐渐改为从牙胚走向骨壁的方向,内层为接近牙胚根部表面的纤维部分,也逐渐变为水平方向。在内外横行粗纤维层之间还有一中间带,其中纤维的方向没有明显改变,直到牙齿萌出达到完全咬合时,此中间层疏松而不规则排列的牙囊纤维,才逐渐与内外两层共同组成牙周膜中的主纤维束,主纤维束呈功能性放射状排列,连系牙骨质和牙槽骨。
牙槽骨的发生 上下颌骨都来自第一鳃弓,由间叶组织分化而成,大约在胎儿第二月末,上、下颌骨处各形成向口腔方向开放的骨沟,形成包围牙胚的骨隐窝。这时的隐窝骨壁仅是比较致密的骨松质。待发育中的牙根表面有牙骨质形成,并将牙周膜纤维的一端埋入以后,由于牙齿运动而产生的功能性刺激,通过牙周纤维传导至隐窝骨面,这时由牙囊分化出来的造骨细胞,就在隐窝骨的内表面开始生成新骨,即未来的固有牙槽骨。
牙龈的发生 釉基质形成后,造釉器合并成为只有数层扁平与立方状细胞的缩余釉上皮。当牙尖接近口腔粘膜时,缩余釉上皮与口腔粘膜上皮融合。覆盖牙尖的局部上皮萎缩退变,形成穿孔,牙尖即由此穿出而进入口腔。在暴露的牙冠表面留下一薄层来自缩余釉上皮的含粘多糖的粘连质,即釉护膜。包围在牙齿周围的口腔上皮与缩余釉上皮的联合部分,就是最早期的龈缘;其深部缩余釉上皮与未萌出的牙釉质继续保持有机附着,成为结合上皮。随着牙齿的萌出,结合上皮逐渐自牙面剥离,结合上皮自牙面分开处,就是龈沟底。龈沟底随着牙齿的萌出与磨耗,逐渐由牙釉质面移行至釉牙骨质界,最后附着于牙骨质面上。牙龈位置的这种移动是与牙齿正常萌出与磨耗相协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