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爱莲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之后鲜(11)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12)众矣! (《周元公集》) 注释 ①蕃(fan)——繁多。②陶渊明——晋代大诗人,酷爱菊花。③李唐——指李姓做皇帝的唐朝(618—917)。④濯(zhuo)——洗涤。⑤清涟——清澈的水。⑥妖——艳丽而不庄重。⑦中通外直——指莲梗中心贯通而外形笔直。⑧亭亭——耸立的样子。⑨植——树立,挺立。⑩亵(xie)——亲近而态度不庄重。(11)鲜——少。(12)宜乎——当然。 赏析 这是一篇处处透出理学家思维方式和思想特点、而又绝少说教气的咏物佳作。 一般人在欣赏自然外物时,其态度大致有两种: 一是注重感官感受,强调人与物之间的情感交流,于外物中获得情趣; 一是侧重从自然外物中寻求某种理性启迪,获得理趣。宋代理学家,对于前者是加以鄙弃的,直视为“玩物丧志”,甚至把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名句也斥之为“闲言语”; 但他们并不完全取消自然外物的审美价值,而是以外物来证合自己的性理,借外物来进行哲理思索,这种“玩物为道”的自然观属于后者。周敦颐是理学先驱,他的《爱莲说》就充分体现了理学家观照自然外物的思维方式: 强调理趣。他对于莲花、菊花和牡丹的感受和受到的启示,充满理性意味,借以表达其为人处世的标准和志向,连对莲花外形特征的描绘:“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等等,都含有理性化、道德化的目的。 其次, 周敦颐独独锺爱于莲花, 也体现了理学家的思想特点。 他把莲、菊、牡丹三者相比照,态度迥异。象征世俗富贵的牡丹,为他不屑一顾,这无疑是以孔子传人自许的理学家视富贵如浮云的必然态度; 象征隐逸者的菊花,作者对它似褒实贬,这也是主张积极用世,抱有济世匡时之心的理学家对于许由一类隐士的根本看法。而“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正是理学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忠直进取、不阿世俗,洁身自好的 “君子”的写照。 《爱莲说》体现了理学家的自然观和人格观,但由于这种注重从自然中获取理性启迪的自然观并非为理学家所独有,追求忠直进取、不阿世俗的理想人格也是为一般正直的封建士大夫所共同希冀的,所以《爱莲说》的观点早已越出理学一家的范围,广为人们所接受。 此文虽是以议论为主,却没有丝毫说教气。一是由于作者恰当巧妙地运用了连喻。三种花比喻三类人,既使文章显得警策,还体现了作者文思的活跃,富有可读性。二是简洁。说理文的简洁,是一帖避免说教气的良药。作者行文犹如他笔下的莲花一样“不蔓不枝”,一经点明,戛然而止,馀味无穷。全文仅190字,却内涵丰富深刻,结构紧凑完整。 爱莲说(《周元公集》) 《爱莲说》以其精妙的话言、独特的神韵为人传颂,也以其深刻的寓意为人喜爱。 既以“爱莲”为题,作者也就从爱花写起。作者指出,在繁多的花木中,所爱因人而异。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爱菊,李唐以来,世俗盛爱牡丹,而自己独爱莲花。因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流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段文字,准确而传神地描绘出了莲花的特征。 然而此文不仅是为了写莲,作者在文中以花喻人,抒发对世俗的慨叹,提出了立身处世的准则。作者将斗风傲霜的菊花喻为花中之隐者——这自然会使人想起“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乡里的陶渊明; 把雍容华贵的牡丹看作花中之富贵者——即指世俗中追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之辈; 而把风姿绰约、亭亭玉立的莲花比作花中之君子——象征着坚贞的气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情怀。 作者慨叹爱菊爱莲之人“鲜有闻”,可见世上真隐士少,有德者寡,而追名逐利、企求富贵者多。因而,又反衬出“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之士的可钦可敬。 作者歌颂、赞美莲花,而实际上,这也正是作者的自况。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1)。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2),世人甚爱牡丹(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濯清涟而不妖(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6),亭亭净植(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8)。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9);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10),陶之后鲜有闻(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2)! 〔注释〕(1)蕃: 繁,多。(2)李唐:因唐朝皇帝李姓,故称李唐。(3)世人:世上人,众人。唐代李肇《唐国史补》载道: “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4)淤泥:泥淖。(5)濯:洗。清涟:清水。妖:美丽但不庄重。(6)益: 更加。(7)亭亭:直立的样子。净: 净洁。植:树立。(8)亵玩:亲近而态度不庄重。(9)隐逸:隐居避世。(10)菊之爱:对于菊的爱好。(11)鲜(xian):少。(12)宜乎: 当然。 〔鉴赏〕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者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与美学情趣,并把自己的审美观念与花的自然特点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全文可分三层意思:第一层说世上可爱的花很多,但人各有所好; 第二层说明自己唯独爱莲及其原因; 第三层是借花慨叹时俗中洁身自好者少,趋炎附势者多。 作者从泛论入手,用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来振起全篇,以引起读者的关注。接着说: “晋陶渊明独爱菊” ,从一般的泛论,进入具体叙说,显示陶渊明的性格特征。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侣,远离尘嚣。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对他不苟随时俗的高洁品质的赞颂。可是,这样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自晋朝以来极少。作者的笔锋从历史转到现实,从肯定转到批判: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从山西一带移植到长安,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白居易在《买花》中描写过这种风气: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通过赏牡丹、买牡丹,深刻揭露了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由于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以致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仍然存在。可是,作者在数百年习染成风的势力中,却能独步于尘俗之外,显示了他的高超不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几句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形,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它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逼真逼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很显然,这和一般封建士大夫消闲遣兴地赏玩是迥然不同的。它反映了作者对在污浊社会中能保持高洁情操的志同道合者的敬仰,对追名逐利的小人的厌弃。同时,也是他自我品德的写照。他为官正直,不媚权贵,不畏酷吏,明断狱案: “以洗冤泽物为己任” ,为了主持公道,他甚至不惜丢掉乌纱帽。据《宋史》四二七卷载: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 ‘如此尚可仕乎! 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因此,“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 ,对随既痛恨又害怕; 而老百姓对他则倍加赞赏: “老吏不如也” 。他曾筑书堂于庐山山麓,晚年定居于此,黄庭坚称颂他: “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一个封建士大夫力求“出淤泥而不染” ,本来就难能可贵,何况把自己的这种美学理想大胆地生动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给人以鼓舞力量和美感享受呢! 最后,作者将三种花的性格作了比较描写,从而使莲花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突出。“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鲜,而趋富贵者独多。在对现实进行揭露批判的同时,作者深感自己政治上的孤独和苦闷,孤掌难鸣,无法根治趋富逐贵的痼疾,所以他只有发出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的无可奈何的哀叹。末尾用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结,隐寓趋炎附势、追求富贵之风极盛,但作者没有明说,而是暗讽,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天地。 《爱莲说》是流传千古的名篇,除了它所表现的健美的思想内容外,在艺术形式上还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简要直切。全文不到一百五十字,所表现的内容却是丰富的。这里有爱花史的概述,有对莲花的描绘,有对诸花的品评,有自己感慨的抒发。而这一切,无不是为了突出“爱莲”的主旨。直接写莲,约占了篇幅的三分之一。真是既惜墨如金,又详略得当,不使人感到文意不足。 第二,开合有致。古人论文,讲究立意,注意修辞,追求章法。《爱莲说》可谓三者兼优。立意、修辞已如前述,这里着重谈谈章去结构。文章虽短,却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而起伏多姿。开头一句,似属漫空而论,但却突然在读者心中激起了一个问题: 世上可爱的花那么多,爱什么好呢? 接着叙述历来人们对花各有所爱的情况。这时“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读者的感情微波在慢慢掀动。从 “予谓菊” 起,感情趋强,倾向渐显。到 “噫!”以后,则发出了感情波涛的轰鸣声。但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失去控制,一泻无余,而是一问一叹,收束全篇,把自己感情的洪流截住。这样“抽刀断水水更流” 。读者心中反而产生强大的感情漩涡,久久不能平静,从而进一步领会了文章的主题。 第三,手法多样。作者娴熟地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了花儿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品德情操。菊花,是隐逸者的形象; 牡丹,是富贵者的形象; 而莲花则是美的理想的化身。它象亭亭玉立的少女,娴静多姿;又象高洁不凡的雅士,风度翩翩; 还象洁身自好的君子,高标傲世。对比的手法,本文也运用得很好。作者在文中要赞颂的是莲,但他不是作孤立静止的描写,而是在对比描写中显示它的高超不凡。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把莲花的高洁从牡丹的反衬中突现了出来。而对牡丹的追慕者甚多,爱莲者甚少,则又在对比中显示出不良风尚之盛。菊花和莲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前者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作者通过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就自然而然地把莲花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心目中。此外,作者还善于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之相得益彰,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字数:2783 苏者聪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924-927页. 爱莲说【题 解】 本文是作者于熙宁初年(1068)擢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在此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于府东侧开辟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在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荷叶轻摇,清香扑面。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夹叙夹议夹抒情。本文“借花喻人”,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本文通过以莲的美好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夷和厌恶。 首先,文章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分别赋予了菊、牡丹、莲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作了精辟的概括,以表达自己的志向。“陶渊明独爱菊”,因为“菊,花之隐逸者也”,可见陶渊明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因为“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见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而“予独爱莲”,因为“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作者既不隐逸,也不贪图富贵,而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这样写的好处就是能够把比较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含义深刻而不枯燥,语言生动而不呆板,能够引起阅读兴趣并发人深思。 其次,文章还巧妙地运用衬托和比喻。全文先后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花,使主题步步深化,有力突出了主旨。将菊、牡丹和莲花比喻为隐士、富贵者和君子,十分贴切。特别是描写莲花,处处紧扣“君子”的性格特征,使莲花的特征和君子的品格结成一体,名为写物,实则写人,从中可见作者的情怀和操守。 最后,本文语言讲究句式的整齐对仗,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将骈句和散句相结合,使文章错落有致,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 爱莲说 《爱莲说》宋周敦颐撰。文章通过对“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的爱慕和对牡丹的厌弃,表现了作者向往美好理想、追求高尚情操、仰慕正直人格而鄙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风气的进步理想和审美趣尚,立意颇为高远。文如其人。作者所歌咏的莲花,实际上也是作者自身犹如光风霁月的高洁人品与洒落胸怀的生动写照。全文不到150字,而含蕴却颇为丰赡。既惜墨如金,又有详有略,不枝不蔓,主旨突出。作者运用拟人化手法,把无思想感情可言的三种不同花儿写得具有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品德情操,使文章情趣盎然。作者又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突出主要描写对象。在“花之富贵者”牡丹的反衬下,更显出莲花不倾慕富贵的高洁品格。在“花之隐逸者”的菊花的陪衬下,更显出莲花不超然世外的品德。全文文字简净峻洁,韵味深长,可谓形神兼备的咏物小品。 ☚ 名二子说 捕鱼图记 ☛ 《爱莲说》ai lian shuoOn Loving Lotus→周敦颐 (Zhou Dunyi)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