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爱弥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爱弥尔》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著。教育哲理小说。1762年出版。共5卷,62万字。商务印书馆于1923、1978年先后出版两个版本的中译本。198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把该书列入该社的《外国教育名著丛书》,再次出版。

爱弥尔

《爱弥尔》Aimier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民主主义教育家卢梭的重要著作。全名为《爱弥尔,或论教育》。半论文体的教育小说。写于1757年,1762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该书问世后,法国大理院下令在巴黎的一个广场上将书烧毁,扬言要烧死作者,迫使卢梭不得不逃亡国外。《爱弥尔》一书通过对假想的教育对象——出身于显贵家庭的爱弥尔的教育,系统地阐述了作者道德教育和社会政治思想。作者反对封建的教育制度,反对束缚儿童个性发展的宗教信条,鄙视抽象的死啃书本,指责这种教育使“那些华而不实的学科在这个不幸孩子周围造成了许多的陷阱。”《爱弥尔》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会变坏了。卢梭的目的是用“自然教育”去涤荡贵族社会所造成的污泥浊水。他认为,远离社会,接近自然状态的劳动农民及其子女都不需要接受教育,因为他们没有染上贵族的坏习惯。作者认为,消灭私有制、返归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造就生活在社会状态下的自然人却是可能的,这必须从教育、特别是儿童教育做起。卢梭大力强调“自然教育”,即顺应人的天性的教育。培养儿童的认识能力,让他们在生活和实践中去获得一切所需要的知识和道德,既获得了知识、培育了正确的理性,又使人的良心发扬光大,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为此,还必须建立自然宗教,因为无神论有害于道德的培养。自然宗教以爱上帝、爱邻居为总纲,这与良心原则是完全一致的:自然宗教就是在人的良心指导下生活。仁慈和博爱。卢梭重视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和道德培育的关系,具有合理性,在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把教育最终归结为宗教,是其思想中的消极成分。

☚ 幸福论   乌托邦 ☛
爱弥尔

《爱弥尔》

又名 《论教育》,是法国18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卢梭创作的一部哲理小说,也是一部惊世骇俗的教育小说。
《爱弥尔》 出版于1762年。它是卢梭为培养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公民而设计的教育学蓝图,是卢梭教育思想、教育实践的结晶。小说中的教师与受教育者爱弥尔实质上是卢梭思想的实践者。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主要是通过一个富家孤儿爱弥儿的故事来阐发卢梭的思想。
爱弥尔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父母去世后,他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接受教育。为了让他将来能适应社会,家庭教师对他实行引导式、启发式、开放式教育,一方面培养爱弥尔良好的道德观,另一方面不以任何旧习惯去约束他、限制他,并创造适合于他自然发展的环境,给他以行动的充分自由,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的身心自由发展,使他主要通过自身的经验,获得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养成独立、自由的个性。显然,卢梭借爱弥尔表达的是一种顺乎自然、顺乎天性、任其自由发展的教育思想,主张结束人类与大自然二元对立的状态,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卢梭还从朴素的唯物主义出发,认为人类知识的获得,并非来源于神授,而来源于人们的生产斗争与社会实践。因而他让爱弥尔在大自然中栉风沐雨,在田野里劳作,在作坊里做工,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去认识大自然,去获得知识,掌握生存的本领。所以卢梭认为,劳动人民由于接近自然状态,因而无须接受教育。而贵族阶级由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远离自然,因而极需接受 “自然教育”。卢梭还从人本主义出发,认为 “人性本善”,只是由于社会化、文明化而导致人的恶与堕落,因此人的教育必须以 “顺乎自然”、“合乎人性” 为本。他还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所以哲学家们不值得重视,上帝和宗教教条也都因毫无用处而显得无关紧要。所以卢梭在对爱弥尔和他未来的妻子进行教育时,主张屏弃宗教偏执情绪、屏弃封建的等级观念,屏弃物质欲望的毒害,培养他们的人道主义理想与情操,培养其人类生而自由平等的观念,并以此来否定 “上帝创造一切” 的宗教观,否定超越自然、超越现实的上帝的存在,否定教会千百年来把持教育事业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 巨人传   红与黑 ☛
0000640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