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针灸治法
中风,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歪或语言不利等为主证。又称“卒中”、“风摩”、风懿”、“风痹”或“偏枯”。多由年老肾虚而肝阳偏亢,复加忧思恼怒或嗜酒、劳累、房室等诱因,导致风阳煽动,心火爆盛,风火相并,气血迫走于上,痰浊凝滞络窍,从而脏腑经络功能骤然失常,阴阳之气逆乱而成闭证; 若阴阳离决则为脱证。本病属于现代的脑血管意外,包括脑溢血、脑动脉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等,针灸治疗有一定效果。昏迷期,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通治法 在卒中期,必须强调掌握时机予以开闭固脱,熄风通络。选督脉、任脉、足厥阴、足少阳等经穴和有关奇穴,可选百会、水沟、风池、丰隆和太冲等,用毫针行泻法。如属闭证,加十宣、十二井穴等,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如属脱证,则宜加关元和气海等穴,用大艾柱灸之。
辨证论治 本病临床上按其发病浅深程度不同,概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类:
中经络 常见眩晕、肢麻,发病时突然口角流涎,半身不遂,或手足麻木,舌强语涩和口㖞等, 脉象弦滑。 治宜平肝熄风,化痰通络。选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手、足少阳经穴,如颊车、肩髃、合谷、环跳、风市、丰隆、太冲,或地仓、迎香、曲池、肩髎、外关、阳陵泉、悬钟、足三里和行间等。先用毫针行泻法,后期用补法,并可配合灸法治疗。
中脏腑 闭证多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气粗,喉中痰鸣,声如曳锯,二便秘结,脉弦滑而数。治宜开窍熄风,清火豁痰。选督脉和足厥阴经穴,如百会、水沟、太冲、丰隆和劳宫等,用毫针行泻法,并宜用三棱针在十宣或十二井穴点刺出血。脱证则见神志昏迷,面色苍白,目合、口张、手撒、遗溺、鼻鼾息微,四肢厥冷,脉象细弱等,若见汗出如油,面赤如妆,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为真阳外越,属于危侯。治宜回阳救脱,扶正固本。选任脉经穴为主,如关元、气海和神阙等,用大艾柱灸,不计壮数,以肢温汗收,脉起,纠正虚脱为度。神阙穴,还可用隔盐灸法。并可同时针灸内关、足三里。
后遗症 中经络者病情较轻,如能治疗护理得当,症状便可逐渐改善,或留有轻微的后遗症; 如反复发作,亦可变为中脏腑的重症。凡证见瘖不能言或言语塞涩者,可选哑门、廉泉、阴郄、通里、支沟、三阳络和间使等穴,每次3~4穴,用毫针行平针手法。若证见半身不遂、瘫痪、拘挛、强直者,上肢可选肩髃、肩髎、臑俞、天井、少海、肘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八邪等穴,下肢可选肾俞、环跳、秩边、风市、血海、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悬钟、解溪、昆仑和八风等穴,每次5~7穴针灸。均选患侧,多用补法。善怒者加针劳宫;兼精神昏愦者,刺十二井穴。其它治法 常用者有:
电针法 按上述辨证论治选穴施术,获得适宜针感后,在其中的主要腧穴上用电针以中等针感通电5~15分钟,治疗间隔及疗程,均同毫针法。
头针 失语与面瘫针颞前线; 偏瘫针顶中线、顶旁一线、顶旁二线和顶颞后斜线。每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5天,再作第二疗程; 或隔日针刺一次,10次后不需休息,便可继续作第二疗程。
耳针法 选肾、脑、皮质下、缘中等穴,用中刺激,每日或间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