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爨宝子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爨宝子碑 爨宝子碑东晋碑刻。即《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墓碑》。大亨四年立。碑文记载建宁太守爨宝子事迹,为研究古代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重要资料。正书。其书朴质健劲,体在隶楷之间。康有为称: “晋碑如《郛休》、《爨宝子》二碑,朴厚古茂,奇姿百出,与魏碑之《灵庙》、《鞠彦云》,皆在隶、楷之间” (《广艺舟双楫》)。与南朝宋的《爨宝颜碑》并称为“二爨”。著名碑刻之一。清乾隆四十三年于云南南宁(今曲靖)出土,咸丰时移置城中武侯祠。 ☚ 临辟雍颂 爨龙颜碑 ☛ 爨宝子碑 被誉为“南碑瑰宝” 的“二爨碑”是《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的合称。《爨宝子碑》额题《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碑》,全文13行,388字。碑高183厘米,宽68厘米,因在形制上小于《爨龙颜碑》,故称之为“小爨”。如论立碑时间,还数“小爨”在先。 《爨宝子碑》刻立于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云南曲靖县扬旗田出土。碑末署“大亨四年,岁在乙巳四月上旬立”。据《晋书》和《资治通鉴》所记,大亨年号仅存在几个月。公元402年,岁在壬寅,晋安帝改元元兴。三月,元显讨桓玄失败,又恢复隆安年号。不久,桓玄进京掌权,改年号为大亨。次年十月,桓玄篡位,改元永始,而史籍仍称元兴二年。至乙巳年(405),桓玄早已败亡,安帝又改元义熙了。爨氏集团远处边陲,不知中央频频改元,仍袭用大亨年号,这只能说明爨族与东晋政府的联系松散,并不能用来怀疑《爨宝子碑》的真实性。 该碑的书者作者均无从查考。碑文虽工整典雅,却多陈词滥调。然而,它“朴厚古茂,奇姿百出”,介乎隶楷之间的奇特书体,却使人流连不舍,击节叹赏。 碑中横画有逆入平出用隶法者,如“恸”之上横; 也有落笔收锋用楷法者,如“嗟”之上横。撇画有末尾上曲收锋似隶者,如“休”之下撇;也有用楷法之“掠”者,如“铭”之下撇。捺画有尾部上翘如隶者,如“休”之末笔;也有用楷之磔法者,如“疾”之右下波。竖钩有回锋慢弯如隶者,如“躬”字右钩; 也有用楷之趯法者,如“秋”之左趯。 除用笔兼有隶楷外,《爨宝子碑》的笔画还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其最著者,为横画两端多上翘而呈方势,如“所”字; 竖画多带上曲慢弯,如“中”字; 撇捺多有翘尾,如“春”字;点则多呈三角形。这类笔画,在全碑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其势皆向上升举,故而使人阅之,有如百鸟振翎,凌空欲飞。 《爨宝子碑》的结体向以奇肆见称。如“爨”字体大,“府”字形小。“感”字丰臀,“素”字细腰。“恸” 字矮胖,“伟” 字瘦长。“春”字手长过膝,“质”字足短如截。“鸣” 之 “口” 高高在上,“馨”之“香”宁左勿右。“崩”下左倾,“姿”上右倒。这怪拙的形体,配上奇特的笔画,致使整幅篇章生面别开,风格独具,跌宕起伏,精彩层出,触目皆奇,无字不怪,令人耳目一新,肃然改容。 1965年出土的东晋《王兴之夫妇墓志》、《王闽之墓志》、《王丹虎墓志》,在时间上早于《爨宝子碑》约半个世纪。这批墓志的笔法与《爨宝子碑》相似,但用笔拘谨,结体规矩,在气势魄力上都大为逊色。倒是晚于《爨宝子碑》半个世纪的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在用笔、风格上与“小爨”更为接近,不过在古拙恣肆上似乎还略逊此碑一筹。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爨宝子碑》 “端朴如古佛之容”。李根源则说其“下笔刚健如铁,姿媚如神女。”其实,此碑虽然质朴,但并不乏修饰,其众多的特殊笔画的修饰目的至为明显。该碑的质朴正是用修饰来充分表露的。就好比幼儿稚女,玩娶新娘游戏,少加修饰,憨态可掬,一种天真、活泼、直率、纯朴的情态,就充溢于外了。 爨宝子碑俗称“小爨碑”。东晋时云南碑刻。义熙元年(405)立。碑文叙墓主里籍、身世及官职,从所官的 “振威将军建宁太守”来看,可知是统治当时滇西北、滇中“爨蛮”(即彝族的先民)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唯他二十三岁即死, 故无事迹可言。碑高183厘米,广68厘米,碑文共十三行,行三十字,碑额十五字,碑末题名十三行, 行四字。均楷书。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云南南宁(今曲靖)南七十里扬旗田出土。道光《云南通志》始著录。咸丰二年 (1852) 移置曲靖城内。今存曲靖市第一中学。书法古雅,体在楷隶之间。与刘宋时的 *《爨龙颜碑》合称为“两爨碑”。 爨宝子碑 爨宝子碑全称《晋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碑》。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四月刻立。通高183年厘米,宽68厘米,厚21厘米。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云南省曲靖县城南70里的杨旗田出土。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时移入城内诸葛武侯祠。1937年移至曲靖县城第一中学爨碑亭内。半圆首,长方身,额题楷书“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5行15字。正文计13行,400字,主要记叙爨宝子的家世及其政绩,除题名末行最后一字缺损外,其余均清晰可辨。碑末职官题名,记载了当时建宁太守的属官名称,计有主薄、录事、西曹、都督、省事、书佐、千吏、小吏、威仪等大小官吏13人,从这里既可以看出官吏对权势者的阿谀、依附,也可考查当时地方官吏的设置情况,故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此碑文字体雄劲古朴,拙中带巧,前人多有称道,如李根源说此碑“下笔刚健如铁,姿媚如神女”,康有为则称其为“朴厚古茂,奇姿百出”。其用笔方折,反映了汉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迹象,是研究中国书体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书法史上,常将此碑称为“小爨”,并与南朝“爨龙颜碑”并称为“二爨”。在书法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1961年3月4日,此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爨氏是南中大姓,豪族。早在三国时代,诸葛亮亲征云南,平定南中大姓叛乱后,就“收其俊杰”为地方官吏,“分其嬴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南中志》)。至晋南北朝,爨氏已称雄南中。 ☚ 法书 爨龙颜碑 ☛ 爨宝子碑 256 爨宝子碑东晋正书碑刻。额题《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安帝义熙元年(405)立。13行,满行30字。记爨宝子生平事迹。书体在隶楷之间,端朴古茂,与南朝宋《爨龙颜碑》并称“二爨”。 ☚ 封龙山碑 爨龙颜碑 ☛ 爨宝子碑 爨宝子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曲靖市第一中学内。为东晋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墓碑。碑署东晋大亨四年,实为义熙元年(405)四月立。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曲靖市南七十里杨旗田爨君墓前出土。咸丰二年(1852)移至城内武侯祠。1937年移今址,建碑亭保护,称“爨碑亭”。碑首半圆形,碑身长方形,通高1.83米,宽0.68米,厚0.21米。碑文13行,行7—30字,共400字,字迹尚清楚。字体在隶楷之间,是书法史上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典型作品。碑石屡经剜洗,部分字迹失真。碑额题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碑文记述“爨宝子”生平事迹。晋时严禁立碑,似此大碑尤属珍贵。康有为称其书法“朴厚古茂,奇姿百出,与魏碑之《灵庙》、《鞠彦云》皆在楷隶之间,可以考见其体变流源”。爨宝子碑与云南陆良县之爨龙颜碑合称“二爨”,因其体制较小,简称“小爨”,两碑均为书法珍品。 ☚ 5. 曲靖市 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 ☛ 爨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大亨四年(405年)立。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土于云南曲靖。书体在楷隶之间,朴厚古茂,奇姿百出。与南朝宋《爨龙颜碑》合称“二爨”。 爨宝子碑 爨宝子碑在云南省曲靖县城第一中学内。立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通高1.9米,宽0.71米。半圆形碑首,额题“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碑文13行,共400字。除一字缺损外,其余清晰可辨。内容主要叙述爨宝子的家世及其政绩。碑末职官题名,记载了当时建宁太守的属官名称,具有史料价值。碑文书体介于隶楷之间,雄劲古朴,反映了汉字由隶书向楷书的演变,书法史上常将此碑称为小爨,与南朝爨龙颜碑并称为“二爨”。碑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土。咸丰二年(1852年)时,移至城内诸葛武侯祠,1937年移此,并建亭保护。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焦山碑林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 爨宝子碑东晋时云南碑刻。因比南朝刘宋时的※爨龙颜碑小,故俗称小爨碑,亦合称两爨碑。安帝义熙元年(405)立。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云南南宁(今曲靖)南70里扬旗田出土。咸丰二年(1852)移置城内武侯祠,著录于方志。今存曲靖市第一中学,加盖碑亭保护。碑高183厘米,宽68厘米。额文5行,行3字,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碑正文13行,行30字。碑下截题名13行,行4字,著13人之官职及姓名。碑文记述年仅23岁的爨宝子的事略,续以赞辞,从中可以看出爨氏自三国以后即发展为南中大姓,担任将军、郡太守之要职,统治当地少数民族,爨宝子年少,当为袭祖职。所录主簿、录事、西曹、都督、省事、书佐、小吏、威仪等官职可考查当时地方官吏的设置情况。又碑文题“大亨四年岁在乙巳四月上恂立”,而大亨为晋安帝壬寅年(402)三月改的年号,翌年即改称元兴二年(403),则爨氏虽臣属晋朝,然交通阻隔,未知内地之改元,故长期沿用旧年号。碑文多别字,书法古朴厚重,在楷隶之间,康有为称其“朴厚古茂,奇姿百出”,李根源赞之“下笔刚健如铁,姿媚如神女”,为历代书法家所重。 爨宝子碑又称小爨碑。今存东晋罕见之碑板。清乾隆四十三年(1779)出土于云南省曲靖县城南场旗田。今藏曲靖一中碑亭。立于东晋义熙元(405),半圆首长方形,高1.9米,宽0.71米,厚0.21米。碑文十三行,行三十字。碑额题“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历述爨宝子事迹。爨氏为南中大姓,魏晋以来统治该地。该碑对于研究当地民族史书法艺术具有重大价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