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麦胚芽鞘切段法method of oat coleoptilesection根据一定浓度范围的生长素能促进细胞直线伸长的原理,来比较这类物质活性的农药生物测定方法。由邦纳(J. Bonner)于1933年首先提出,并经多人改进。此法灵敏度比豌豆劈茎法高10倍以上。用于测定生长素及其类似化合物浓度。一些氨基酸,如谷氨酸等,在10-3摩尔/升时对燕麦胚芽鞘切段也有促进伸长作用。 其方法是: ❶培养切段。将60粒燕麦(品种为Avena sativa L.‘Victory’)种子浸在1%次氯酸钠溶液中消毒5分钟,用水漂洗后泡在无菌水中1小时。将浸种后的种子排放在有滤纸(或砂基、蛭石)的盘中,使胚部向上。在25℃、相对湿度约85%的黑暗环境中培养72小时。也可在连续低强度红光(10瓦灯泡)下萌发。精选生长一致的胚芽鞘,用定距刀片在距顶端3毫米处切下4毫米的一段。 ❷药剂处理。立即将切段放入含2%(W/V)蔗糖和0.01摩尔/升KH2PO4(pH 4.5)的基本培养液中至少1小时,以洗去芽鞘本身的内源生长素。然后将切段转移到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和待测物溶液中(仍用基本培养液配制)。每皿放20毫升试液及五个切段,在黑暗处25℃培养10~ 20小时。将每一组处理的切段移到载玻片上,加一滴培养液(防干燥),用测微尺测量切段的长度,精确到0.1毫米。以切段平均长度与生长素浓度作标准曲线,从图中即可查出待测物溶液的浓度。本方法的最适测定范围为0.01~3.00毫克/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