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燕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燕乐

燕乐

又作“宴乐”、“讌乐”。名称始见于周朝,随着时代的不同,其涵义也不相同。《周礼·春官》:“磬师:掌教击磬……教缦乐燕乐之钟磬。”此“燕乐”指天子和诸侯宴享宾客时所用的音乐,一般为采自民间的俗乐,又称“房中乐”。《仪礼·燕礼》:“若与四方之宾燕,有房中之乐。”直至秦,“燕乐”的涵义与汉以后的“食举乐”相似,仅为宫廷宴享时所用的音乐。后世“燕乐”则概指包括宴饮、游乐及其它娱乐活动所使用的音乐。隋、唐时期, “燕乐”为宫中所用俗乐的总称。《新唐书·礼乐志》:“凡所谓俗乐者,二十有八调……其宫调乃应夹钟之律,燕设用之。”杜佑《通典》也记载,“燕乐”为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等的统称。宋代“燕乐”也是广义的。沈括《梦溪笔谈·乐律》:“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

☚ 俗乐   郑声 ☛
燕乐

燕乐

一作“宴乐”、“讌乐”。意义有狭有广。早期的燕乐指周天子及诸侯宴饮时所用的音乐,到隋唐时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云:“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即燕乐以中国的音乐掺合胡乐而成。随着燕乐的发达,其应用范围日广,并获得高度发展,逐渐与汉民族固有的传统音乐(雅乐和清商乐)相互交融,形成一种新型的民族音乐。郭茂倩《乐府诗集·近代曲辞序》云:“唐武德初,因隋旧制,用九部乐。太宗增高昌乐,又造燕乐而去礼毕曲。其著令者十部。一曰宴乐、二曰清商、三曰西凉、四曰天竺、五曰高丽、六曰龟兹、七曰安国、八曰疏勒、九曰高昌、十曰康国,而总谓之燕乐,声辞繁杂,不可胜记。”燕乐范围广泛,包括声乐、器乐、舞蹈、百戏等。但歌舞音乐在隋、唐燕乐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燕乐的兴盛,丰富了曲调,为倚声填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 清商乐 清乐   胡乐 ☛
燕乐

燕乐

古代音乐。燕乐一词初见于《周礼·春官》:“磬师:掌教击磬……教缦乐燕乐之钟磬。”周代的“燕乐”用于宴饮宾客,也称房中乐。先秦燕乐的涵义,略同于东汉以后的食举乐。其歌词收在《诗经》的《周南》、《召南》中。隋、唐和宋代燕乐是宫廷中俗乐的总称。隋、唐燕乐较前代更为繁盛,也是用于宫廷中宴饮及一般欣赏活动使用,并设有诸多燕乐分部机构,如隋七部乐、九部乐,唐九部乐、十部乐和唐坐部伎、立部伎等。歌舞音乐在隋、唐燕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最有成就的是唐代大曲,即含有多段音乐的大型歌舞曲,特别是大曲中的法曲,如《霓裳羽衣曲》,集中代表了燕乐的艺术成就。隋、唐燕乐也吸收了一些外来音乐,如西凉乐、高昌乐、龟兹乐、疏勒乐等,各民族音乐在这时达到空前的融合。宋代燕乐包括杂剧、歌唱、舞蹈、器乐独奏与合奏及百戏等形式。歌舞音乐已不占重要地位,独立的器乐曲调愈来愈受宫廷的重视。宋代宫廷所设燕乐机构,最重要的是教坊,其次为云韶部、钧容直、东西班等。教坊燕乐又分为四部:大曲部、法曲部、龟兹部、鼓笛部(见《宋史》卷一四二)。唐十部乐中狭义的“燕乐”延至辽代称为“大乐”,北宋教坊“燕乐后入金,称为“散乐”,包括杂剧、歌唱,器乐合奏和独奏以及百戏等。

☚ 大曲   清商调 ☛
燕乐

燕乐

字面涵义即“宴乐”。周代的“燕乐”用于宴享宾客,又称“房中乐”。到东汉以后,这种“燕乐”又称“食举乐”。在一般用法中,燕乐概念包括宴饮、游乐及一般欣赏活动。唐代人所说的“良辰且燕乐,乐往不再来”(韦应物《乐燕行》),“询闾里间事,话宫中燕乐”(裴廷裕《东观奏记》),都是这一涵义的“燕乐”。但作为一个音乐学术语,“燕乐”是隋、唐、宋宫廷俗乐的总称,并进而兼指这一时期的全部新俗乐。例如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说:“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燕乐。”“燕乐”这一术语的形成经过了一个过程。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及其结果概括为:所谓“燕乐”,是对隋、唐、宋等时代的艺术性音乐的总称。自隋代统一南北,中原音乐、南方音乐、西域音乐相互交融而造成新的音乐,成为一个自然的趋势。包括教坊乐在内的宫廷燕乐,曾一度代表了这一趋势;此种特点,并被宋代燕乐继承。作为雅乐以外的全部俗乐总称的“燕乐”一名,因而得以确立。它概括了张文收所制的《讌乐》、由十部伎组成的初唐宫廷燕乐、盛唐的法曲、二部伎、教坊乐、在民间流行的全部音乐以及它们在唐宋两代的发展,是代表上述音乐的总和的一个术语。作为一个音乐史的范畴,“燕乐”有两个对立概念:在时代的横线上,它同“雅乐”对立,代表了祭祀仪式乐以外的一切音乐;在历史的纵线上,它同“清乐”对立,代表了继六朝清乐阶段之后的一个新的俗乐兴盛的历史阶段。词是燕乐的产物。

☚ 乐种   宫廷燕乐 ☛
燕乐

燕乐

安乐。《小雅·鹿鸣》三章: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毛《传》:“燕,安也。夫不能致其乐,则不能得其志; 不能得其志,则嘉宾不能竭其力。”朱熹《集传》:“言安乐其心,则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盖所以致其殷勤之厚,而欲其教示之无已也。”

☚ 燕   燕私 ☛

燕乐

古乐名。隋唐时期,在汉族及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部分外来音乐,形成了供宫廷宴饮,娱乐时用的音乐,统称为“燕乐”。

燕乐(一)yànlè (二)yànyuè

(一)yànlè 〈形〉安乐。
【用法】用于文言书面语。例:我有旨酒,以~嘉宾之心。
(二)yànyuè 〈名〉古代指宫廷宴会时所用的音乐。也作“宴乐”。
【用法】 用于古语词。例: 隋唐时期,~曾盛极一时。|宋代沈括把含有少数民族和外来音乐成分的汉族民间音乐“清乐”称为“~”。

燕乐

(-lè)❶ 安乐。《诗经·小雅·鹿鸣》:“我有旨酒,以~嘉宾之心。”
❷ 宴饮欢乐。《史记·李斯列传》:“于是赵高待二世方~,妇女居前,使人告丞相:‘上方闲,可奏事。’”

安乐

安乐

乐(乐康;宁乐;恬乐;怡乐;燕乐) 恺(恺乐) 康(康乐;康娱;悦康) 宴(宴乐) 安(安康;安愈;安豫;晏安) 逸(逸豫) (喜) 誉(誉处) 和豫 怡豫宁止 恬熙
人民生活安乐:含哺
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鸣弦
国家富裕,人民安乐:国富民安 国富民康
国家稳定,人民安乐:政通人和 政通民和 政洽民和 政成人和 政修人和 政和民安 政理人和 人和政平
安康,安乐:靖康
悠闲安乐:乐佚 乐逸
幽闲安乐:闲安
清闲安乐:闲豫
长寿安乐:寿乐
富裕而安乐:富乐
富饶安乐:丰乐 饶乐
富足康乐:阜康
兴盛康乐:昌乐
荣耀,安乐:荣适 荣嬿
尊荣安乐:宠乐
吉祥安乐:吉康
繁华或奢华安乐:华乐
普遍安乐:普宴 庞豫
以短时间的劳苦换得长久的安乐:暂劳永逸
(安宁而快乐:安乐)

另见:安宁 平安 快乐 和乐 安居乐业

☚ 欢乐   逸乐 ☛

燕乐yàn lè

使安乐,使愉快。《诗·小雅·鹿鸣》:“我有旨酒,以~~嘉宾之心。”

燕乐

燕乐

古代音乐类别之一。又称宴乐。《周礼·春官》曾讲到房中燕乐和祀飨燕乐。隋唐指天子诸侯举行宴会时演奏的乐曲。多采取民间俗乐,以区别于庙堂祭祀和朝会所用的乐曲。唐杜佑在《通典》中认为,在汉族及少数民族音乐基础上吸收外来音乐形式的供宫廷宴饮、娱乐时用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均称燕乐。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则认为,自天宝以来,吸收国内少数民族和外来音乐形成的汉族民间音乐称燕乐。唐代宫廷燕乐的形式,随着民间音乐而发展变化。唐代燕乐使用二十八个调式,俗称燕乐二十八调,较之南北朝时的清商乐,有着明显的进步和发展。

☚ 大唐雅乐   清乐 ☛
燕乐

燕乐

古代音乐类别之一。又称宴乐。《周礼·春官》曾讲到房中燕乐和祀飨燕乐。隋唐指天子诸侯举行宴会时演奏的乐曲。多采取民间俗乐,以区别于庙堂祭祀和朝会所用的乐曲。唐杜佑在《通典》中认为,在汉族及少数民族音乐基础上吸收外来音乐形式的供宫廷宴饮、娱乐时用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均称燕乐。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则认为,自天宝以来,吸收国内少数民族和外来音乐形成的汉族民间音乐称燕乐。唐代宫廷燕乐的形式,随着民间音乐而发展变化。唐代燕乐使用二十八个调式,俗称燕乐二十八调,较之南北朝时的清商乐,有着明显的进步和发展。

☚ 大唐雅乐   清乐 ☛
燕乐

006 燕乐

一种宫廷音乐。其名始见于《周礼·春官》:“磬师:掌教击磬……教缦乐燕乐之钟磬。”周代用于宴享或后宫娱乐,亦称房中乐。秦以后,汉、魏、宋、齐各代所用食举乐,皆属此类。唐时所设九部乐、十部乐与坐、立部伎,杜佑《通典》中将其统归于燕乐名下;音乐中杂用“里巷歌谣”,“合以胡部新声”、广及中、外俗曲,为历代燕乐之最。后辗转为辽代“大乐”所吸收。宋代教坊将燕乐分为四部:大曲部、法曲部、龟兹部、鼓笛部。靖康(1127)后传入金,称散乐。元至清,多将前朝燕乐同本民族音乐结合用之,使燕乐带上民族、民俗特点。

☚ 雅乐   俗乐 ☛

燕乐

057 燕乐

见27056十部乐。

☚ 十部乐   清乐 ☛
燕乐

燕乐

亦作“宴乐”、“讌乐”。其名称始见于《周礼·春宫》,是指天子及诸侯饮宴宾客时所用的音乐。一般采自民间的俗乐,以区别于典礼庙堂所用的雅乐。隋唐时期,在汉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吸收各兄弟民族及部分外来音乐,形成了供宫廷宴饮、娱乐时用的九部乐、十部乐等。随着民间音乐的演变,各代宫廷燕乐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如汉代有相和歌、百戏等,唐代有歌曲、舞曲等,宋代有杂剧、传奇等。燕乐音阶,在5种五声调式音阶的基础上,加入清角和闰两音形成。
燕乐音阶如下:

☚ 雅乐   同宫系统调 ☛
燕乐

燕乐

亦作“宴乐”、“ 乐”。名称始见于《周礼·春官》,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一般采自民间俗乐,以别于庙堂典礼所用的雅乐。隋唐时,在汉族及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部分外来音乐,形成了供宫廷宴饮、娱乐时用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等,统称为 “燕乐”(见唐杜佑《通典》卷一四六)。曾盛行一时,获得高度发展。随着民间音乐的演变,历代宫廷燕乐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如汉时有相和歌、百戏等,唐时有歌曲、舞曲、戏弄等,宋代以后有杂剧、传奇等。宋代沈括把含有少数民族和外来音乐成分的汉族民间音乐 “清乐”也称为“燕乐”(见《梦溪笔谈·乐律》)。

☚ 楚声   乐府 ☛
燕乐

燕乐

中国古代宫廷音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始于周代,为周天子及诸侯王宴请宾客时所奏之乐,以俗乐为主。其风格,与祭祀天地、山川、宗庙、祖先的 “雅乐” 迥然不同。其曲调,多采用民间流行的各种乐歌。至汉代,宫廷音乐分为四部,其中一部为 “黄门鼓吹乐”,用于宴享。又有“食举乐”二曲,亦用于宴会。至南朝,食举乐增为十三曲,如《鹿鸣》、《初造》、《侠安》、《归来》、《有所思》、《大置酒》、《承元气》等皆是。而北朝之北齐、北周等宫廷,复称宴饮时所奏之乐为 “燕乐”。隋朝立国后,将南、北朝宫廷音乐合为一体,统分为雅、俗二部。俗部乐即燕乐,又分为 “七部伎乐” 及 “九部伎乐”。唐初,将周、齐旧乐立为“燕乐部”,梁、陈旧乐立为 “清商乐部”,置于 “九部乐” 及 “十部乐” 之首,而总称之为 “燕乐”。不久,张文收造《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等四部舞乐,也称为 “燕乐”,仍冠于诸乐部。玄宗时,改 “十部伎乐” 为坐、立二部伎时,亦统称为 “燕乐”。其曲调,共有二十八调,除少数独奏琴曲尚保留传统中原音乐风格外,乐曲以西凉乐之风格为主流,舞曲则以龟兹乐之风格为主流。各民族不同流派音乐的相互融合,已成为 “燕乐”发展之总趋势。因唐代 “燕乐”极盛,政府遂设教坊,专门负责管理燕乐事务。而旧有之太常,则以管理 “雅乐” 为主。宋代 “燕乐”,仍属教坊,故又称 “教坊大乐”。分为大曲、法曲、龟兹、鼓笛等四大部。至徽宗时,新造雅乐 “大晟乐”,又于政和年间 (1111—1118) 下诏,命将该乐用之于宴会,并增补徵、角二调,命教坊肄习之。是为燕乐与雅乐之混用。金军克汴京后,宋廷南渡,统治者受到内患外扰之困,被迫裁减教坊乐工,简省乐器,燕乐遂日趋衰微。辽朝始兴,得唐代张文收所造之四部“燕乐”,改称为“大乐”,仍用于宴饮大会。金朝灭北宋,得其教坊燕乐,称为 “散乐”,亦用于宴饮。此后,遂无“燕乐”之专门称谓,而是对于宫廷宴饮时所用之音乐的泛称

☚ 隋唐鼓吹乐   唐九部乐与十部乐 ☛

燕乐yan le

【书面】ease and comfort

燕乐

唐朝宫廷乐舞名。为坐部伎之一,堂上表演。舞者三至十二人,舞姿文雅,用细竹乐器伴奏,舞技高于立部伎。


燕乐

❶古代祭祀飨食之乐,后也指宫廷宴饮之乐。

❷安乐,也指饮宴作乐。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