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又称 “创新理论”。熊彼特首创了用 “创新” 来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一种理论。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开始于20世纪初,完成于20世纪40年代。他在假定并论证了所谓不存在 “企业家”,没有创新、变动和发展的 “循环流转” 的静态均衡理论之后,引进了 “企业家” 和创新,从而导出了资本主义。他所谓的 “创新”包括引进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新原料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等五个方面。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 “新组合” 引入生产体系。从事这种生产手段新结合的企业,才是真正的 “企业”,执行这种功能的人才称得上是 “企业家”。企业家是整个经济的领导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 “灵魂”。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正是通过这种企业家的不断地 “创新”,实现 “新组合”的过程。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其经济发展过程正是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 “产业突变”过程。据此熊彼特认为,“创新”、“新组合”、“经济发展” 正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否则,就没有资本主义。他把资本看作是企业家和商品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企业家为实现 “新组合” 用以把生产指向新方向,把各项生产要素和资源引向新用途的一种杠杆和控制手段,其职能在于为企业家进行 “创新” 提供必要的条件。利润是企业家实现了 “新组合” 应得的报酬,利息便是从这种报酬中支付的,如同对利润的一种课税。此外,他还非常强调银行信用推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特别是银行对未来劳务和尚未生产出来的商品所提供的信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观点成为数十年后西方货币论者的先行资料。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引进了 “变动” 和 “发展” 的观点,认为 “创新” 是一个 “内在的因素”,“经济发展” 也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来不是静止的”,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是有进步意义的。但这种理论完全抽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掩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歪曲了资本的实质和剥削,不能真正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