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熊佛西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熊佛西1900—1965江西丰城人 熊佛西
熊佛西
熊佛西1900——1965原名福禧,江西豐城人,1900年 (清光緒二十六年) 生。1913年入湖北省立中學。1919年考入燕京大學,習教育與文學,在校時與同學創辦《燕大週刊》,提倡戲劇,任主编。1921年初,加入文學研究會; 5月與沈雁冰等十二人組織民眾戲劇社,在上海出版《戲劇》月刊。1923年夏畢業於燕大,獲文學士學位; 9月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習戲劇。1926年獲哥大文學碩士學位;同年歸國,任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戲劇系教授兼主任,燕京大學國文系兼任講師。1927年任《古城週刊》主編; 同年兼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戲劇教授。1929年5月,創辦《戲劇與文藝》月刊,任主編。1932年任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河北定縣試驗區戲劇研究委員會主任兼農民劇場主任。1934年8月,領導北平戲劇協會演出習作《屠户》。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後,去長沙,與農民劇場成員合組農民抗敵劇團至成都演出。1938年7月,四川省政府任爲四川省立戲劇教育實驗學校校長。1939年任三民主義青年團屬下中央青年劇社社長; 同年與葉仲寅在重慶合编《戲劇崗位》月刊,1942年9月,在桂林創刊《文學創作》月刊,任主编。1944年1月,在桂林刊行《當代文藝》月刊,任主编。1947年2月,任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校長。1949年7月,任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中華全國戲劇工作者協會常務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1950年任上海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理事,上海市戲劇學院院長。1953年任文聯第二届全國委員。1954年9月,任第一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2月任第二届政協特邀代表.1955年6月,任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院長。1959年任《辭海》编輯委員會编辑委員。1960年3月,任第二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4年12月,任第三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此外還任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協委員等職。1965年10月26日在上海逝世。终年65歲。著有《佛西戲劇》、《佛西論劇》等。 熊佛西 熊佛西1900—1965戏剧家。原名福禧。江西丰城人。1919年入燕京大学学习。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和民众戏剧社,开始创作剧本。1924年去美国留学专攻戏剧、文学。1926年回国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主任兼燕京大学教授。主编过《戏剧与文艺》、北京《晨报·剧刊》。1932年赴河北定县搞农村戏剧大众化实验,对促使戏剧与民众进一步结合有较大影响。抗战后任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校长等职,主编《戏剧岗位》《文学创作》《当代文艺》等。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等职。他的剧作有《一片爱国心》《洋状元》《王三》《屠夫》《赛金花》《上海滩的春天》等。论著有《佛西论剧》《戏剧大众化之实验》等。有《佛西戏剧集》。 ☚ 孙瑜 李金发 ☛ 熊佛西 熊佛西1900.12.12——1965.10.26原名熊福禧,字化侬。笔名有沸西、佛、戏子、向君等。江西丰城人。在汉口读中学时,参加演出文明戏《吴三桂》,编过幕表戏《徐锡麟》。1921年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加入文学研究会和民众戏剧社,提倡学校戏剧运动,创作话剧《这是谁的错》、《新人的生活》等,后编集为《青春底悲哀》出版。这些剧作或写家庭婚姻问题,或写劳资纠纷,揭露社会黑暗,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民主精神。1923年大学毕业后,在中学任教。次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研究戏剧、文学,获硕士学位。创作剧本《甲子这一天》、《一片爱国心》、《洋状元》等,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三幕剧《一片爱国心》谴责了出卖民族利益的卖国行为,表现了作者反对侵犯民族主权的强烈反帝意识。剧本曾在北京、天津等地演出四百多场而不衰。1926年秋回国后,任国立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主任兼教授等,讲授戏剧概论、戏剧原理等课,还参加中国戏剧剧社。1929年主编《戏剧与文艺》。1930年主编《晨报》副刊《剧刊》,并协助组织北平小剧院,定期举行公演。先后创作揭露军阀黑暗统治的独幕剧《王三》和《兰芝与仲卿》等,还出版《佛西论剧》与《写剧原理》。1932年赴河北省定县搞农村戏剧大众化实验,任农民剧场主任。创作有三幕剧《屠户》、《牛》、《过渡》等。1938年任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校长。1939年至1942年在重庆主编《戏剧岗位》。1941年任戏剧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中央青年剧社社长,创作长篇小说《铁苗》。1942年在桂林主编《文学创作》,1944年主编《当代文艺》。这个时期创作多幕话剧《中华民族的子孙》、《袁世凯》、《害群之马》,独幕剧《搜查》、《人与傀儡》和《囤积》等,大多收入《佛西抗战戏剧集》中。这些剧本反映抗战生活,对于鼓舞群众斗志有一定作用。1945年回到上海,任实验戏剧学校研究系主任、校长,致力于戏剧教育事业。1948年12月,与陈白尘等组成上海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建国后历任上海市戏剧专科学校校长、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后改名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为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上海市戏剧电影协会主席。创作有四幕话剧《上海滩的春天》。一生共创作剧本四十余个,宣扬了爱国主义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促进了我国现代戏剧文学的诞生和话剧创作的发展,是一位勤奋的剧作家。其作品精炼、单纯,故事生动,动作性强,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又不拘泥于细节的真实,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 管桦 熊塞声 ☛ 熊佛西 江西丰城人。又名福熙。燕京大学毕业。1921年与陈大白、茅盾、欧阳予倩等组织民众戏剧社,倡导大众戏剧。1923年至1926年留学美国,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兼教燕京大学和北平艺术学院。1930年主编《戏剧与文艺》半月刊。1932年起参加河北定县全国民众教育改进会的活动,与农民一起生活。七七事变后,任农民抗日剧团团长,去成都等地作抗日宣传演出。1942年任四川戏剧学院院长,主持三民主义青年团主办的中央青年戏剧社。又在桂林刊行《现代文学》和《文学创造》。建国后,曾任中央戏剧院华东分院院长、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校长、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全国文联委员和全国戏剧家协会常委。1965年10月25日在上海病逝。著有《佛西论剧》、《戏剧宗理》等。 熊佛西戏剧家。1900年生,1965年去世。江西省丰城县(今丰城市)人。1920年入燕京大学,参加民众剧社,提倡学校戏剧运动。1923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戏剧。1926年回国,在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任教。1932~1937年,在河北定县从事农民戏剧实验。1938年在成都任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校长。1941年,到重庆任中央青年剧社社长。1947年,任上海市立戏剧实验学校校长,1949年后在上海戏剧学院继续就任校长至逝世。一生从事戏剧教育,兼搞创作。主要话剧作品有《一片爱国心》(1925)、《王三》(1928)等。 熊佛西 熊佛西1990~1965年中国戏剧教育家、作家。中国新兴话剧运动的开拓者之一。1900年生于江西省丰城县一个小商人家庭。1920年考入燕京大学。在大学读书期间,出版剧本集 《青春的悲剧》。毕业后赴美,专攻戏剧。1926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主任,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受到高等教育戏剧人才。 ☚ 陈白尘 焦菊隐 ☛ 熊佛西1900—1965剧作家。原名熊福禧,江西丰城人。1921年与沈雁冰等人组织民众戏剧社。曾留学美国。著有剧本《一片爱国心》、《洋状元》、《青春的悲哀》等。 熊佛西1900~1965Xiong Foxicontemporary dramatist and drama educationist,his original name was Xiong Fuxi. Works: Foreign Graduate,A Patriotic Heart,etc.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