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热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热泻

病证名。又称热泄、火泻、火泄。因热迫肠胃所致。症见肠鸣腹痛,痛泻阵作,泻下多黄色稠黏,或注泻如水,或米谷不化,肛门灼痛,后重不爽,口渴喜冷,小便赤涩,脉数。《丹溪心法·泄泻》:“热泻,粪色赤黄,肛门焦痛,粪出谷道犹如汤烧,烦渴,小便不利。”治宜清热泻火,可用黄芩汤、柴葛芩连汤、加味四苓散、香连丸等方。气虚有热者,可用卫生汤。阴虚火动者,可用升阴丸。本病可见于细菌性食物中毒及肠炎、菌痢等疾病。参见火泄、火泻等条。

热泻

病名。伴有热象的腹泻,又名热泄、火泻、火泄,见《丹溪心法》。致热病因迫使胃肠功能紊乱,过度蠕动所致。主要表现为腹中肠鸣,阵发性腹痛,稀水样便,或如水倾注,或完谷不化,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脉数等。

热泻rèxiè

病症名。见《丹溪心法· 泄泻》。又名热泄、火泻、火泄。因热迫肠胃所致。症见肠鸣腹痛, 痛泻阵作, 泻下稠黏, 或注泻如水, 或水谷不化, 肛门灼痛,后重不爽, 口渴喜冷, 小便赤涩, 脉数。治宜清热泻火。用黄芩汤或柴葛芩连汤( 《症因脉治》: 柴胡、干葛、黄芩、川连)、加味四苓汤( 《寿世保元》: 白术、白茯苓、猪苓、泽泻、木通、栀子、黄芩、白芍、甘草)、香连丸等方。气虚而有热者, 可用卫生汤( 《医学入门》: 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薏苡仁、泽泻、黄连)。

热泻

热泻

热泻是指火热之邪下迫胃肠所引起的泄泻。临床表现以肛门灼热,泻下急迫,大便色黄秽臭兼发热腹痛为特征。
热泻名见《丹溪心法》。《古今医鉴》称热泄。《万病回春》称火泻。《医宗必读》称火泄。
热泻的病因病机,多因外感火热邪毒,或湿热内盛,或寒湿之邪郁而成热,致脾胃积热,下注大肠,传化失常所致。《症因脉治·外感中热泻》:“中热泻之因,热淫以胜,湿火炎蒸,积热之人,又中邪热,则中热泄泻矣。”热泻一般分为外感中热泻、湿热泄泻、积热泄泻三种。
(1)外感中热泻: 见《症因脉治》。症见肠鸣,腹痛,泻后痛止,少顷复痛复泻,肛门灼热,粪色多黄兼有发热,口渴,唇干,齿燥,面赤烦躁,小便短赤,苔黄,脉滑数等。因热邪侵及肠胃,腑气传导失常所致。《医宗必读·泄泻》:“火泄者,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火也。”治宜清热为主。方用黄芩汤加柴胡、葛根。秦景明治外感中热泻,热在表者用柴葛芩连汤;热在里者用家秘枳壳黄连汤。此外,伤寒阳明腑实证,燥屎内结,亦可见下利清水,此为热结旁流之象。治宜攻下燥结。方用大、小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
(2)湿热泄泻: 症见腹痛,肠鸣,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如黄沫,气味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皆因湿热之邪,困于中土,肠腑功能异常所致。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湿邪偏重者,可加苡仁,厚朴。挟有食滞者,可加神曲,山楂。伴有发热,头痛,脉浮等风热表证者,可加银花,连翘等。
(3)积热泄泻:见《症因脉治》。症见脘腹痞满作痛,泻下黄褐,混杂不化,肛门重滞,时积时泻,小便赤涩,或兼发热,口渴,苔黄,脉沉数。是由膏粱厚味、酒湿辛辣香燥之物,热积于中,传于肠道而成泻。治宜清热导滞为主。方用黄连枳壳汤。如大便泻而不畅者,可用大黄枳壳汤等。

☚ 湿泻   食泻 ☛

热泻rè xiè

heat diarrhea;diarrhea dueto heat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9:2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