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烦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烦躁;急躁;焦躁fánzào jízào jiāozào

【同】 都是形容词;都可以表示性急、不冷静。
【异】 “烦躁”着重在“烦”,指因为事情不如意或事情杂乱头绪多,难理出线索而心情烦闷,不畅快,激动不安;一般只用于心境方面,常与“心绪”、“心情”、“情绪”等词语搭配。[例]他为去还是不去决定不下来而~。“急躁”着重在“急”,指为了马上达到目的或因为没有达到目的而着急不安;多用于性格方面,也可用于心境方面,常与“性格”、“性子”、“性情”、“脾气”、“情绪”等词语搭配。[例]你什么都好,就是性格比较~。“焦躁”着重在“焦”,心中着急,脾气暴躁;语义最重;多用于心境方面,常跟“心情”、“情绪”等词语搭配。[例]火车迟迟没有到来,我~地在站台上走来走去。
【反义】 烦躁—安静 冷静/ 急躁—冷静 平静 稳重/ 焦躁—平静 安静 泰然

烦躁fánzào

烦闷焦躁
 △ ~不安。
【同】急躁
【反】安静
【注意】 不要写成“烦燥”。
★烦乱 烦扰
★麻烦 腻烦 不厌其烦 要言不烦

烦躁fánzào

〈形〉烦闷焦躁:心情烦躁│烦躁不安。
【同义】焦躁。
【反义】平和。

烦躁fánzào

【释义】
烦恼急躁。

【色彩】
中性。

【近义】
烦闷︱烦恼︱烦扰︱忧烦︱忧闷︱苦闷︱郁闷︱愁闷。

【反义】
快乐︱快活︱欢乐︱开心︱欢快。

【扩词】
烦躁的心境︱心情烦躁︱十分烦躁。

【造句】
 ❍ 不知为什么,小伙子近来十分~。
 ❍ 张经理~的情绪使大家吃了一惊。
 ❍ 他~地把笔一摔,就走出了办公室。

【正音】
“躁”不念作“澡”zǎo。

【正形】
“躁”不写作“燥”。

烦躁fánzào

烦闷急躁。可以形容心情、心绪、情绪、声音、时候和行为、动作等,也可以直接形容人。例如:
❶ 迟大冰心情烦躁,无意去欣赏天鹅的身姿。
❷ 他心里非常烦躁,好像是一堆乱丝,理不出一个头绪来。
❸ 她为这事烦躁,但却故意不肯承认。
❹ 林小姐猛一跳,就好像理发时候颈脖上粘了许多短头发似的,浑身都烦躁起来了。
❺ 这一阵好容易过去了,脑中开始抽着疼,心中烦躁得要狂喊几声!
❻ 鲁家现在才吃完晚饭,每个人的心绪都是烦躁的。
❼ “道理?”觉新依旧用烦躁的声音说,…… (巴金《家》)
❽ “为什么还没有消息?……”众人烦躁地嚷着。
❾ 他烦躁地走动着,嘴里还叨咕些什么。
❿ 他没有能力使它们集合到一处,他觉得烦躁。
⓫ 他只好停下来,看着这群无秩序的听众,涌上一阵烦躁。(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⓬ 整整一天,他心里都泛着一层隐隐的烦躁。(张洁《沉重的翅膀》)
⓭ 烦躁能阻止他所担心的事情发生么? (张洁《条件尚未成熟》)
⓮ 我的烦躁完全消除了。
“烦躁”可以跟有关形容词连用。例如:
⓯ 他这几天一直烦躁不安。
⓰ 她吟诵唐诗和宋词,用这来驱散病魔带给她儿子的烦躁和郁闷。
“烦躁”可以形容牲畜。例如:
⓱ 它们一个个搭拉着舌头,烦躁得蹄子乱跺。(萧乾《万里赶羊》)

烦躁fán zào

形容词。烦闷而急躁,多指心情不好,用于贬义。
【例】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曹禺 《雷雨》)

烦躁

(同)急躁 焦躁 焦炙 焦灼

烦躁fán zào

烦闷不安:一阵一阵的(声音)聒噪的~起来,(黛玉)因叫紫鹃放下帐子来。(八三·1073) (贾政)只打听不出(镇海统制)起程的日期,心里又是~。(一一八·1483)

宁静←→喧嚣 喧闹 喧哗níng jìng ← → xuān xiāo xuān nào xuān huá

宁静:环境安静,没有声响。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喧闹:喧哗热闹。
喧哗:声音大而杂乱。
【例】 瓦蓝的天空顿时变成灰白和浅蓝。本来宁静的空气,象遇到一股龙卷风,旋转起来。(孟伟哉:《昨天的战争》) 人海发出雷鸣一般的吼声,打断了他的沉思。他把目光投向喧嚣轰响的人海。(管桦: 《将军河》) 他们刚跨过牌楼,一片喧闹的人声混合着机器声、喇叭声就迎面扑来,整个坝后工地都展现在面前了。(王愿坚: 《普通劳动者》)当午太阳正在直射,但在山峡里走还觉得冷,因为峡风正在终日冽冽的吹;山上的长林与低草,都萧瑟地喧哗着,我们就不也不觉寂寞。(潘漠华:《人间》)

烦躁

烦躁

躁烦 懊热
心中烦躁:毛乱
烦躁的心情:烦膺
着急烦躁:焦烦
心中着急烦躁:心焦
内心烦乱焦躁:心烦意乱 心烦虑乱
忧愁烦躁:忧耿
气闷烦躁:闷躁
闷热烦躁:疢 烦热
惊怵烦躁:惊躁
空虚烦躁:虚烦
烦躁缠绕:烦茹
极其忧虑烦躁:疢如疾首
烦躁的样子:急煎煎
焦急烦躁的样子:搔耳顿足
(烦闷急躁:烦躁)

☚ 浮躁   心静 ☛

烦躁fán zào

烦闷,浮躁。《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司天,……主胜则心热~~,甚则胁痛支满。”

烦躁

症状名。出 《素问·至真要大论》。烦为心热、郁烦; 躁为躁急、躁动。烦与躁常并见,而有先后之别。《伤寒明理论》卷二: “所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躁也 (先躁后烦,称为躁烦)。”本证有虚实寒热之分。在外感热病中,凡不经汗下而烦躁者多实,汗下后烦躁者多虚。《类证治裁·烦躁》: “伤寒有邪在表而烦躁者,脉浮紧,发热身痛,汗之则定,大青龙汤。有邪在里而烦躁者,脉数实有力,不大便,绕脐痛,下之则定,承气汤。有阳虚而烦躁者,汗下后,昼烦躁,夜安静,脉沉微,身无大热,干姜附子汤。有阴盛而烦躁者,少阴症,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伤寒绪论·烦躁》: “有温病、热病、时疫、温疫、表里俱邪、三焦大热、烦躁大渴者,白虎 (汤)、解毒 (清热解毒汤、黄连解毒汤)、凉膈 (散)、双解 (散)、承气 (汤)、三黄石膏 (汤) 选用。” 内伤杂证,常烦多于躁。如阴虚火动而烦,用生脉散加生地、枣仁、茯神 (见《中医临证备要》)。亦有因脏腑实热而致烦躁者。《张氏医通·神志门》: “火客心包,或酒客膏粱,上焦不清,令人烦躁,宜芩连山栀等凉药为君,稍用炮姜为使,甚则凉膈散下之。”若不烦而躁者,多属阴证,间有属热者。参见烦、心烦、躁烦、阴躁等条。

烦躁

证名。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胸中热郁不安为烦,手足拢动不宁为躁。二者多并见。

烦躁fán zào

《本草纲目》主治第3卷人参(11)。病证名。胸中热郁不安为烦,手足扰动不宁为躁。出《内经》至真要大论等篇。烦与躁常并见、并称。本证可见于内伤、外感多种疾病,有虚实寒热之分。外感病中,一般凡不经汗下而烦躁者多实,汗下后烦躁者多虚。内伤杂证,烦多于躁,常见于阴虚火旺证候。

烦躁fánzào

症状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胸中热郁不安为烦, 手足扰动不宁为躁。烦与躁常并见、并称。本证可见于内伤、外感多种疾病过程中, 有虚实寒热之分。外感病中, 一般凡不经汗下而烦躁者多实, 汗下后烦躁者多虚。内伤杂证, 烦多于躁, 常见于阴虚火旺证候。

烦躁

烦躁

烦躁是指胸中热郁不安、肢体扰动不宁的证候。古代医家认为烦与躁有一定区别。如《证治准绳·烦躁》:“烦,阳也;躁,阴也。烦为热之轻者,躁为热之甚者。”躁是烦的进一步发展。《类证治裁·烦躁》又说:“内热为烦,外热为躁,烦出于肺,躁出于肾,热传肺肾,则烦躁俱作。然烦为阳,属有根之火,故但烦不躁及先烦后躁者,皆易治;躁为阴,系无根之火,故但躁不烦及先躁后烦者,皆难治。”结合临床,因躁必有烦,由烦发展为躁,一般都将烦躁并称。
病名考证
烦躁名称出《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又称“躁烦”、“烦心躁悸”等。《伤寒论》将热病失治后余热扰膈而出现的心中懊𢙐,反复颠倒,不眠或阴虚有热, 心烦不眠的证候称之谓“虚烦”。《注解伤寒论》认为:“烦为扰乱而烦,躁为愤激而躁,合言之烦躁。”《类证治裁》将“先烦渐躁者为烦躁,先躁复烦者为躁烦”。
病因病机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躁狂越,皆属于火”,且多与心火有关。《伤寒论》分析烦躁可由寒、热、虚、实等多种原因所引起,并把烦躁作为病机发生转归、伤寒欲作传变的征兆。在温病学中,认为烦躁可因温邪、温毒、暑热、疫毒燔盛,火热扰动,均可导致烦躁。除了感受外邪之外,本源亏虚亦是引致本证的重要原因,如《温疫论·虚烦似狂》:“此平时斫丧,根源亏损,元气不能主持,故烦躁不宁。”现将本证的病因病机归纳如下:
邪热内燔: 热病邪热内传,阳明气分热炽,或邪热与躁屎内结,上扰胸膈,而致烦闷躁动;或热入营血,邪入心包,扰动胸阳而致烦躁;或邪热鸱张,热盛动风,手足躁扰不宁;或感受温热邪毒,温毒化火,肺胃热炽,火毒内攻,导致烦躁不宁。亦有因热病误经汗吐下后,邪热结于胸膈,致短气烦躁;或误治后余热扰胸,致心中懊𢙐、烦躁不眠等。
阴虚火旺: 素体阴虚,或热病伤津,或误治致阴液亏损,阴虚则阳亢。《温病条辨·下焦篇》:“阳气不入于阴,阴虚不受阳纳”,故为烦躁; 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心肾不交,致心烦躁扰。
虚阳上扰: 伤寒太阳病汗不如法,致阴盛阳虚,邪气上扰,则烦躁吐逆;或少阴病下利,阴寒内盛,虚阳格拒于外,则手足躁动不安。
分类
主要有伤寒烦躁(包括温病)、心经烦躁两大类。《杂病原流犀烛·烦躁健忘流源》:“伤寒亦有烦躁症,其所主属肺肾两经,与此心经主病者不同。故伤寒之烦,气也,火入于肺也;伤寒之躁,血也,火入于肾也;若诸虚烦热,又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身头皆不痛,脉不紧数耳。”又说:“烦躁,心经热火病也。内热心烦曰烦,故烦者,但心中郁烦也;外热身躁曰躁,故躁者,并身外热躁也。”
辨证施治
根据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
(1)表寒里热烦躁: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此伤寒太阳病外有寒邪,里有郁热,风寒外束,热不得泄,故烦躁。《伤寒论·太阳病脉证病治中》:“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是方外散在表之寒邪,内清在里之郁热,待表里双解,烦躁自除。
(2)热炽阳明烦躁: 症见壮热,烦躁,汗出气粗,口干而渴,舌苔黄而稍干,脉洪大。证由热病邪热入里,阳明气分热炽所致。治宜清热除烦,方用白虎汤。津伤者用白虎加人参汤。若阳明热盛,躁屎内结,扰及神明,亦导致烦躁。如《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躁屎也,故使不大便也。”治用大承气汤峻下热结。若“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如胃有郁热,郁郁微烦者,用调胃承气汤主之。
(3)邪热结胸烦躁: 症见短气烦躁,心下痛,按之硬满,心中懊𢙐,大便秘结,口舌干燥而渴,午后稍有潮热,脉沉结等。证由太阳病攻下太早,以致表热内陷,与胸中水饮结聚而成;烦躁是邪扰胸膈之故。《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太阳病……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𢙐,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是方有泄热、逐水、开结之功。结胸除则不治烦躁而烦躁自愈。
(4)热入营血烦躁: 症见身灼热,心烦躁扰,不寐,时有昏狂谵语,口干,伴吐衄,斑疹,舌红绛,脉细数。证由温病热入营血,邪热扰乱心神,故身热心烦躁扰不宁。治宜清营凉血。方用清营汤或犀角地黄汤。若邪热适由气分转入营分,见高热烦躁、口渴、汗出气粗者,如《外感温热篇》:“风温证,身大热,口大渴,目赤唇肿,气粗烦躁,舌绛,齿板,痰咳,甚致神昏谵语,下利黄水者,风温热毒,深入阳明营分,最为危候,用犀角、连翘、葛根、玄参、赤芍、丹皮、麦冬、紫草、川贝、人中黄解毒提斑,间有生者。”若邪热鸱张,热盛动风者,可见壮热,烦躁不安,手足扰动,甚则瘛疭、狂乱痉厥等症,可用羚角钩藤汤凉肝熄风。兼热闭心包而神昏谵语者,可加紫雪丹清心开窍熄风。如兼腑实者,可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
(5) 温毒化火烦躁: 症见热势壮盛,烦躁不安,口渴引饮,头面焮肿,咽喉肿痛,舌红苔黄,脉数实有力。证由外感温热毒邪,温毒化火,肺胃热炽所致。治宜清热解毒消肿。内服普济消毒饮,外用《温病条辨》三黄二香散或如意金黄散敷肿处。
(6) 阴虚火旺烦躁: 症见身热烦躁,不得安卧,五心烦热,口干,舌质红少津,脉细数。证由邪热灼伤肾阴,心火亢盛,心肾不交,水不济火,故令烦躁不寐。《温病条辨·下焦篇》:“心中烦,阳邪挟心阳独亢于上,心体之阴,无容留之地,故烦杂无耐;不得卧,阳亢不入于阴,阴虚不受阳纳,虽欲卧得乎! 此证阴阳各自为道,不相交互。”治宜育阴清热。方用黄连阿胶汤。方中黄连与黄芩相配,苦寒直折,清邪热,泄心火;阿胶与白芍相配,滋补肝肾之阴;鸡子黄滋补心肾。如“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方中猪肤甘寒能益阴除热,白蜜甘寒润燥,白粉(徐灵胎作米粉)和脾止利,合之有滋阴降火,兼以和脾之功。若肾阴亏耗者,可用加减复脉汤,方取地黄、阿胶、白芍、麦冬滋肝肾之阴,麻仁润燥。暑温后期,因暑热久羁,波及心肾,水火不济,见心热烦躁,消渴不已,舌红绛,苔黄燥者,治宜清心滋肾,可用连梅汤。方中黄连清心泻火;阿胶、生地滋肾养阴;麦冬甘寒生津;乌梅味酸,与苦相合,酸苦以泄热;与甘相合,能酸甘化阴。
(7) 阴盛阳虚烦躁: 症见烦躁,不呕不渴,身无大热,语声低微,脉沉微。如《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证由太阳病下后复汗,阳虚阴盛,阳微不能胜阴,阳与阴争故烦躁。用干姜附子汤回阳救急。柯韵伯说:“姜附者阳中之阳也,用生附而去甘草,则势力更猛,比四逆为峻,回阳当急也。”如因心阳不足,心神浮越所致的烦躁,可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中桂枝、甘草益心阳缓中;龙骨、牡蛎收敛浮越之神气;心阳复而神气宁,则烦躁自除,如因伤寒误汗出现咽干,烦躁吐逆,四肢厥冷者,可用甘草干姜汤辛甘化阳,阳复则烦躁厥逆便愈。如汗下后阴阳俱虚而见烦躁者,可用茯苓四逆汤救阴扶阳,方中取草、附、姜温经回阳;人参益气生津;茯苓补气养神治烦躁。如少阴病下利不止,厥逆、干呕而烦躁者,此为肾中真阳已衰,虚阳无依而上逆,可用白通加猪胆汁汤或通脉四逆汤。
(8) 虚烦: 见《伤寒论》。系热性病后期或外感病经汗、吐、下后,余热未清,见胸中烦热,睡眠不宁的证候。《医学纲目·论虚烦》:“虚烦身不觉热,头目昏疼,口干咽燥不渴,清清不寐,皆虚烦也。”《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𢙐,栀子豉汤主之。”太阳病误治后,实邪虽去,但余热尚扰于胸膈,致虚烦不宁。用栀子豉汤清热泄邪除烦。若虚劳虚烦不得眠者,系阴虚火亢所致,可用酸枣仁汤。方取酸枣仁合茯苓安神定志;知母降火除烦;川芎养肝调血。
(9) 药烦: 《温疫论·药烦》:“应下失下,真气亏微,乃投承气,下咽少顷,额上汗出,发根燥痒,邪火上炎,手足厥冷,甚则振战心烦,坐卧不安,如狂之状,此中气素亏,不能胜药,名为药烦。”证由热结胃肠,胃气虚弱,不任承气峻下,出现额上汗出,头皮干燥瘙痒,四肢厥冷,甚则战栗、心烦不安,如狂等症状。吴又可认为服生姜汤可愈,或将药分成二三次服用,可防止药烦的产生。但既为“中气素亏,不能胜药”,故仅加生姜犹恐力所不及,治宜补泻兼施,可用黄龙汤增减。方中大黄、厚朴、枳实、芒硝荡涤热结以祛邪;人参、地黄、当归补气养血以扶正。
(10) 心经烦躁: 症见心中虚烦郁闷不舒,身不热,头昏,口干,不欲寐,苔薄,脉细无力。证由心气不足,心火亢盛。治宜养心益气,清热。可用人参竹叶汤。《杂病源流犀烛·烦躁健忘流源》:“兹即心经所主烦躁而历言之。有身不热,头昏,口干,不寐者,宜人参竹叶汤。有烦热误汗,热益甚致呕者,宜陈皮汤。有内热头痛,气短心闷乱者,宜竹茹汤。有烦热,睡卧不宁者,宜远志汤。有忧思成虚烦劳病者,宜小草汤。”

☚ 魇   昏迷 ☛

烦躁fán zào

restlessness; dysphoria

烦躁

烦躁irritability

为心烦与手足扰动不宁之谓。多见于情志疾病或其他疾病过程中的情志改变。表现为心神不宁,坐立不安,易于激惹。起病多与心理因素有关,亦有在热性病中、产后、中毒时发生的。元代李杲称:“夫烦者扰扰心乱,兀兀欲吐、怔忡不安。躁者无时而热,冷汗自出,少时则止。”治用栀子豉汤及心理治疗。

☚ 多寐   风痫 ☛
0000303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8: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