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青枯病tobacco bacterial wilt由青枯假单胞菌引起,为害烟草根、茎、叶各部分维管束组织的一种系统性侵染细菌病害。1880年首次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格兰威尔县发现。 分布和为害 全世界所有烤烟种植区均有分布,热带和亚热带烟区尤为严重,是威胁烟草生产的毁灭性病害。1920~1940年美国因该病严重,有的农场主放弃烟草生产,卖掉土地,家庭迁徙。中国1938年浙江农业改进所27年工作报告中记述烟草青枯病,现已是华南、西南和华中以及台湾省烟区的常见重要病害,旱地栽烟常因青枯病为害全部枯死而绝产。尤其以台湾、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湖南为最重,常与黑胫病、根结线虫病等根茎病害混合发生。近年在长江以北河南、陕西、山东、辽宁等省亦发现此病。 烟株发病后,茎和叶脉导管变黑,随病势发展,病菌侵入皮层和髓部,外表出现黑色条斑。发病初期,田间病株常一边枯萎。病株连根拔出,可见病株一侧有许多支根变黑腐烂,而叶片生长正常的一侧,根系大部分生长正常。有的先在支脉间局部叶肉开始产生病斑。病势继续发展,病菌从茎部维管束向附近薄壁组织和皮层扩展,以至茎上出现长形黑色条斑,有时条斑延伸到病株顶部,直到枯萎的叶柄上。发病中期,病株全部叶片萎蔫,条斑的表皮组织变黑腐烂,根部变黑腐烂。将病茎横切,用力挤压切口,自导管渗出黄白色细菌溢脓。病茎髓部呈蜂窝状或全部腐烂形成仅残留木质部的空腔。 病因 病原物为青枯病假单胞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 (Smith) Smith]。菌体杆状,两端钝圆,大小为0.9~2×0.5~0.8(微米),具有1~3根鞭毛,多数单极生,偶有两极生,无内生孢子,无荚膜,为好气性细菌,革兰染色阴性反应。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小圆形,表面润滑有乳光,在反射光下呈白色,后变赭色,是病菌分泌的一种水溶性黑色素所致。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8~37℃,最适温度为30~35℃,致死温度为52℃10分钟,生长的酸碱度范围为pH 4~8,最适为pH值为6.6。该菌保存在培养基上很快失去生活力,若加入消毒矿物油可保持生活力及毒力达16年。若保存在无菌水内,可存活一年以上。病菌在病株残体中存活7个月,但遇干燥条件,则很快死亡。在不同的土壤中存活期变化很大,有的很短,有的长达25年。沾附在种子表面的病菌2天后全部死亡。 国外对青枯病假单胞菌的选择性培养基、噬菌体、血清学、细菌素、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及质粒等研究较多,发现其质粒可作为遗传载体。青枯菌变异较大,分为不同的小种,生物型、血清型、噬菌体型及细菌素型,现已鉴别出5个小种和5个生物型。除小种3与生物型Ⅱ基本等同外,其他小种和生物型之间无对应关系。生物型Ⅰ主要分布在美洲,美国只有生物型Ⅰ;亚洲以生物型Ⅲ为主,生物型Ⅱ、Ⅳ、Ⅴ也有发生;中国报道有生物型Ⅱ、Ⅲ、Ⅳ、Ⅴ。侵染烟草的菌株为小种1和生物型Ⅰ、Ⅲ、Ⅳ,在自然条件下青枯病假单胞菌易产生无毒突变体,其生物型也发生变化。在同一地区和同一寄主上可以分离到不同的生物型菌株。 青枯病假单胞菌普遍具有产细菌素的能力及对细菌素的敏感性。从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所获菌株间对细菌素的敏感性有显著差异,但产细菌素的能力差异不显著。不同生物型及反应型菌株间产细菌素能力及对细菌素敏感性均无显著差异。来源相同的菌株间的拮抗作用常比来源不同的菌株间的拮抗作用强。 青枯病菌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茄科、豆科、蓼科、紫草科、凤仙花科以及旋花科的甘薯等44科220多种植物。除烟草外,还严重为害番茄、花生及马铃薯等,但不为害禾本科及麻类等植物。 烟草品种对青枯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种植感病品种是此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据报道G28、Nc89、G140等品种在美国都高抗青枯病,其抗性均来自TI448A。目前中国生产中推广的烤烟品种基本不抗青枯病。种植感病品种时,高温(30℃以上)和高湿(90%以上的相对湿度)是青枯病流行的主要气候条件。低温多雨或高温干旱都不能满足病害发生与流行。发病适宜温度是30~35℃。因此,在中国南方烟区发病重易于流行。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从根部伤口侵入,不从气孔侵入,但人工接种量很大,没有伤口也能从根毛直接侵入。病菌侵入寄主组织后可产生大量胞外多糖(EPS),在菌体外形成一层疏松的胶状物,堵塞木质部的纹孔膜,造成烟株萎蔫。此外,聚半乳糖醛酸酶是青枯病假单胞菌致病过程中导致组织变褐的主要因子。此菌侵入维管束后,能分泌一种果胶酶,使寄主细胞的中胶层溶解,导致寄主皮层和髓部组织死亡腐烂,并在茎基部形成空腔。寄主组织腐烂后,病菌落入土壤或堆肥中越冬,亦能潜伏种子内或生长着的各种寄主体内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源。病菌借排灌水,带菌土杂肥,病苗或附在幼苗上的病土,以及人畜和生产工具带菌传播。人工操作和昆虫、线虫为害,常使病菌传播和侵入同时完成。因此,再侵染的自然传播距离有限。 病害控制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青枯病经济有效措施。广东南雄县发现台烟、夏抗1号、3号、Coker176、Vs770、Nc2326等高抗品种。四川试验表明抵字101及G80都具有很强抗病力,适于病区种植,或作抗病育种亲本。在缺少抗病品种的烟区,应实行烟稻轮作或烟与其它禾本科作物轮作,以及改进栽培技术为主要环节的综合防治措施。 病区应选生茬地或前茬水稻地育苗。提倡用营养袋或塑料盘工厂化育苗。营养土消毒或不施带菌土杂肥,培育无病壮苗,建立好排灌系统,适时筑高垄移栽,管理时避免伤根,以减轻其为害。用200毫克/千克农用链霉素或50%DT200~300倍药液或20%克枯灵400倍药液灌根均有显著效果。 烟草青枯病tobacco granville wilt烟草的一种重要细菌病害。病原物是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Smith)。初期病株一侧叶片呈青绿色萎蔫,茎上出现黑色条斑。可延及株顶,维管束浅褐色至黑褐色,支根变黑腐烂,另一侧茎、叶和根生长正常。病情发展后全部叶片青枯、萎蔫,茎上黑色条斑增多,维管束及根变黑,整株枯死。挤压病茎可见从导管中溢出乳白色菌脓,病茎髓部腐烂。病菌发育适温28~33℃,寄主范围广,在病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经流水、农事活动和昆虫传播,种子亦带菌。本病常与黑胫病混合发生。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耕作粗放、连作地及低畦地发病严重。可采取选用抗病品种、轮作、适时播种移栽、加强田间管理等防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