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赤星病tobacco brown leaf spot由链格孢引起,主要为害烟草成熟叶片,也可侵染茎和蒴果的一种真菌病害。1892年首先发现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为次要病害,1956年在北卡罗来纳州突然暴发流行,以后成为美国各烤烟区毁灭性病害。60年代前在非洲是烟草的严重病害。 分布和为害 南北美洲及欧洲均有发生。亚洲的日本1963年起趋向严重。中国目前各产烟省均有发生,在1962年前仅为次要病害,1963年河南烟区大流行;1967年在山东烟区流行,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近年在黑龙江、吉林、湖北、河南以及山东等省为害较重,烟叶成熟后期成毁灭性灾害。 病害先从下部成熟叶片发生,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最初叶片出现黄褐色圆形小斑点,后变褐色。病斑直径1~2.15厘米,病组织变褐,病斑产生明显的同心轮纹,质脆、易破,边缘明显,病菌分泌的毒素使病斑外围有淡黄色晕环。中心有深褐色或黑色霉状物,系病菌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天旱时在病斑中部产生裂孔,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合并,致使病斑枯焦脱落。 病因 病原物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 Keissl.],属半知菌,丝孢目。分生孢子梗聚集成堆,顶端屈曲,不规则,褐色,有1~3个隔膜,5~125×3~6(微米)。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梗上成串形成褐色分生孢子;接近孢子梗的分生孢子较大,倒棒锤形或长圆筒形,有纵横分隔,纵隔1~3个,横隔3~7个,有时微弯曲,喙长短不等;孢子链末端的分生孢子较小,椭圆形或豆形,只有一个分隔。分生孢子的大小,因菌龄不同而有差异,通常7~70.5×6~22.5(微米),喙为0~58.5×1.5~7.5(微米)。 菌丝在PDA培养基上,前期生长为白色,后逐渐变褐或暗绿色。培养适温为25~30℃,最低5℃,最高38℃。孢子和菌丝在冰冻或-10℃干冻条件下,可存活一年以上,46℃下存活两天。病叶上孢子在干燥条件下,经5℃、15℃和25℃可保持生活力370天。幼菌丝的致死温度,在湿热条件下50℃、5分钟,49℃、10分钟;在干热下为115℃、5分钟;多数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在湿热下为53℃、5分钟,在干热下为125℃、5分钟。该菌对酸碱度适应范围较广,在PDA培养基上,最适pH值为5.5,最低pH值为3,最高pH值为10.2。在中国病菌致病力分化明显,表现为弱、中、强三种类型,强致病力菌株主要发生在抗病性较强的烟草品种上;从叶片上分离到的菌株常比从茎上分离的菌株致病力强。 烟草品种对赤星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种植感病品种是大流行的主要原因。中国20世纪50年代种植的烤烟品种很少发生赤星病;80年代广泛推广从美国引种感病品种G140等,致使赤星病不断发生与流行。烟株对赤星病菌有明显的阶段抗病性,一般幼苗期抗病,后抗病力逐渐降低。烟株底脚叶成熟后,开始进入感病阶段,按叶片成熟先后,病害逐渐由底叶向上部叶片扩展。 赤星病流行的先决条件是烟株叶片是否进入感病阶段,其次是适宜温度。田间日平均温度在20℃以下很少发病,25℃以上则严重发病。赤星病流行程度常决定于感病阶段的雨量,雨量大降雨次数多,田间湿度大导致大流行;丰产田烟株高大,田间湿度大,往往较一般烟田病重。大旱之年发病轻。如感病阶段与雨季错开,病害显著减轻。 移栽期与病害发生有密切关系。利用薄膜育苗,提早移栽,虽种感病品种,发病亦轻。此外,造成烟叶晚熟的因素,如追肥过晚、氮肥过多,或移栽后缺乏管理,均加重病情。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早春平均气温7.8℃,相对湿度50%时,开始形成新的分生孢子,以后随气温上升孢子产生数量逐渐增多,侵染周围烟株,成为初侵染菌源。带菌种子和移栽病苗可能是初侵染的次要来源。烟叶表面水膜或水滴中的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温度下,一小时内即可萌发,侵入底叶的正面或反面;最容易从叶毛基细胞,叶缘或虫伤口处侵入。烟草生长早期病菌只能从叶片生长衰弱区侵入。烟草生长后期,约在开花开始,分生孢子萌发直接侵入叶片或植株任何部分,也可通过气孔侵入寄主。烟叶上如被玉米花粉粒污染,可促进孢子萌发,有利侵入寄主。侵入寄主组织的菌丝,在胞间生长,并向四周扩展,叶片被侵的一面和相对的一面组织死亡,形成病斑。数日后,其上发现分生孢子梗和褐色分生孢子。在适宜温度下48小时后,出现新的斑痕,如遇低温,需经5~8天才出现明显的症状。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藉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随季节发展,经过多次再侵染,烟株嫩芽、叶、侧枝、蒴果、茎等任何部分均能受害。以后在温暖潮湿条件下,特别是在较长时间高湿重露病斑增多,每张叶片多达200个病斑,其上分生孢子增加很快。病株死亡后,病菌以菌丝体潜伏病残组织内越冬。 病害控制 烟草赤星病常采用以下措施进行控制。❶种植抗病品种。目前中国抗赤星病的烤烟品种有“中烟86”、“8611”等,国外的抗病与耐病品种有抗病的雪茄烟“Bienhart 1000-1”,耐病的烤烟品种“Nc95”、“Coker347”和“Sc66”和加拿大的烤烟品种有“Yellow gold”等。 ❷改进栽培措施。早育苗、育壮苗,早移栽,加强田间管理,适时采收,适时烘烤,使烟草感病阶段与温暖雨季错开,躲过病害流行期。根据品种特性、地力、肥水条件、采用合理密度。适当增施磷钾肥,以增强烟株抗病力,生长中后期控制氮肥施用量,防止贪青晚熟。及时摘除底脚叶,以减少田间菌源。 ❸药剂防治。烟株进入感病阶段,可喷洒50%退菌特或50%多菌灵液,但据报道以40%菌核净药效最好。根据黑龙江与台湾省试验结果,大田防治有效药剂还有50%朴海因,广西近年用40%灭病威400倍加0.5%高脂膜,防效亦较好。 烟草赤星病tobacco brown spot又称褐斑病。烟草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链格孢菌〔Alternariaalternata (Fr.) Keissl.〕。病株下部叶初生圆形深褐色小点,后扩展为近圆形病斑,有同心轮纹,直径可达1 cm以上,边缘有鲜黄色晕圈,病斑质脆易破裂。主脉、花梗和蒴果上产生深褐色斑点,后期茎部产生长圆形褐色凹陷斑。病部产生深褐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菌发育适温25℃左右,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高湿多雨有利于发病,追肥过迟、氮肥过多,缺磷、钾肥时发病重。烟草苗期较抗病。可采取选用抗、耐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和喷药保护等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