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烟草病毒病tobacco virus diseases已知为害烟草的病毒病有27种,中国已发现17种。其中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马铃薯Y病毒(PVY)分布广,对烟叶产量品质影响最大。TMV在世界各烟区普遍发生,但极少造成流行,中国各烟区普遍发生,田间发病率在5%~20%,个别田块可达90%~100%。幼苗期或大田初期感染,植株矮小,叶片畸形,不能开秸开片,产量损失达50%~70%;旺长期感染,损失达30%~50%;现蕾以后感染对产量影响不显著。病叶经烘烤或晒晾后颜色不均匀,烟味较差,品质下降。 简史 1859年范·斯威顿(Van Swieten)观察描述了烟草花叶病,1886年德国人迈耶(Adolf Mayer)在荷兰将烟草花叶病汁液注射健株内,证明其传染性,并首次命名为烟草花叶病。1892年俄国伊万诺夫斯基(Д.И.Ивановский)和1898年荷兰贝杰伦克(M.W.Beijerinck)分别证明病株压出汁可通过细菌滤器,将滤液接种健康烟株,同样产生花叶。1925年约翰逊(Johnson)发现烟草病毒的潜隐特性。1935年斯坦利(Stanley)析出了TMV的晶体,1937年英国鲍登(F.C.Bauden)析出病毒粒子中含有病毒蛋白质及核酸。1939年坎谢(Kansche)等第一次用电子显微镜摄下纯的TMV的粒子照片。1956年弗朗克尔(Fraenkel)等将TMV的核蛋白质及核酸分离后,再将核酸及核蛋白混合,获得能侵染的结合体。中国1939年前俞大绂和余茂勳报道过烟草花叶病的发生。1953年高尚荫对TMV粒子的等电点,沉降系数,氨基酸组成及含量进行了分析,证实了TMV。20世纪80年代普遍开展了毒源鉴定,通过对大量样品的寄主范围测定,鉴别寄主反应,物理属性测定,电子显微镜观察,血清学试验和部分生化特性鉴定,已明确中国烟草上有17种病毒病。同时研制了TMV、CMV、PVY等特异抗血清和单克隆抗体,并用于血清学检测和病毒学的研究。对TMV理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病毒复制和基因工程的研究及病害防治均取得较好的进展。 分布和种类 分布广,为害重的有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引起花叶,橡叶状,叶片畸形,叶缘下卷,叶茎松散。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引起花叶,叶片畸形,皱缩,有的叶片上布满黄色斑点。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引起系统斑驳花叶,有的品种叶脉两侧组织呈深绿色带状斑,叶片向叶背卷曲,称脉斑病;常与CMV复合侵染出现叶脉坏死,继之全叶变黄枯萎。此外,分布广或局部地区为害重的还有烟草蚀纹病毒(Tobacco etch virus,TEV),引起叶片坏死性蚀纹,严重时病部连片坏死,叶肉坏死脱落,仅留主侧脉;此病在世界上,南北美洲普遍发生,中国大部分烟区均有发生,以陕西省最严重。曲叶病毒(Tobacco leaf curl virus,TLCV)引起植株矮化,叶色深绿,叶缘反卷,叶尖背向弯曲,叶脉呈墨绿色,叶背常产生耳突。在非洲、前苏联、巴西、日本、东南亚、美国、南美洲及中国云南、福建、广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烟区均有发生。此病在苏门答腊严重发生,并一度曾是东非最具毁灭性病害之一。TLCV在中国以云南省红河州较重。甜菜曲顶病毒(Beet curly topvirus,BCTV)引起叶尖叶缘外卷,节间缩短并抽出许多小叶,皱缩成丛簇状,植株矮化,似菊花故俗称“菊花顶”。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东地中海及中国均有发生。中国主要发生在东北及黄淮烟区,以山东诸城较重。此外,环斑病毒(Tobacco ring spot virus,TRSV)在世界各烟区虽分布较广,但只在小面积上造成重大损失。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番茄黑环病毒(Tomato black ring virus,TBRV),在日本、欧洲各国及中国均有发生。世界及中国还在部分烟区零星发现有条纹病毒(Tobacco streakvirus,TSV)、脆裂病毒(Tobacco rattle virus,TRV)、坏死病毒(Tobacco necrosis virus,TNV)、褪绿斑驳病毒(Tobacco chlorosis mottle virus,TCMV)、脉带花 叶 病 毒 (Tobacco veinlet banding mosaiovirus,TVBMV)等,1989~1991年还在中国四川、贵州烟草上首次发现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 wiltvirus,TSWV),常引起烟株中下部叶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坏死斑点和斑纹,有呈环状或同心轮纹状,坏死斑纹常造成叶片泡斑,扭曲和畸形。TSWV在国外分布很广,20世纪60~80年代曾在欧美及非洲大流行,寄主范围很广,对许多作物常造成严重损失。中国曾在花生(广东)、番茄(四川)及甜菜(内蒙古)上有发生报道,此病对中国烟草具潜在威胁。 此外还发现有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virus,AMV),引起烟草系统被侵染的叶片上形成白色环,弧状相联的坏死线,有时芽叶扭曲,有些株系可引起普遍的浅黄花叶。AMV在中国只在苜蓿、大豆、马铃薯及三叶草上发生。烟草斑驳与脉曲病毒引起的丛矮病,广泛发生于津巴布韦、马拉维和坦桑尼亚,是东非烟草生产上的一个严重的潜在威胁。 病因 烟草病毒病多数在越冬蔬菜或多年生杂草上越冬,而TMV病残可在土壤、土杂肥及烟叶干制品中长时间存活。TMV在番茄病株上种皮带毒率达17%~27%,条纹病毒种子带毒率达0.2%~3.5%。此外少部分昆虫还可带毒越冬,以上均可成为下一年初侵染的毒源。烟草生长期间借昆虫或人畜、农事操作传播引起再侵染。昆虫中蚜虫、叶蝉、蓟马、粉虱等对烟草不同病毒具有不同的传毒作用。 烟草苗期至大田旺长期,是对花叶类型病毒病最易感病阶段,现蕾后抗病性较强。一般温湿度、光照对TMV发病影响不大,气温在28~30℃时发病最盛,37℃以上或10℃以下,或光照太弱时,病害症状隐蔽或不显著。高温情况下,烟草花叶类型病毒病往往会出现坏死性斑点或斑块。CMV、PVY、TEV在自然界以蚜虫传毒为主,与瓜类、豆类、番茄、辣椒、马铃薯等作物关系密切。当高温、干旱、特别是有翅蚜发生较多时,一般病毒病均较重。相反,低温有大风,月降雨量大,相对湿度在85%以上,蚜虫发生少,病害较轻。多施氮肥,烟株生长嫩易感病,增施钾肥可增强抗病性。凡有利于虫媒活动的天气和环境因素,也有利于TSWV、TLCV、BCTV等病毒传播与发病。 病害控制 烟草病毒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❶培育和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有许多抗TMV的品种可利用,如台湾6号、台湾7号、台湾8号均高抗TMV,益延1号不仅高抗TMV,还兼抗赤星病和野火病。 ❷栽培防治。注意选远离菜园、村庄的无病地育苗,育壮苗,轮作换茬,适时早栽,防止人畜操作管理时的机械传病。加强肥水管理,增强烟株抗病性。叶面喷洒微量元素改进烟草营养状况,提高烟叶品质,减轻烟草花叶病,其中以锌的作用较大,锰次之,铁、硼作用不明显。对CMV、PVY、TEV等蚜传病毒,在育苗或移栽时用银灰色薄膜覆盖或麦套栽烟,达到避蚜或阻隔蚜虫传播病毒。 ❸弱毒株和卫星病毒的利用。用弱毒株N14,卫星病毒S52等交叉保护作用达到控制烟草花叶病毒病。此外,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中国已分别获得抗TMV、CMV两种花叶病毒病的烤烟和香料烟植株,为控制烟草病毒病开辟了新途径。 ❹药剂防治。目前中国各地使用防治烟草花叶病的药剂有植病灵、88-D、病毒抑制素、病毒清A及病毒清2号、病毒清3号、病毒清4号、激抗剂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预防效果。 烟草病毒病又称“花叶病”。引起病害的病毒有:烟草普通花叶病毒(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病叶色泽不均匀,浓绿、浅绿或黄色相间成镶嵌状,病幼叶皱缩扭曲,呈泡斑和畸形。TMV和CMV靠汁液摩擦传染。通常情况下蚜虫不传染TMV,而CMV则主要靠蚜虫(桃蚜、棉蚜)传染。防治方法: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间苗、拔苗时不准吸烟;工作前肥皂水洗手;重施基肥,适时早栽,及时中耕追肥、浇水;利用物理驱蚜或药剂治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