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烛烛晨明月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烛烛晨明月》

烛烛晨明月

烛烛晨明月,馥馥秋兰芳。

芬馨良夜发,随风闻我堂。

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

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

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

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

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

《烛烛晨明月》是一首为朋友送别的诗。 “烛烛晨明月,馥馥秋兰芳。芬馨良夜发,随风闻我堂。”其中, “烛烛晨明月”既点出送别的时间,即黎明前月光明亮之时,也暗示了象“晨月易逝”一样,纵然友人的情谊极深,也极易分别。 “馥馥秋兰芳”指秋兰在浓郁之时,也正是花易枯萎香易散之际。 “芬馨良夜发,随风闻我堂。”这两句讲的是:秋兰的芳香,在美好的月夜中散发,随风传到大堂上。以上四句是写友人将分手的情景。这里,诗人以晨月易逝、浓香易消喻友人的欢聚易散。 “兴”,起得自然;“比”,用得恰当。以下十句是设想征夫起程后的情景。“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这里,对即将分手的友人的心态作了表述:将要分手的友人,你一心想的是往南走,而作为游子的我,却一心思念返回故乡。从诗句看,这两位友人分手的时间是“寒冬十二月”,是在“晨起践严霜”时起程,在清晨践踏着覆盖大地的霜雪上路了。 “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中的江汉,指长江和汉水,是说远征的友人向南方去将须经过长江、汉水。“江汉流”、“浮云翔”虽都是征途会看到的景象,却也都有与征夫“行进”相呼应之意:下有流水作伴,上有浮云作陪。这样写,促人浮想联翩,诗人将自已也带到征夫所经途中的境界里去了。 “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这几句是说好友将越走越远,致使友人之间相距越来越遥远,一个在中州,另一个到了海南,真是各在天的一边!其中, “山海”依当时人所言,是指海南一带; “中州”指古豫州,是友人相分手的地方。诗的最后四句,写自己对友人的希望: “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这四句,先感叹美好的时光很难再有了,再指出目前最后的欢聚应该尽情、尽兴。最后,向自己的老朋友倾诉了内心的希望:愿君崇尚美好的品德,珍惜时光于分分秒秒。我们从最后的企盼中可以推测出这对朋友平时的为人如何,爱好所在;亦可看出他们是重德惜时的。这也正是他们分手时感情如此深厚浓重的原因所在。


诗词《烛烛晨明月》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烛烛晨明月

 
 烛烛晨明月,馥馥秋兰芳。芳馨良夜发,随风闻我堂。
 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
 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

 
 【注释】 ①烛烛:光亮貌。馥馥:香味很浓。②山海:山河。中州:中土,古豫州(今河南省一带)。③殊:还。央:尽。④令德:美德。爱:惜。景光:光景,光阴。
 
 【译文】 清晨,月儿明亮;秋兰,散出清香。那清香随着夜晚的风儿一阵阵飘到我的前堂。你,客旅在外想到还有那遥远的征途;我,也客旅在外,苦苦地思念着故乡。在这寒冬腊月,在这样清冷的早上,我们将各上征程,踏着严霜。如同那眼前一去不返的长江汉水,如同那长空不定的浮云,四处飘荡。从此以后,良朋远别,天各一方,隔山隔水,道路悠长。今日一举离杯,欢宴难再,欢乐未尽,友情难忘。但愿你今后保持美好的情操,珍惜那宝贵的时光。
 
 【集评】 宋·严羽:“古人赠答,多相勉之词。苏子卿云:‘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沧浪诗话·诗评》)
 明·徐祯卿:“夫词士轻偷,诗人忠厚。上访汉魏,古意犹存,故苏子之戒爱景光,少卿之厉崇明德,规善之辞也。”(《谈艺录》)
 清·陈祚明:“起四句兴意亦远,如兰之臭,爱恋殊深。‘山海’二句,可当数语。‘随时爱景光’,味。‘随时’二字,知此行非得意。慰藉语在言外。”(《采菽堂古诗选》卷三)
 清·吴景旭:“蔡宽夫言:‘注者直指为使绝域时作,故人多疑之,安知武未尝至江汉耶?’据五臣注:‘江汉流,浮云翔,皆喻客游不止。’李善注:‘江汉流不息,浮云去靡依,以喻良友各在一方,播迁而无所托。’此注甚妙。按,苏李在武帝时,同为侍中,金兰素洽,到此各方,遂托风人比兴之旨,故用‘俯’‘仰’二字,随所及而托意,原非实境语,何烦訾议之纷纷为?即宽夫亦未核也。”(《历代诗话》卷二十八)
 清·陈沆:“《汉书》: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则别少卿正在五年之冬。‘兰芳’比良友之同心,‘江汉’喻一逝之不返,‘浮云’喻一分之不合,不得以物非冬令,地非塞外为疑也。‘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至末章方言之,前此不忍言也。即继之嘉会难再,欢乐未央,情之优游不迫也。‘随时爱景光’,所可与少卿言者,惟此而已。少卿虽非卫律之俦,属国岂与降臣为伍?而交情志趣,两不相妨,君子之性情,于是见之矣。”(《诗比兴笺》卷一)
 清·沈德潜:“写情款款,淡而弥悲。”(《古诗源》卷二)
 今·程千帆,沈祖棻:“这是一篇客中送客的诗。征夫一联,点明双方情况。结尾两句,写出诗人对朋友期望的殷切。布景抒情,则由小而大,由近而远。……显得感情深刻,而词意宽和。”(《古诗今选》)
 今·余冠英:“这一首是从中州送友南去的诗。起头六句写将别时的光景。次四句预计行人的路程。以下八句言别后山川阻隔,嘉会难再,应珍重目前的欢聚。”(《汉魏六朝诗选》)
 
 【总案】 这首诗是古人争论较多的一组诗之一。争论的焦点是作者为谁,如今大多数人认为是汉代人所作,但不是苏武。其实,作者为谁,并不是首要问题,历史上许多好诗,也并不都是因人而传的。
 不少古人说这首诗好在赠答之中以“相勉”、“规善”为归结,有的还联系苏、李之事,说这结语中也含有苏武的气节在内。究其实,恐怕都未中肯綮,有意无意地在儒家“诗教”的指引下评诗。好友相别,本易凄然,更何况两人俱远别故里,客居他乡,客中送客,这凄情别意自然就更深一层了。然而诗人之倾诉并非如急管繁弦,也不是哽咽不能语,而是娓娓而叙别情。由时间、地点从容起笔,再说到相见无期,相隔万里,进而说到眼前嘉宴难再,只得相勉,如山涧曲水,汨汨而流。那么,应该说这首诗好就好在如程千帆先生所说的“感情深刻,而词意宽和”。
 情景交融,这几乎成了评诗的套语。这首诗中也有景有情,但都是写眼前景,道心中事。若如陈沆之捉死其为苏李赠答,时地不合,则曲为之解,不从全诗意境出发,苦求其比兴含义,说这也是象征,那也是比喻,俱别有他意,那么,这首诗也就索然无味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