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点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点汤diǎntānɡ

❶泡茶,宋元之际的茗事术语之一。《通俗编》二七“撮泡茶”条:“《禅寄笔谈》:‘杭俗用细茗置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按古人饮茶皆捣末为团饼,投汤煎之,撮泡但起于一方,今则各处行矣。”是知点汤即泡茶也。

❷送客义。旧时主客会晤,有端茶送客之习惯,客濒行时,主人必端茶敬客,以为礼节。其有恶客不愿与之久谈者,主人亦往往端茶示意以速其行。此在元剧中则屡见点汤送客之事,情节正同。《冻苏秦》剧三:“张千云:‘~!’正末唱:‘唗!你敢也走将来喝~,喝~。’云:‘~是逐客,我则索起身。’”《王粲从军》剧二:“蒯越云:‘~!’正末云:‘~呼遣客,某只索回去。’”《龙虎风云会》剧三:“你休来耳边厢叫~。”《词林摘艳》四《秋夜云窗梦》剧一:“赤紧的咱心不愿,请~宴(晏)叔元,告回避白乐天。”告回避,犹云请回避,犹云请走罢。请点汤义亦同,盖以点汤寓逐客之意也。
此谓点汤送客与后来端茶送客之情节相类,无疑是正确的,但尚有疏略可议之处,即只见“点汤”与“泡茶”相同的一面而未见其相异的一面。“点”之与“泡”有别,已见上“点茶”条;“汤”与“茶”之异,薛瑞兆《元杂剧中的“点汤”》一文曾加分辨(见《文史》二十一辑),其说是而尚有可补苴者。范镇《东斋记事》卷一:“讲读官謻门上赐食。俟后殿公事退,系鞵以入,宣坐赐茶;就南壁下以次坐,复以此起讲读,又宣坐赐汤。其礼数优渥,虽执政大臣亦莫得与也。”据此可知茶、汤有别,讲读官讲前赐茶,讲毕将退则赐汤。所叙虽为宫廷礼节,但与民间风俗不会毫无关涉。朱彧《萍洲可谈》卷一:“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这不仅清楚地说明了朝野皆然,而且提及所谓“汤”的制作原料。不过对于“汤”的制作仍嫌语焉不详。《事林广记》续集卷七有“诸品汤法”一节,不仅记载了诸品汤的名目,且每一味汤均附有制作原料、制作方法以至饮用注意事项,现撮录其中二种,以见一斑:
洞庭汤 桔(一斤洞庭者,去核带皮穰切作片) 生姜(半斤切作片) 右件用盐一十二两淹三四日,先晒后焙干,碾为细末,人炙甘草三两。汤点服宜少不宜多,多则村气,少则风韵。然桔非洞庭者不香。
荔枝汤 乌梅肉(四两焙干) 干生姜(二两) 官桂末(半两,如无以皮一两代之) 粉草(半两) 松糖(二斤半) 右为(疑当作除)糖桂外,捣为细末,与糖桂拌匀,瓷器内收点之。
又“点汤”表送客之义于元剧屡见,此风肇自元代。今按,点汤送客之风北宋已然,并非元人作俑。《东轩笔录》卷八:“职方郎中胡枚判吏部南曹,岁满,除知兴元府……时陈升之知枢密院,枚往谒求荐。陈公辞以备位执政,不当私荐一士。枚愀然叹息曰:‘兴元道远,枚本浙人,家贫无力之任。惟有两女,当卖人为婢,庶得赀以行耳。’陈公鄙其言,遽索汤使起。枚得汤,三奠于地而去。”陈升之为仁宗朝的枢密副使,《宋史》卷三一二有传,故此风之形成,可上溯北宋中叶以前。

点汤4056送客;逐客。官话。元无名氏《冻苏秦》三折:「~是逐客,我则索起身。」元罗贯中《风云会》第三折:「我向这坐席间听讲书,你休来我耳边厢叫~。」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这~是遣客,我到底也不出门,看他怎生!」《雍熙乐府・粉蝶儿・悭吝》套曲:「小生唤~,宾朋索散火,一天风雨救了咱全家祸。」
浸泡

浸泡

浸(~种) 泡(~饭;~菜) 淹(~菜;~酸) 渐 溲 释 濡渍
浸入水中:浛(~天荡荡) 沉浸
以酒浸物:
用淘米水浸渍:泔(~鱼)
用盐浸渍食物:
用液体泡:渥 淋(淋淫) 液 淫 瀸(瀸淖) 瀹 浞(~湿) 浸渍 浸潭 浸浔
用沸水冲泡:
 用开水泡茶:泡茶(递烟~) 闹茶 沏茶 点汤 调茶
用米汤、粉浆等浸衣布等物:浆(~洗;~裱)
短时间浸泡:
长时间浸泡:沤(~粪;~肥) 涹
经得起水浸而不易腐烂:耐水
鲜血浸渍:血浸
(在液体中泡:浸泡)

另见:水 浸泡

☚ 浸湿、晾晒   沾湿 ☛
0001143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5: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