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丛林地区战斗的卫勤保障
炎热丛林地区战斗的卫勤保障是卫勤机构根据部队任务,对在炎热丛林地区进行战斗活动的部队,所组织实施的卫生防疫、医疗后送、医学防护、药材供应等一系列措施。
炎热丛林地区对卫勤保障的影响
❶气温高,日辐射强、热期长;雨水多,相对湿度大,体力消耗大,伤员容易中暑、休克和创伤感染。
❷有害昆虫、动物和植物较多,自然疫源地分布较广,部队在此地区行动时,遭受有害昆虫和动物袭击的机会增多,且易发生疾病,如疟疾、痢疾、肠炎、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过敏性皮炎、食物中毒、血吸虫病,易被蚂蝗、毒蛇咬伤,疾病减员相对增多。
❸河流沟渠多,道路少,伤员抢救、后送,药材补给均较困难。但林木茂密,便于荫蔽、伪装,救护所可适当靠前配置,可以就地取材制作担架等。
卫勤保障 在组织炎热丛林地区战斗的卫勤保障时,要做好如下工作。
加强卫生防病工作
❶组织耐热锻炼,加速热适应的形成,锻炼时要循序渐进,防止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的睡眠,及时补充水和盐。
❷预防中署,在可能条件下,避开一天最热的时间行军(中午12~15时,尽量减轻人员负荷),利用伪装遮蔽,减少日晒;敞开衣领,加速散热,携带防暑急救药品(人丹、清凉油、急救水等),发现中暑病人,及时救治。
❸对部队进行热区卫生教育,介绍基本防护方法;在个人着装上采取防护措施,在丛林中行进时不得卷起衣袖、裤腿;尽量不抓带刺的植物; 应用驱避剂以防昆虫叮咬。
❹查明作战地域的水源、传染病流行、有害昆虫、动物和植物分布的情况,进行预防注射或服预防药。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和疟疾、痢疾和钩端螺旋体病等的防治工作。
火线抢救 针对热区山多路少,林木茂密,伤员不易发现,搬运比较困难的特点,应尽可能在战前查明作战地域的地形、地貌,确定伤员隐蔽集中地点,选好后送道路,规定联络信号与标志。联络信号以音响信号为主,标志要与自然颜色相区别。根据自然地形划分抢救区分片寻找。抢救人员随部队跟进,在部队通过的道路上及其两侧,对可供隐蔽利用的地形、地物如: 谷地、山脚、山腰、竹(树)丛林、大树旁及草木倒伏等处,要仔细搜寻。及时严密包扎伤口,保持创伤周围的清洁; 尽量不使血液浸透裹伤包,避免生蛆。必要时给服抗感染药物。伤员搬运到隐蔽集中点,迅速除去装具,解开扣带,充分散热,以防中暑。伤员集中点应选在阴凉通风处,铲除杂草,铺垫雨布,设好标志等待后送。
救护所的配置与工作 为缩短后送距离,各级救护所要适当靠前配置。要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在山洞、坑道等适宜处或在帐篷内展开。避开合水线、易被水淹的低洼地域。在树林中展开时,应筑防火道。依据地形和工作顺序,合理地安排各组的展开地点。在工作上要加强抗休克、抗感染措施;充分补液,积极防治中暑的伤病员。手术时,伤员不宜铺盖过多,以免在手术台上发生中暑。同时,要重视对战斗力危害较大的疟疾、痢疾、钩端螺旋体病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后送中的防暑防雨 在热区用担架后送伤员时,尽可能选择在晨间与傍晚,途中适时休息,防止伤员和担架员中暑。担架上应有遮荫、防雨设备,避免雨水淋湿伤口增加感染的机会。可能时用有空调设备的快速后送工具后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