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县
灵石县位于晋中地区南端,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之间,面积1201平方公里,现辖8镇10乡,人口22.2万。县政府驻城关镇。
灵石初建于隋,建县前为介休县地。以隋文帝开皇十年挖河开道时发现的古代陨石而得名。1000多年来,归属虽然多变,县名基本未变。1958年曾于孝义、介休合并称介休县,1961年恢复灵石县。
灵石县四周群山环绕,山地和丘陵面积占90%以上。中部为汾河谷地,县城即居于谷地之中,乃为晋中通往晋南之咽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县境东部有太岳支脉石膏山,海拔2532米,西部为丘陵地形属吕梁山脉,较大山为县城西北14.5公里处的新建塬,海拔1275米,坡度约40°,顶部平坦,面积12平方公里左右,是控制两渡至西山、控制灵石河西的战略要地。境内主要河流汾河切穿南部韩信岭形成峡谷,是沟通晋中与临汾两地区的交通要道。其他还有仁义河、双池河、交口河等支流。
灵石县为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0℃左右,1月-6℃,7月24℃,年降雨量650毫米,霜冻期为9月下旬至次年4月中旬,无霜期140天。
全县现有耕地38.24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豆类、高粱等。经济作物有油料、蔬菜等。森林覆盖面积为27.5万亩。境内矿藏丰富,以煤炭的蕴藏量最多,达97亿吨。此外,石膏、建筑材料、铁、硫磺等地下资源也很丰富。
南同蒲铁路纵贯县境中部,是灵石县对外交通的大动脉。大运公路途经县境,此外还有县级公路和乡镇级公路多条,连接着境内各个乡镇、厂矿和绝大部分村庄。
在旧城北门外吕祖庙内,有一石块,满身孔洞,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旧时附近乡民视为“神石”,前来焚香膜拜,祈求平安。据考察系古代降落的一块陨石。灵石县名即因此物而得。
晋中地区辖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偏南、黄河支流汾水中游。同蒲铁路纵贯于境。隋开皇十年(590年)置灵石县,治所即今灵石县,属汾州。唐属汾州。元属霍州。明属平阳府。清属霍州。民国初属河东道,1928年属山西省。1958年废入介休县。1961年复置灵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