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灵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灵渠

一称“湘桂运河”或“兴安运河”。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秦始皇为进一步统一岭南,使史禄兴修,沟通湘、漓二水,联系长江、珠江两大水系。长三十三公里,以运送军需物资。唐以后称“灵渠”,一作“澪渠”,亦作“秦凿渠”。分南北两渠,南渠注漓江,北渠汇湘江。灵渠的斗门为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船措施。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多取道于此。

灵渠

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又名陡河、兴安运河,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灵渠于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开凿,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是2000余年岭南与中原地区的主要交通路线。灵渠由渠首、南渠和北渠3部分组成。铧嘴把水分成2部分,使之流入南、北2渠。南渠长33 km,其中4.5km是人工开凿。北渠长3.5 km。南、北渠的水流量为3∶7。灵渠修成之后历代又有增修,现在泄水天平有5处。唐代建有陡门18座,宋代发展到36座,元明清三代多次维修完善,保证了灵渠航运长盛不衰。1936年和1941年,粤汉、湘桂铁路相继通车,灵渠航运逐渐停止。1949年以后,灵渠已成为以灌溉为主,兼有城市供水、工业供水和旅游等综合效益的水利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渠

灵渠

又称湘桂运河或兴安运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开凿于秦始皇二十四年至三十二年(公元前223—公元前214年),全长34公里,由史禄主持修造。后曾经东汉马援、唐朝的李渤、鱼孟威等精心维修。灵渠初名“秦凿渠”、“零渠”或“澪渠”,唐以后改称灵渠。主体建筑——分水工程坐落在城东三里的分水塘(渼潭)中,由铧嘴和大小天平石堤构成。铧嘴形似犁铧,高约6米,长74米,宽23.4米,嘴上设分水亭,作用是把湘江水一分为二,使之分别流入漓江和湘江。大小天平石堤建在铧嘴的尾端,呈人字形,大天平居北,长380米;小天平居南,长120米。天平的斜坡部分被称为鱼鳞石,以松木打桩,长条石直插砌坝,坝顶铺巨石,并灌铁锭卡牢,作用是拦河蓄水入渠和自动排泄多余的河水,以保证渠内流量安全。在灵渠的的急流浅水处还辅筑许多半圆形的陡堤(又称陡门,唐时有18个,宋时多达36个,清代仍存有32个),隔水相对,闭之可以提高水位,使船只顺利通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通航措施。1988年,灵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建筑   四川省 ☛
灵渠

灵渠

灵渠坐落在广西兴安县,西南距桂林市60多公里。灵渠是中国最古老的运河,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渠创建于秦代,是2100多年前秦始皇为统一南岭、行军运粮之便,命史禄负责监督开凿的。灵渠沟通湘漓二水,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长34公里。灵渠的主要设施在湘江中,以“人”字形坝和长方料石迭砌成的铧嘴状分水岭,把湘水分成南北二渠,分别注入湘江和漓江。在渠道水浅流急处设陡门,提高水位,以便船只通行。这种陡门为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通航措施。
灵渠经过多次修建,成为兴安重要的灌溉河道。渠上可以行舟,两岸风光宜人。南岸有三将军墓;渠畔还有纪念秦汉唐代大修灵渠的史禄、马援、李渤、鱼孟威的四贤祠。秦堤上有方形巨石一块,名为“飞来石”,高4米,顺石阶可上。
单位:灵渠公园管理所 邮编:541300
电话:86-773-6221913

☚ 程阳永济桥   花山岩画 ☛
灵渠

197 灵渠

在兴安县境内,又称兴安运河,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命史禄开凿,公元前223—214年完成。长34公里,沟通湘漓二水,连结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主要工程是“铧咀”和“陡门”。铧咀把海洋河水分成南北二渠,分别流入湘江和漓江。陡门为船闸之先导,可提高水位,便于船只通航。为世界最早的运河通航措施。古迹有四贤祠、飞来石、三将军墓等。

☚ 柳侯祠   伊岭岩 ☛

灵渠

047 灵渠

又名兴安运河,是世界上最早穿越分水岭的越背运河,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位于广西兴安县,“深不数尺,广可二丈,足泛千斛之舟”。它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为统一祖国南方“凿渠运粮”而修浚的。此渠把岭北的湘江和岭南的漓江沟通,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联系起来。岭南的船经灵渠可至长江再入大运河,与淮河、黄河和海河组成航运网,把两广和国家中心连在一起。对政治统一、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和巩固边防具有重要意义。渠由坝堤、陡门、堰、水涵组成。其关键工程为人字形的天平坝,前尖后阔如铧,称为 “铧嘴”。要沟通湘、漓二水间的水运,必须将湘水一分为二。要害工程是分水铧嘴位置的选定。因湘水源头坡降很大,溯湘入漓十分艰难,为此舍弃了湘水上游河道,另修一条北渠,并将其线路设计成“之”字形,以延长渠线长度,降低渠底坡降,便于行舟。降低坡降与铧嘴位置的选定,显示了当年人们的高超技艺。北渠长3公里,仍通湘水;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水相通,长32公里,总落差为29米,平均比降0.92%。湘水上游是海洋河,要是山洪暴发,灵渠可通过独具匠心的大、小“天平”溢洪道,把洪水排泄到湘水故道。天平设计的关键在于顶部高程的选择,经过天平调节使渠水涨而不溢,既能泄水又可维持足够航深。因其调节得很巧妙,故名天平。由于灵渠的设计和布局都很科学,并最早使用具有船闸作用的陡门,赢得“灵巧工程” 的盛誉。

☚ 大运河   海上丝绸之路 ☛
灵渠

灵渠

中国沟通湘江和漓江的运河,又称兴安运河、湘桂运河。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运渠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竣工。初名秦凿渠,后因漓江上游为零水,又称零渠。唐以后称灵渠。湘江上游的海洋河和零水上游的始安水在兴安县城北相距最近处不到一点五公里,中间隔一小土岭,名太史庙。岭宽三百至五百米,相对高度二十至三十米。灵渠工程就是辟开太史庙山,引湘入漓。但在此处湘江水位低于始安水,所以工程选在兴安县城东南两公里的分水村处建分水设施铧咀和大小天平石堤,将海洋河水分为两支,并从这里开南渠通往漓江,开北渠归入湘江,从而沟通湘、漓两江。南渠上段全由人工开凿,长约四点五公里,宽七至十四米。南渠沿零水河道流到溶江镇附近汇入漓江。此段系利用原河道扩建而成,宽十至六十米。南渠全长约三十三公里,落差二十九米。北渠自铧咀向北流至洲子上村附近入湘江,长三公里多,落差十米左右,宽十三至十五米。在渠中水浅流急处设置陡门(即闸),以调整水位。唐代设陡门十八座,后改为三十六座,清代为三十二座。灵渠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闸运河,也是最早的越岭运河。

灵渠

☚ 鸿沟   白沟 ☛
灵渠

灵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位于兴安县中部,为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又名秦凿渠、零渠、澪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唐以后称灵渠。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为进一步统一岭南,命史禄兴修。历时十年,至始皇三十三年始告竣工。后经东汉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多次维修,工程体系才得以完善,成为连接湘、漓,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渠道。全长34公里,由铧嘴、大小天平(分水坝)、南渠、北渠、秦堤、泄水天平(泄水坝)、陡门(船闸)组成。铧嘴高约6米,长74米,宽23.4米,形似犁铧,在兴安城东分水塘(渼潭)中劈湘水为二。其上有分水亭,为观赏风景佳处。大小天平为人字形,紧接铧嘴。大天平长380米,导水入灵渠北渠,至观音阁注入湘江;小天平长120米,导水入灵渠南渠,至溶江镇注入漓江。北渠占水量十分之七,南渠占十分之三,故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大小天平既是分水坝,可拦水入渠;又是滚水坝,能自动泄洪入湘江故道。天平石坝以鱼鳞石直插砌坝,再以巨石平铺,砌口凿有斧状石穴,灌铁铆固。唐代李渤在水渠浅急曲狭处筑半圆形陡门船闸,提高水位,以利航行。现有唐建陡门18座,宋36座,清32座。灵渠陡门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通航设施,也是现代船闸的先导。灵渠在秦汉时期为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要道,对发展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主要用于水利灌溉。灵渠水色缥碧,沿岸桃红柳绿,可以泛舟,可以游观。沿岸有飞来石、三将军墓、四贤祠、严关、秦城遗址等名胜古迹。

☚ 5. 兴安县   飞来石 ☛

灵渠

又称“湘桂运河”,又称“兴安运河”。在广西兴安县境内。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长33公里。分两渠:南渠(占水量3/10)注漓江;北渠(占水量7/10)汇湘江。


灵渠

又称“秦凿渠”、“零水”、“零渠”、“澪渠”,今名“兴安运河”、“湘桂运河”。建于公元前219年,史禄主持修建。凿开分水岭,在湘江上筑坝,壅水入漓江,是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最早的人工运河。唐、宋、清先后沿河筑斗门,升降水位,既便舟揖,又兼灌溉。斗门为世界最早通航设施,船闸之先导。


灵渠

见“工程技术”中的“灵渠”。

灵渠

灵渠Líng canal

中国沟通湘江和漓江的运河,又名秦凿渠或陡河。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长33公里。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开凿灵渠,连通湘江与漓江,可使粮船由中原进入岭南,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竣工,因漓江上游为零水,故又称零渠,唐以后称灵渠。灵渠天然比降大,不利航行。因此,在渠中水浅流急处设置陡门(现称闸门),可随船前进而顺序启闭,调整水位,使船逐级上行或下行通过渠道,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闸运河,也是最早的越岭运河。灵渠在历史上对物资运输起过重要作用,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可以行驶载重10吨的木船。但因渠道狭窄,弯多水浅,在湘桂铁路通车后,灵渠的运输作用下降,至1956年航运停止,现为灌溉用渠。

☚ 胥溪   海上丝绸之路 ☛

灵渠

亦称“湘桂运河”或“兴安运河”。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秦始皇为进一步统一岭南,使史禄兴修,沟通湘、漓二水,联系长江、珠江两大水系。长33千米,以运送军需物资。唐以后称“灵渠”。分南北两渠,南渠注漓江,北渠汇湘江。

灵渠

灵渠

又称湘桂运河、兴安运河、秦凿渠、陡河。我国乃至世界古代著名运河之一。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兵征伐岭南,为沟通桂江与湘江的水上交通,以运输兵员粮草,命监禄开凿而成。后经历代不断修葺使用,至今犹存。参见“兴安陡河”条。

☚ 八桂江   合浦钦州海上通道 ☛
灵渠

灵渠

亦称零渠或澪渠,因开凿于秦代亦名秦凿渠。又因渠内设有斗门,也称陡河。近代始称兴安运河或湘桂运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秦并六国后,为进一步统一岭南,出于运输军粮需要,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令史禄主持兴修沟通湘、漓二水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人工运河。灵渠包括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秦堤和斗门多种工程设施。大小天平和铧嘴为截江分水、引湘入漓设施。南渠长30公里,大部利用天然河道,人工开挖段约5公里,是连接湘、漓二水的航道。渠中首段设有泄水天平2处,可宣泄山涧进入渠道多余水量。北渠长4公里,为人工开挖。湘江故道被大小天平拦截后,行驶在湘江的船只不能越坝而过,于是开北渠接通湘江,使湘、漓通航。秦堤是保护南渠的一段渠堤,长约2公里。灵渠中设有斗门(陡门),为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设施,到宋代已发展到36座。历代对灵渠多进行维修。

☚ 邗沟   通扬运河 ☛

灵渠

灵渠

又名湘桂运河、兴安运河,俗称陡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秦代为统一岭南以通粮运,于公元前211-214年在兴安附近的湘江上源筑坝开岭,沟通湘、漓二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联系起来。唐以后称灵渠一作零渠一作秦凿渠。工程包括铧咀、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秦堤、陡门。铧咀迎河道主泓而建,与大小天平配合分水七成入北渠转通漓江,三成入南渠,在下游复归湘江,徒门用于抬高水位以通舟辑,为世界上最早的船闸设施。灵渠历代均有修整,在古代南北交通中起过重要作用。近代因公路、铁路的修筑,航道作用逐渐消失,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河渠,此地风景优美,有三将军墓、四贤祠、飞来石等古迹和唐宋以来游人的题记碑刻。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都江堰   梁武堰 ☛
灵渠

灵渠

秦代水利工程。后代或称湘桂运河或兴安运河。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境内。开凿于秦代。以沟通湘、漓二水, 联系长江与珠江两 大水系。长33公里, 为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中经汉代马援修葺。后圮坏。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修复建斗门三十六, 溉田万顷。洪武二十九年(1396), 尚书唐铎请疏浚扩宽, 以通漕运。朱元璋命御史严震直凿治灵渠,尽去碍舟滩石,浚渠五千余丈, 漕运悉通。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复圮坏, 郡守罗珣又加修复。

☚ 实物地租   狼汤渠 ☛
灵渠

灵渠

亦称“兴安运河”。运河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了统一岭南的事业。公元前217年,秦始皇派尉屠睢 (一说屠睢) 领兵进军岭南。五岭山高路险,交通不便,运输军粮困难。为解决军粮运输问题,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使监禄凿渠运粮”(《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传》),在今广西兴安县北开凿了灵渠,全长33公里,解决了运输粮饷的困难。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之间的交通,使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对中原地区同南方、西南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 范公堤   海塘 ☛

灵渠

秦时开凿的古运河,位于广西兴安县境内,全长三十多公里。初名秦凿渠,后因漓水上游为零水,亦称零渠或澪渠,唐以后又称灵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着手开拓岭南。为了运输军粮,令监禄(史禄)督率士兵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开凿运河,以沟通湘、漓两水,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其主要工程包括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等。铧嘴是分水坝,在湘水支流海洋河中,状似犁铧,以石筑成,角端所指与河水流向相对,把河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北渠。大小天平是紧接铧嘴尾端用石筑成的拦河坝,高度略低于河水堤岸,大天平同北渠渠口相衔,小天平同南渠渠口相衔,组成人字型堤,使水坝的抗压力大大增加;天平的斜坡部分以松木打桩,用长条石直插砌填,称鱼鳞石;坝顶用巨石平铺,每块巨石之间凿斧状石穴,灌铁锭卡牢,以增加水坝的坚固性。大小天平的作用,既能在枯水季节拦截河水,提高水位,使全部河水入渠;也能在大水季节,让洪峰漫过天平坝顶,自动排泄多余的河水入故道,起到滚水的作用,使渠内基本保持安全流量。南渠注漓水,全长约30多公里,其中4.5公里为人工开凿,以下利用原有河道前进;北渠通湘水,约长4公里。南、北渠流量约为三比七,故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汉以后,历年对灵渠皆有疏浚改建,并增添新的工程。如增设泄水天平以负担再次排洪,调剂渠道水量的任务。唐代则始创陡门,通过陡门的顺次启闭,增高水位,使水势平缓,以利行船。灵渠的开凿,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上都有着重要意义,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岭南经济、文化的发展曾作出过重大贡献。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