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灵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灵台líng tái指心。刘禹锡《学阮公体》:侯门有仁义,灵台多苦辛。寒山《因循过时光》:虽有一灵台,如同客作汉。 灵台 灵台《诗经·大雅》篇名。《毛诗序》云:“《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三家《诗》无异义。这首诗记叙周文王建筑灵台,并在灵囿、灵沼中游赏,奏乐自娱的情景。今人有谓《毛诗序》之“民始附”当谓“崇人始附”,此诗显示周文王灭崇后,役使新占有之崇人奴隶从事建筑灵台的工程(见陈子展《诗经直解》),颇有见地,可备一说。全诗五章,每章四句。三家《诗》分为四章,前二章每章六句,后二章每章四句。这是歌颂文王之诗,但从筑台、游观、奏乐等侧面描摹入手,以造成“与民偕乐”的太平景象,颂意见于言外,与《大雅》诸诗的正面颂美有所不同。 ☚ 皇矣 下武 ☛ 灵台经始灵台, 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 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 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 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 白鸟翯翯 王在灵沼, 於,牣鱼跃。 虡业维枞。 贲鼓维镛。 於,论鼓钟。 於,乐辟雍。 於,论鼓钟。 於,乐辟雍。 鼍鼓逢逢。 矇瞍奏公。 开始建造灵台,仔细经营安排。黎民百姓一齐干,不到几天就完成了。建造灵台本来并不急迫,可是百姓来得踊跃。 文王在灵囿游览,母鹿伏在深草丛里。母鹿肥大毛色鲜润,白鸟的羽毛异常洁净。文王来到灵沼游玩,啊,满池的鱼儿尽情欢跳。 木架、大版和崇牙,挂着大鼓和大钟。啊,和谐的钟鼓之声!啊,文王享乐在离宫! 啊,和谐的钟鼓之声! 啊,文王享乐在离宫! 敲起鼍鼓响蓬蓬,瞽师奏乐敬祝灵台落成。 《灵台》全诗四章,前二章章六句,后二章章四句。是一首写文王能与民同乐而民亦乐其乐的诗。 灵台,囿台名。因其得民之力,建成神速,如有神灵相助,所以把它取名“灵台”。陈奂引《管子·桓公问篇》“武王有灵台之复,而贤者进”的话说:“武王定天下后称‘灵台’ 也,此天子称灵台之证。然凡此灵台,非即 《诗》之 ‘灵台’。《诗》言文王作台耳,以其有神灵之德,故谓之‘灵台’。是灵台之号始于文王,后遂以为天子望气之台,在文王时未有等差。且台、沼、囿同处,则文王之灵台,实即诸侯之囿台,当在郊。” (《诗三家义集疏》引)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贤者是否亦乐观看鸿雁麋鹿之乐的发问时说:“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孟子·梁惠王上》)《毛诗序》说是“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与孟子之论稍有不同。今从孟子之说。 在整首诗的四章中,一章写灵台营建之乐;二章写灵囿灵沼观麋鹿、白鸟和游鱼之乐;三章写辟雍观钟鼓合奏之乐;四章写辟雍观乐师歌唱之乐。对这四种乐趣的描述,除在三、四章各用了一个“乐”字外,其余二章均未明言,但欢乐之情却溢于言表。其奥妙之处就在于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把乐民与民乐两种感情完全熔铸于人与物的活动描写之中。如一章“经之营之”写的是文王的活动,“攻之”、“成之”写的是庶民的活动。文王欲建灵台,庶民不召自来相助,这就写出了庶民想文王之所想,乐文王之所乐,而文王亦想庶民之所想,乐得民助之乐。庶民看到文王之乐,更加奋勇力作,巨大的灵台工程“不日”而成,文王乐极之余,“心恐烦民,戒令勿亟”(朱熹语),庶民深感文王对自己的关心爱护,于是亦乐极而“子来”。这些行动描写,虽不言乐而乐在其中。又如二章写文王在灵囿和灵沼的游观之乐,更是借此言彼,通过麀鹿、白鸟、游鱼各得其所之乐的描写来写出观者之乐的。而麀鹿、白鸟、游鱼之所以乐得其所,就因为有庶民为它们建造舒适的灵囿、灵沼,因而文王的游观之乐,实际上就是乐得民助之乐。文王乐,庶民亦乐其乐。当然,这里所写的文王乐民与庶民亦乐文王之乐,只是诗人的政治理想而已。尽管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并非任何时候都处在你死我活的对抗矛盾之中,但二者毕竟地位不同,尊卑有别,更何况存在着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冲突。不过,作为庶民对统治者开明政治的理想要求,这样写也是对统治者的一种讽谏,体现了某种民主意识。三、四章的写法与第二章相仿,只是比第二章更丽雅,更富有文化心理气氛。所以吴闿生说:“辟雍灵台本非一处,诗人特并及之,以见民物之和乐耳。” (《诗义会通》) 本篇在艺术手法上,除了借此言彼,融情于人和物的活动描写之中以外,还有几个突出之点,那就是语言古朴典雅; 音律铿锵有声;调子轻快柔雅,一唱三叹,是正雅中一篇相当典型的作品。 灵台
【注释】①经:经营。始:通“治”。治理。②攻:造。③亟:急。④子:通“兹”。更。⑤灵囿(yòu):园名。⑥麀(yōu):母鹿。⑦濯濯(zhuó):肥泽貌。⑧白鸟:白鹤。翯翯(hè):洁白貌。⑨灵沼:沼名。⑩牣(rèn):满。(11)虡(jù):悬编钟编磬的木架。业:鼓架。维:和。枞(cōng):悬大钟的架。(12)贲(fén)鼓:大鼓。镛(yōng):大钟。(13)论:通“伦”。鼓钟之声有序。(14)辟廱 (pì yōng):游乐宫。(15)鼍 (tuó):鳄鱼。逢逢:鼓声。(16)矇(méng)、瞍(sǒu):皆盲人。奏公:演奏乐器。 【鉴赏】这是颂美文王游观之诗。 文王伐崇之后,即由“程”迁邑于“丰”。在“丰”之郊野,文王作“灵台”,建“灵囿”,辟“灵沼”,修“辟廱”,使这儿成了文王游观之胜地。 全诗四章。前二章写文王游观台池苑囿。一章言游观“灵台”。此章从营建“灵台”着笔,而文主游观“灵台”则自见言外。文王兴建“灵台”,工地一片繁忙,有的在测量地基,有的在设计蓝图,百姓则在尽力劳作,进度极为神速,仅用了几天工夫,一座雄伟的“灵台”就宣告建成。由于文王爱惜民力,不欲急于求成,故民情踊跃,反而蜂拥而至,这正是“不日成之”的根本原因。此时,文王站在“灵台”之上,观赏四方风物,心中好不欢悦。诗人见此情景,自然想起文王兴建“灵台”的一幕。二章言游观“灵囿”与“灵沼”。文王由“灵台”来到“灵囿”,观赏飞禽走兽。那母鹿体态肥泽,正伏卧于地悠然自得;那白鹤羽毛洁白,正蹒跚地来回踱步。继而文王又来到“灵沼”,观赏游鱼嬉戏。那满池的鱼儿正在跳跃嬉乐。此章着墨不多,但写得很有情趣。这鹿“伏”鱼“跃”的情态,正好烘托出文王游观时的欢乐心情。后二章写文王游观“辟廱”。文王最后来到“辟廱”,观赏优美的音乐。此时,乐架已经备好,鼓、钟已经挂上。顿时,钟鼓齐鸣,乐音和谐,节拍井然,配以“鼍鼓”嘭嘭之声,使音乐更增添几分壮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座快乐的水上宫!最后点明演奏者全是盲人乐师。 《诗序》说:“民始附也。”《正义》说:“其民从君而来,其心未见灵德,至于作台之日,民心始知,故言始附。”此说既不符合诗意也不符合史实。诗之首章只是追述文王作台百姓“攻之”“子来”的情景,其余三章皆写文王游观之乐。很显然,这与“民始附”毫不相涉。再说,“民始附”也非自文王作台始。其实,文王作台之前,百始就早已归附于周了。《诗序》又说:“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不用说,这是根据《孟子·梁惠王》“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乐其有麋鹿鱼鳖”而立论,也非诗之本意。 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①庶民攻之,不日成之。②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③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④麀鹿濯濯,白鸟翯翯。⑤ 王在灵沼,於牣鱼跃。⑥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⑦於论鼓钟,於乐辟雍。⑧ 於论鼓钟,於乐辟雍。鼍鼓逢逢,矇瞍瞍奏公。⑨ 【注释】 ①经始:开始规划营建。经,初期规划。始,借为“治”。灵台:周王台名,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北。前人以为文王所建,但此说无法确定。②攻:造。不日:不几日,形容速度极快。③亟:急。子来:如子之事父般地自动踊跃而来。④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麀(you 优)鹿:母鹿。攸:语助词。伏:卧。⑤濯(zhuo 琢)濯:肥美润泽貌。翯 (hu 胡)翯:洁白肥泽貌。⑥灵沼:园中的池沼。於(wu 乌):叹美声。牣(ren 认):满。⑦虡(ju 巨):悬挂钟磬的直木架。业:乐器架子(虡)横木上的大板。维:与。枞:大板(业)上所刻的一排锯齿,饰以彩色,其状隆然,亦谓之崇牙。为悬挂钟磬之处。贲(fen汾):大鼓。镛:大钟。⑧论:通“伦”,排列有序。辟(bi 必)雍:周王离宫名。辟通“璧”。雍,谓水被壅塞而成的池沼。当是离宫中有池沼,圆如璧,故以辟雍名此离宫。朱熹《诗集传》:“辟雍,天子之学,大射行礼之处也。”戴震《毛郑诗考证》:“辟雍于经无明文。”“此诗灵台、灵沼、灵囿与辟雍连称,抑文王之离宫乎?闲燕则游止肄乐于此,不必以为太学,于诗辞前后尤协矣。”细审诗意,戴说较朱说为胜。⑨鼍(tuo 驼)鼓:用鼍皮蒙的鼓。鼍,扬子鳄。逢(peng彭)逢:鼓声。矇、瞍:均指盲人。其中有眸子而无见曰矇,无眸子曰瞍。古时常以盲人为乐师。奏公:指演奏乐器。《毛传》:“公,事也。” 【译文】 开始规划建灵台,测量经营多欢快。百姓动手齐努力,转瞬落成真气派。周王劝说别着急,人民如子踊跃来。周王观赏在灵囿,喜见母鹿卧草丛。母鹿肥美毛色亮,白鸟光鲜舞晴空。游览渐渐到灵沼,啊!鱼儿欢跳池水中。木架大板耸崇牙,大鼓大钟齐悬挂。啊!钟声鼓声韵律齐,啊!周王离宫乐无涯。啊!钟声鼓声韵律齐,啊!周王离宫乐无涯。鼍鼓敲得咚咚响,乐师一曲遏云霞。 【集评】 《毛诗序》:“《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六) 宋·朱熹:“东莱吕氏曰,前二章,乐文王有台池鸟兽之乐也;后二章,言文王有钟鼓之乐也。皆述民乐之词也。”(《诗集传》卷十六) 清·姚际恒:“(二章)‘白鸟’大抵是鹭,然亦可谓之鹤也。鹿本骇而伏,鱼本潜而跃,皆言其自得而无畏人之意,写物理入妙。”(《诗经通论》卷十三) 清·方玉润:“《灵台》,美游观也。”“(一章)民情踊跃,于兴作日见之。(二章)飞走鳞介,各适其性,却处处与王夹写。见人物两忘,不相惊扰之意。描摹物情,体贴入微。(三、四章)‘辟雍’‘钟鼓’,盛世游观,何等气象!”(《诗经原始》卷十三) 【总案】 这是一首写统治者游观之乐与钟鼓之乐的诗。它的价值,既不在于表现了所谓的“民始附也”,也不在于描绘了周王“盛世游观”的“气象”,而是在于它显示了当日诗歌发展的某种轨迹。欲明此理,可先作一组比较:《周颂》中有两首祭诗《潜》和《有瞽》,它们和《灵台》相仿,也描写了游鱼和音乐,但是,它们是被用来祭祖求福的,是祖先神灵的娱乐品,而不是像《灵台》中那样,是人间帝王的娱乐品。相比之下,从娱神到自娱,从对祖先亡灵的虔诚敬畏到对现实享受的怡然自得,我们可以看到,当日的统治者已经“从鬼神的手里,分得了一部分享受艺术的特权”(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随着神的地位的下降和人的地位的上升,诗歌开始挣脱宗教祭坛的束缚,试图寻求独自发展的道路。这种历史的进步和文学的进步,在《灵台》中得到了比较清晰的表现。这首诗的价值,正在于此。 灵台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虡业维枞, 贲鼓维镛。 于论鼓钟, 于乐辟𢋊。 于论鼓钟, 于乐辟𢋊。 ![]() 《灵台》大约作于周初,作者可能是当时周王朝的中上层贵族。“灵台”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文王“游观之所”、“礼乐之地”; 有说是文王的“雏型天文台”; 有说是文王“观鸟兽鱼鳖之囿台”; 有说是文王的“离宫”等之,不一而足,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都认为灵台为文王所建。作者通过文王建灵台,来赞美文王的德政。《小序》云:“《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序》中所言之民,很可能是掳来的奴隶,故曰“新附”。如《大雅·文王有声》中说:“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则建台之民非他,即为所掳崇之民也。这样看来,说民“附”民“乐”,就有“美化”之嫌了。 《灵台》共分四章,第一章写建台,作者主要笔墨不在如何建台,而是通过“庶民攻之” (攻: 修建)“庶民子来” (子来: 象儿子奉事父亲那样不召自来) 等的描写来表现“庶民” (奴隶、平民) 对文王建台的支持,短短六句,就达到了“民情踊跃,于兴作自见之” (方玉润《诗经原始》) 的艺术效果。但是,诗的含义还不仅仅在此,写“庶民踊跃之情”,不是其最终目的,那么作者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不妨来看《孟子》中的一段话:“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原来作者的真正目的是写出文王的“与民偕乐”的德政,当真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而不露”了。 第二章又换了一个角度来写。写文王在“灵囿”“灵沼”时的情景(“灵囿”“灵沼”即是文王的花园) 这情景又如何呢?“麀鹿攸伏”“白鸟翯翯”“于牣鱼跃”意思是“母鹿很从容地走来走去”,“白鹤亮出自己洁白的长满毛羽的翅膀”,“满池的鱼儿欢乐地跳动。”本来禽兽见人皆趋避躲闪,现在文王来了,它们不但不躲避,反而显得很自在,很快活; 相反地,如果文王不在的话,那些鱼儿鸟儿反而会显得不自在、不快活了。后代的儒生们因此认为文王的德政真有那么大的感力可以感化虫鱼鸟兽,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了。作者在这里显然是运用了比兴手法 (或称象征手法)鱼鸟用来比喻“新附之民”,他们在原来的统治者的统治下,就象鱼鸟见了生人就躲闪一样畏惧,现在在文王德政的感召下,方才“得其所哉”。与 《诗经》中它篇不同,此处是全章用“比兴”,有点接近《离骚》中的“香草”“美人”之喻了,作者在描写、刻划鹿、鱼、鸟的动态时,也极富独创性, 正如孙云:“鹿善惊, 今乃伏; 鱼沉水, 今乃跃, 总是形容其自得,不畏人之意。”姚恒亦云:“鹿本骇而伏,鱼本潜而跃,皆言其自得而无畏人之意,写物理入妙。”“写物理入妙”的确概括出了本章在描写刻划上的特色。 第一、二章写君民同乐,第三、四章则转入写君臣同乐,灵台建成了,十分宏伟高大,还配有钟鼓等乐器,文王带着大臣们来到这山环水绕风景秀丽的“辟𢋊”, 昂扬的乐声 (钟、 鼓之声) 合于节奏, 使君臣都沉浸在成功的欢乐之中。 整首诗的思想内容,无非是歌颂文王之德政,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但却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全篇共分四章,层次清楚,章法谨严,一、二章每章六句,三、四章每章四句,君臣之乐源于万民之乐。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增加了含蓄蕴藉的特色。叠词 (濯濯、翯翯、逢逢)的灵活运用,句法的回环重复 (如“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王在灵囿……王在灵沼。”“于论……,于论……”等) 使诗歌在韵律上形成了节奏灵动流走的特色,富有音乐性,与整首诗的乐观,欢快的基调相一致。 《灵台》经始灵台,(一) 动工了,那灵台, 经之营之。(二) 测量它、设计它。 庶民攻之,(三) 人们都来建筑它, 不日成之。(四) 不多天就筑成它。 经始勿亟,(五) 动工了,莫急躁, 庶民子来。(六) 人们来得多踊跃。 王在灵囿,(七) 文王在那灵囿逛, 麀鹿攸伏。(八) 母鹿哺子地上躺。 麀鹿濯濯,(九) 母鹿身子多肥胖, 白鸟翯翯。(十) 白鹤羽毛多漂亮。 王在灵沼,(十一) 文王在那灵沼上, 於牣鱼跃。(十二) 啊,满池的鱼儿直跳荡。 虡业维枞,(十三) 架儿横着雕花板, 贲鼓维镛。(十四) 悬大鼓呀悬大钟。 於论鼓钟。(十五) 啊,匀称的敲起钟。 於乐辟廱。(十六) 啊,快乐的水上宫。 於论鼓钟。啊,匀称的敲起钟。 於乐辟廱。啊,快乐的水上宫。 鼍鼓逢逢。(十七) 鼍皮鼓儿嘭嘭嘭。 矇瞍奏公。(十八) 盲翁奏乐告成功。 注 释 (一)严粲:“经度而始为之,言创建也。苏氏曰:‘灵,善也。’《传》曰:‘四方而高曰台。’” 马瑞辰:“又按经与基双声。《尔雅·释詁》:‘基,始也。’《释言》:‘基,经也。’经亦始也。……毛《传》于训诂灵台之下,始云:经,度之也。是以度之释下经之营之之经,非释上经始灵台之经也。” 王应麟:“《三辅黄图》:‘在长安西北四十里,高二十丈,周四百二十步。’” (二)严粲:“朱氏《孟子》解云:经,量度也。营,谋为也。经营,皆图谋之意。” (三)毛亨:“攻,作也。” (四)严粲:“不日,不多日也。今人言不久为不日。” (五)郑玄:“亟,急也。” (六)俞樾:“《史记·律书》曰:子者,滋也。言万物滋于下也。盖古音子与滋同。……《说文·水部》:滋,益也。经始勿亟,庶民滋来。言文王宽假之,而庶民益来也。……《一切经音义》卷三曰:滋,古文孖。同是滋字,古文有从二子者,则子来之为滋来无疑矣。” (七)马瑞辰:“按《说文》:囿,苑有垣也。一曰养禽兽曰囿。古者囿盖有二,一是田猎之处,一是宴游之所。虽同养禽兽,而地之大小不同。……赵岐《孟子》注:雪宫,离宫之名。宫有苑囿台沼之饰,禽兽之乐。所谓囿,皆养禽兽以供玩游也。此诗灵囿与台沼并言,其为玩游之囿无疑。” (八)严粲:“《释兽》曰:‘鹿,牡麚。牝麀。’王氏曰:‘攸伏,则孳乳得其时。’……文王游于灵囿,则牝鹿乳其子优而不动。” 杨树达:“攸,连词,用于主词与动词之间。” (九)马瑞辰:“按《尔雅·释诂》:‘濯,大也。’《韩诗》:‘濯,美也。’《孟子》赵注:‘兽肥饱则濯濯。’《广雅》:‘濯濯,肥也。’盖本三家诗。肥与美大义并相近。” (十)毛奇龄:“白鸟,鹤也。鹤,古皠字。《说文》谓鸟之白者曰皠。” 朱熹:“翯翯,洁白貌。” (十一)毛亨:“沼,池也。” (十二)毛亨:“牣,满也。” 朱熹:“鱼满而跃,言多而得其所也。” (十三)朱熹:“虡,植木以悬钟磬,其横者曰栒。业,栒上大板,刻之捷业如锯齿者也。枞,业上悬钟磬处,以彩色为崇牙,其状枞枞然者也。” (十四)毛亨:“贲,大鼓也。镛,大钟也。” (十五)毛熹:“论,伦也,言得其伦理也。” 胡承珙:“於,本古文乌字,不必言音乌。毛于《文王》於昭于天,云:於,叹辞矣,故此不复传。” 段玉裁:“汉以前论字皆读为伦。” (十六)戴震:“《传》:水旋丘如璧曰辟,以节观者。……辟于经无明文。汉初说礼者规放故事,始援《大雅》《鲁颂》立说,谓天子曰辟,诸侯曰頖宫。如诚学校重典,不应《周礼》不一及之。……周鼎铭曰:王在辟宫,献工锡章。《左氏春秋》曰:郑伯亨王于阙西辟。《史记》曰:丰镐有天子辟池。谯周曰:成王作辟上宫。此单言辟者也。《周颂》曰:于彼西雝。古铭识有曰:王在雝上宫。此单言雝者也。其曰辟上雝上,则以名池名泽,而作宫其上,宫因水为名也。赵岐注《孟子》雪宫,曰离宫之名也。宫有苑囿台池之饰,禽兽之饶,此诗灵台、灵沼、灵囿与辟连称,抑亦文王之离宫乎?闲燕则游止肄业于此,不必以为太学。” 马瑞辰:“辟廱,特象其池之形制而名之也,……至以大学、明堂、辟廱,三雝同处,此自汉儒据汉制言之耳。” (十七)朱熹:“鼉似蜥蜴,长丈余,皮可冒鼓。” 马瑞辰:“《释文》:逢,《埤苍》云:鼓声也。字作𩐨。瑞辰按:逢逢、𩐨𩐨,皆彭彭之假借。《说文》:‘彭彭,声也。’” (十八)毛亨:“有眸子而无见曰蒙,无眸子曰瞍。” 马瑞辰:“公、功、工,古同声通用。……此诗奏公,亦谓奏厥成功,此王者所谓功成作乐也。” 注 音 囿you右 麀you攸 攸you悠 濯zhuo焯 翯he鹤 沼zhao爪 於wu乌 牣ren刃 虡ju巨 枞cong匆 贲fen坟 镛yong喁 辟pi僻 廱yong雍 鼉tuo驼 逢peng朋 𡁏meng蒙 瞍sou叟 灵台 灵台《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释文》郭象云:“心也”。谓心有灵智能任持也。道教修炼注重心性修养,返归本朴。张继先《沁园春》:“复还根本,全藉灵台。” ☚ 两仪 灵宝 ☛ 灵台líng tái指心。刘禹锡《学阮公体》:“侯门有仁义,灵台多苦辛。” 灵台 灵台[原文] ☚ 皇矣 下武 ☛ 灵台 灵台文王修建的高台,用于观天象和苑囿之乐,故址在长安西北界灵台乡丰水上,即今陕西省西安市西秦杜镇。《大雅·灵台》一章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诗序》郑《笺》: “文王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三辅黄图》: “灵囿在长安西北四十二里,灵台在长安西北四十里。” 《汉书·地理志》:“文王作丰。”颜师古注:“今长安西北界灵台乡丰水上。”毛《传》:“神之精明者称灵,四方而高曰台。经,度之也。”郑《笺》: “文王应天命,度始灵台之基趾,营表其位,众民则筑作,不设期日而成之。” 《新书·君道篇》: “文王志之所在,意之所欲,百姓不爱其死,不惮其劳,从之如集。文王有志为台,今近境之民闻之者,裹粮而至,问业而作之,日日以众,故弗趋而疾,弗期而成,命其台曰灵台,命其囿曰灵囿,谓其沼曰灵沼,爱敬之至也。”《太平御览》五百引许氏 《五经异义·公羊说》:“天子三台,诸侯二。天子有灵台以观天文。有时台以观四时施化,有囿台以观鸟兽鱼鳖。诸侯当有时台、囿台。诸侯卑,不得观天文,无灵台。” ☚ 灵囿 阿衡 ☛ 灵台 灵台línɡtái━━ 指心。古谓心有灵智,能容纳各种智慧。《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鲁迅《自题小像》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 启齿 灵府 ☛ 灵台 灵台台名。《诗·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郑笺:“观台而曰灵者,文王化形似神之精明,故以名焉。”扬雄《羽猎赋》:“奢云梦,侈孟诸。非章华,是灵台。” ☚ 补苴罅漏 灵光殿 ☛ 灵台 灵台气功用语。亦名阳窍。见“阳窍”条。 ☚ 九窍 阳窍 ☛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三垣(二) > 靈臺 靈臺 língtái 星宿名。在明堂星以西,共三星,屬太微垣。《晉書·天文志上》:“明堂西三星曰靈臺,觀臺也,主觀雲物,察符瑞,候災變也。”《宋史·天文志二》:“靈臺三星,在明堂西。神之精明曰靈,四方而高曰臺。主觀雲物,察符瑞,候災變也。” 灵台 喻指人的心。《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内”,通纳。晋郭象注:“灵台者心也。” 古人认为心能思考。鲁迅作诗《自题小象》云:“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字数:86 - 来源:委婉语应用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 灵府 心地 ☛ 各种建筑物 各种建筑物像牌楼的建筑:坊(牌坊;贞节~) ☚ 建筑物 各种程度的建筑物 ☛ 学校 学校校(校舍;夜~;母~) 学(学舍;学宫;学苑;学院;学堂;学馆;学庭;学屋;学庐;学园) 宫(黉宫)文庠 横舍 灵台 鱣序 精舍 西胶 书堂 书房 頖水 另见:学习 学生 教师 培养 ☚ 学校 学习之所 ☛ 祭台 祭台祭坛 ☚ 各种用途的台 高台 ☛ 灵台líng tái❶观天文、气象的高台。《诗·大雅·灵台》:“经始~~,经之营之。” 灵台经穴名。代号DU10。出 《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别名肺底。属督脉。位于背部,第六七胸椎棘突之间。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六肋间动脉后支。主治咳嗽,气喘,项强,背痛,痈疽,疔疮; 以及胆道蛔虫症,疟疾等。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壮; 或艾条灸5~10分钟。 灵台 灵台陇东重镇。在今甘肃东部,史称“关陇屏障”。商周为密须国地,秦置鹑觚县,汉改阴密县。十六国时设赵平郡。西魏先后置朝那县、安武县及安武郡。隋始设灵台县。唐并入麟游县,天宝元年(742)改鹑觚为灵台县。元省梁原入灵台县,后因之。境内有周文王伐密须国所筑*灵台遗址,有*皇甫谧墓、*牛僧孺墓、*明昌铁钟等古迹。 ☚ 环州 泾州 ☛ 灵台 灵台❶长安周灵台。《孟子·梁惠王上》:“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 《三辅黄图·台榭》:“周文王灵台,在长安西北四十里”。“周灵台,高二丈,周回百二十步”。遗址位于今陕西长安县客省庄。 ☚ 台 鸿台 ☛ 灵台 灵台陇东重镇。在今甘肃东部,史称“关陇屏障”。商周为密须国地,秦置鹑觚县,汉改阴密县。十六国时设赵平郡。西魏先后置朝那县、安武县及安武郡。隋始设灵台县。唐并入麟游县,天宝元年(742)改鹑觚为灵台县。元省梁原入灵台县,后因之。境内有周文王伐密须国所筑*灵台遗址,有*皇甫谧墓、*牛僧孺墓、*明昌铁钟等古迹。 ☚ 环州 泾州 ☛ 灵台 灵台❶长安周灵台。《孟子·梁惠王上》:“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 《三辅黄图·台榭》:“周文王灵台,在长安西北四十里”。“周灵台,高二丈,周回百二十步”。遗址位于今陕西长安县客省庄。 ☚ 台 鸿台 ☛ 灵台 灵台汉代用以观测天象的地方。西汉长安及东汉洛阳均曾建有灵台。西汉灵台位于长安城复盎门以南,即今西安市西郊任家口村一带。西汉灵台高15仞,放置有浑天仪、相风铜鸟、铜表等天文器械。其具体的建筑规模尚不清楚。东汉灵台位于洛阳城内明堂之西,汉城南郊,今偃师县冈上村与大郊塞之间。据《水经·谷水注》记载,灵台 “高六丈,方二十步”。通过对其遗址勘测可知,灵台所占地面积约4. 4万平方米。中心是一方形高台建筑,台基夯筑,高残存8米多,台顶已塌毁成椭圆形平面,长11. 7米,宽8. 5米。台的四周有两层平台,环筑回廓。四周有夯土墙垣,墙壁上分别粉涮成青、白、朱、黑的颜色,这是因为汉代君主认为四方由 “四神” 分管,并有相应的四种颜色与其一致。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天文观测台遗址。东汉时,张衡两度任太史令,职掌天文,在这里观测天象,发明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 ☚ 南宫 曹魏洛阳宫 ☛ 灵台Lingt'ai系督脉上的一个针灸穴位。此穴位于第六胸椎棘突下方。施针时向上斜刺0.5~1寸。主治咳嗽、气喘、项强背痛等。 灵台 灵台位于佃庄乡岗上村附近,即汉魏洛阳故城的南垣墙外。为我国最早的天文观测台之一。始建于东汉中元元年(56),后曹魏、西晋相继沿用,计达250余年。整个遗址面积14000多平方米,中心建筑是一座方形夯土高台,现东西残宽31米,南北残长41米,残高8米余。土台四周各有上下二层平台。下层平台原有环筑回廊,上层平台四面各有五间建筑遗迹。台顶是观测天象的场所,四周建筑为观测人员办事衙署。灵台是东汉王朝太史令下的一个支构,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先后任太史令十余年,主持和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撰有《灵宪》等重要天文学著作,并创制世界上最早用水力推动观测天象的浑天仪和世界上最早的测报地震仪器——候风地动仪。 ☚ 辟雍碑 伯夷叔齐墓 ☛ 灵台靈臺líng tái亦作“灵府”。指“心”。《理虚元鉴·治虚药讹一十八辨》:“当此时也,惟有清气养荣,滋方寸灵台之雨露。” 灵台línɡtái经穴名。代号DU10。出《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属督脉, 位于第六、七胸椎棘突之间。主治咳嗽、气喘、痈疽、疔疮、脊背痛。向上斜刺0. 5 ~ 1 寸。灸3 ~7 壮或5 ~15 分钟。 灵台 灵台GV10Lingtai督脉穴。首见《素问·气府论》王冰注。《素问·刺热篇》所载之“六椎下间主脾热”,即指本穴。位于后正中线,第六胸椎棘突下。伏俯坐或伏卧取之。局部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深部是椎管; 有第六肋间动、静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 并有第六胸神经后支内侧支。一般斜刺0.5~0.8寸。针后局部痠胀或向下传导。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 ☚ 至阳 神道 ☛ 灵台ling taia platform on which a coffin or a cinerary casket is placed 灵台líng tái官署名,为汉朝气象机关,属太史,掌候日月星气。其长官为丞,有待诏四十二人,十四人候星,二人候日,三人候风,十二人候气,三人候晷景,七人候钟律,一人舍人。见《后汉书·百官志二·太常》。 灵台位于西安市西郊任家口村东北。《三辅黄图》云:“汉灵台在长安西北八里,始曰清台,本为侯者观阴阳灾变,更名曰灵台”。为观测天象而建。 灵台❶西汉筑,本名清台,后改灵台,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汉长安城南。 灵台宫廷祗应机构。掌观星气云物,测候灾祥。汉代灵台在长安西北,为太史令所辖,以灵台丞、灵台待诏主管之。明亦置,每年造历,由灵台与钦天监共同经管。主官有掌印太监一人,佥书近侍数人,看时刻近侍三十余人。每逢收选太监,则拨三四十名年幼者,读步天歌,阴阳杂法、天官星历等书。习本草,观星气、轮流上台,以观察天文变异,呈禀掌印,具呈司礼监掌印,据实奏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