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四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四月 【原文】: 四月维夏,六月徂署。(1)先祖匪人,胡宁忍予?(2) 秋日凄凄,百卉俱腓。(3)乱离瘼矣,爰其适归?(4) 冬日烈烈,飘风发发。(5)民莫不谷,我独何害?(6)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7)废为残贼,莫知其尤。(8) 相彼泉水,载清载浊。(9)我日构祸,曷云能谷。(10) 滔滔江汉,南国之纪。(11)尽瘁以仕,宁莫我有!(12) 匪鹑匪鸢,翰飞戾天。(13)匪鳣匪鲔,潜逃于渊。(14) 山有蕨 【译文】: 四月孟夏,六月酷暑。祖先岂非人类,为什么忍心让我受苦? 秋风萧瑟,百草凋零。乱离带来疾苦,何处是我的归途? 冬天气候寒冷,北风阵阵刺骨。人们过得都不坏,独独是我受祸害。 山上栽树又栽花,既有栗子又有梅。经常摧残毁坏,不知道这是在犯罪。 看那流出的泉水,时清时浊。我却天天有祸事,日子怎么会好过。 滔滔不尽的长江汉水,是南方诸水的调节纲纪。尽职尽责身心憔悴,可这一切没有理会。 不是雕来不是鹰,怎能高飞在蓝天。不是鲤鱼不是鳝,怎么逃避在深渊! 山坡有蕨菜薇草,低地有枸杞桋苗。君子作这诗歌,聊把悲哀来表。 【集评】: 宋·朱熹:“此亦遭乱自伤之诗。”(《诗集传》卷十二) 明·朱善:“此诗或以为行役,或以为忧乱,以诗考之,……此诗专以为行役,则‘先祖匪人’之怨,其辞过于深;专以为忧乱,则‘滔滔江汉’之咏,其辞过于远。然则是诗也,盖大夫行役而忧时之乱惧其祸之辞也。”(《诗解颐》卷三) 清·姚际恒:“此疑大夫之后为仕者遭小人构祸,身历南国,而叹其无所容身也。”(《诗经通论》卷十一) 清·方玉润:“(一章)冒暑而行。(二、三章)历经三时。(四章)获罪之冤,实为残贼人所挤。‘废’字乃全篇诗眼。(五章)召祸之由。(六章)远谪南国。(七章)祸无可逃,妙以譬喻出之。(八章)结始点明。”(《诗经原始》卷十一) 清·王先谦:“此篇为大夫行役过时,不得归祭,怨思而作。《中论》之说与左氏同。故首章即以先祖为言,与下篇《北山》劳于王事不得养父母,诗旨正为一类。《毛序》泛以为在位贪残,下国构祸,未得其要。”(《诗三家义集疏》卷十八) 【总案】: 《毛序》确实未得诗旨之要,而王先谦所论也是道学家言,朱熹、姚际恒对诗义的解说颇有可取之处。细味此诗,似是大夫遇祸遭贬,行役在外,沿途触景生情,自抒胸怀而作。前三章言遇祸被贬,行役之苦;四、五、六章则控诉自己鞠躬尽瘁,反遭陷害,无人理会;七、八章写作者无可逃避,借此诗来排遣忧郁。写景与抒情相互穿插,密切配合,用高飞在天的雕鸢和潜在水底的鱼反喻自己的不可逃脱,“意新语险”(孙鑛评语)。愚意以为,后世遭贬受逐的士子文人,所抒亦不出乎此。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