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漠土gray desert soil温带干旱区荒漠植被下在细土物质上发育的具有荒漠特征的土壤。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1978)和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分类(1988)列为漠土纲灰漠土土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1991)列为干旱土纲石膏盐积干旱土亚纲灰漠土土类。它的大部分相当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雏形正常干旱土(Camborthids)和石膏正常干旱土(Gypsiorthids),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1988)中的石灰性雏形土(Calcaric Gambisols)和弱发育石膏土(Haplic Gypsisols)。它主要分布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南部(即天山北麓山前倾斜平原和古老冲积平原)和北部乌伦古河南岸的第三纪剥蚀高平原;甘肃河西走廊中、西段的祁连山山前平原,以及阿拉善高平原的最东端。在内蒙古后套平原的西部和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部也有小面积分布。 形成条件 灰漠土分布地区的气候特点是热量与灰钙土类似,唯降水量较低。年平均温度5~8℃,最冷月(1月)-10~-22℃,最热月(7月)20~26℃,≥10℃积温2700~3000℃,年平均降水量100~200毫米,干燥度≥10。植被为以琵琶柴、琐琐和蒿属为主组成的亚洲中部旱生、超旱生小半灌木和灌木荒漠类型,东部夹有极少量的针茅,西部夹有少量短命到类短命植物,水热条件和植被类型均反映以荒漠为主,但有向半荒漠过渡的特点,成土母质以黄土状物质或具石灰性的细土物质为主。(见彩图59)。 成土过程 灰漠土无论在腐殖质积累以及可溶性物质的移动和积累方面都表现出荒漠土壤形成的一些特点。但由于有一定的降水量,尚可形成极短的湿润时期,植被覆盖度较大,生物作用相对增强,所以同时还表现出草原土壤形成的某些雏形。 灰漠土的有机质来源不是草本植物的地下根系,主要是灌木和半灌木的地上凋落物。每年进入土壤的有机物数量有限。因气候较温暖干旱,有机质矿化迅速,所以腐殖质积累作用很弱,除表层略现积累迹象外,一般无腐殖质层发育。因地区降水稍多,冬季常有积雪,因而促使表层碳酸钙向下淋溶,一般在10厘米左右开始淀积,但不形成钙积层。石膏的聚积虽受母质、地形、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成土年龄的影响而程度不一,但淋溶和积累作用却很明显。在含石膏的灰漠土中,石膏层均出现在距土表30厘米或钙积层以下。易溶盐的聚积也与石膏相联系,含量在10~25克/千克之间,大多属于深位残余积盐性质,随着脱盐过程的进行,土壤表层的碱化相当普遍,但碱化与盐化常同时并存。 基本性状 灰漠土地表常具有多角形裂隙或较明显的龟裂纹,剖面形态的一般特征是:土表有发育良好的多孔状结皮层,厚度1~3厘米,颜色浅灰或棕灰,干而松脆;海绵状孔隙。向下为片状或鳞片状结构层,厚达4~8厘米,颜色浅棕或浅灰棕,再下为浅褐色或浅红棕色紧实层,厚度在10~30厘米之间,质地较重,呈块状或拟柱状结构,多具有不同程度碱化特征,剖面中、下部常为白色结晶状石膏聚积层或残余盐积层,母质层仍含石膏和易溶盐新生体,但数量显著减少。 结皮层和片状层的有机质含量最高,一般10克/千克左右,向下都低于10克/千克。腐殖质组成以富啡酸为主,大部分与钙相结合。石灰淋溶微弱,在10厘米以下稍有聚积,石膏含量不一,在古残积风化壳和古洪积扇上的石膏较多,可达40~140克/千克。出现在30厘米以下,易溶盐含量常随石膏含量和地下水位高低而改变。(见彩图58)。 灰漠土的碱化比较普遍,土壤呈碱性至强碱性,碱化层,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的10%~30%或更高,灰漠土质地因母质而异,属粉土或粉壤土。一般以粗粉粒—细砂,或细砂—粗粉粒为主,粘粒含量以紧实层或碱化层最高,可达20%~28%。粘粒硅铁铝率3.0~3.4。在剖面中没有明显变化,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有少量绿泥石。土体中钙、镁、钾含量都较高,除钙在剖面中略有移动外,其他元素无多大变化。 主要亚类 灰漠土类根据附加过程的性质分为普通灰漠土、盐化灰漠土、碱化灰漠土和龟裂灰漠土四个亚类。 普通灰漠土 具有灰漠土的典型特征,一般分布在山前冲积一洪积平原和古老冲积平原上。在形态上有发育良好的孔状结皮层和片状层。其下为褐棕色或浅红棕色紧实层;石灰新生体多见于10或20厘米以下;底部偶见石膏和易溶盐富集层。总碱度,易溶盐和石膏含量不高,pH约8.5,少盐化和碱化特征;紧实层中<0.001毫米的粘粒含量比上下土层高,但硅铝率和硅铁铝率沿剖面不变,只显土内风化或次生粘化特性。 盐化灰漠土 主要分布在古老冲积平原、古老冲积平原与扇缘带交接的地段,以及河间高地的较低部位。地下水位埋深约在5~6米。在结皮层以下的棕色紧实层不太明显,多见白色易溶盐白色粉末;石膏层出现深度比碱化亚类高,一般从20~30厘米开始,但最高含量在30厘米以下。易溶盐含量与石膏一致,表层5~10克/千克之间,向下达20克/千克以上。 碱化灰漠土 主要分布在河流干三角洲,古老冲积平原及山前平原的较高地形部位。地下水位多在10~15米或更深。剖面特点是,土表有发育更好的孔状结皮和片状结构;其下为棕褐色、拟柱状结构的碱化层,其易溶盐和石膏含量较低。而pH值、总碱度比上、下土层明显增高,土中粘粒和腐殖质因分散移动,在碱化层及其下部淀积。本亚类紧实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碱化引起的淀积盐化,碱化层下有石膏和易溶盐聚积。 龟裂灰漠土 向龟裂土过渡的灰漠土亚类,主要分布在古老冲积平原下部干三角洲的外缘,古湖盆地周围和沙漠带的边缘,其形成与季节性水流从周围地形高处带来的细土物质不断淤积有关。地表为与龟裂土相似的多角形个体,但裂缝不深,结皮层厚2~4厘米,呈大孔状;以下为紧实层,易溶盐及粘粒含量皆高,块状—棱块状结构;再下为不同质地的沉积层次。
灰漠土的理化性质(新疆玛纳斯) 深度 (cm) | pH | CaCO3 (g/kg) | 石膏 (g/kg) | 有机质 (g/kg) | 水提取液 焙干量 (g/kg) | 离子组成(cmol(+)kg-1) | 粘粒含量(%) | 1/2CO2-3 | HCO- 3 | Cl- | 1/2S O2-4 | 1/2Ca 2+ | 1/2Mg 2+ | K++Na+ 按差减 | <0.001 (mm) | <0.01 (mm) | 0~2 2~8 8~14 14~30 30~50 50~70 | 8.1 8.2 8.3 8.8 8.6 8.3 | 23 23 32 41 30 5 | 痕迹 0 0 0 0 1.4 | 12.9 11.0 9.6 8.0 8.4 — | 0.35 0.34 0.33 0.31 0.73 0.88 | 0 0 0 0 0 0 | 0.41 0.35 0.38 0.44 0.35 0.21 | 0.04 0.08 0 0 0.08 0.38 | 0.02 痕迹 0.04 0 0.57 0.87 | 0.36 0.27 0.33 0.18 0.42 1.13 | 痕迹 0.01 0.01 痕迹 0.01 0.02 | 0.11 0.15 0.08 0.26 0.57 0.31 | 1.72 21.3 20.2 20.8 15.4 6.1 | 40.9 50.9 46.0 49.0 36.7 10.2 |
改良利用 灰漠土的细土含量高,土层一般较厚,磷、钾含量丰富,是荒漠土壤中较好的土壤资源,但气候干旱,风沙严重和土壤碱化是其主要问题。故在开发利用中必须农、林、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实行开发与维护,生产与生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达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保护好自然资源的目的。地形平坦地区可发展农田。主要技术措施有: 营造防风固沙林网,增施粪肥(厩肥、绿肥和作物秸秆还田)施用化肥,施用石膏改良土壤等。充分利用雪水,河水发展农田灌溉和排水洗盐,更是建设本区高产稳产农田的一项基本措施。灰漠土应以发展牧业为主,应加强天然草场的保护,管理和改良工作,如合理利用天然草场,实行划区轮牧,提高载畜量,在有开发水利条件的地方建立人工饲料基地等。灰漠土grey desert soil温带漠境地区初显石灰表聚及石膏、易溶盐积累的土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天山北麓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宁夏、内蒙古西部也有分布。所处地形多为山前倾斜平原、盆地边缘和山麓砾质洪积扇。剖面主要特征是:地表有多角形裂隙,有1~5 cm厚的荒漠结皮,为浅灰色蜂窝孔状或鳞片状结构;表土层有机质含量在0.5%左右,碳酸钙含量达10%~15%;下部为褐棕色或微红棕色紧实土层,黏粒含量高于表土层。石膏积聚见于荒漠西部(新疆境内),在50~100 cm深度之间石膏含量2%左右,高的达4%~14%;易溶盐多积聚于40~60 cm深度之间,含盐量>1%~2%。局部有碱化现象,土壤pH8.5~9.5。灰漠土以牧业利用为主;在有高山冰雪水源灌溉的条件下,合理灌溉和施肥,可种植小麦、棉花等。 灰漠土 灰漠土属漠土纲。全省共有454.91万亩, 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0.67%。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祁连山东段北麓,合黎山、龙首山南麓的低丘和山前洪积—冲积平原的上部, 武威盆地和古浪河冲积平原末端, 景泰县米家山以北海拔1 500~2 300米的地区。区内年平均气温4~6℃, ≥10℃积温2 000~2 800℃年降水量100~200毫米; 植被属旱生小半灌木和草原化荒漠类型, 覆盖度一般为 15%~25%。成土母质在山前低丘陵地带为第三纪红层上覆盖的黄土状物, 在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地带为第四纪洪积砾石层上覆盖的黄土状冲积物。土壤表层10厘米左右,有机质含量平均为0.87%,碳酸钙有微弱的淋溶, 聚积于表层; 50厘米左右有少量石膏聚积,土壤颗粒组成以粉砂粒为主,大于0.02毫米的和小于0.002毫米的物理性粘粒含量分别在50%以上和15%左右; 60厘米以下一般含盐量在0.3%~0.5%, 高者达1.4%~1.8%之间。碱化现象普遍,PH值通常大于8, 以碱化层最高。灰漠土根据其附加成土因素和发育程度可分为灰漠土、盐化灰漠土和灌溉灰漠土3个亚类。灌溉灰漠土为近期开垦种植的农业土壤,面积51.36万亩,主要分布在张掖、高台、临泽、民乐等县,土壤耕作层厚15~25厘米, 在人为耕作、灌溉、施肥等作用下, 有机质有所提高,硼的含量较高。目前以种植小麦、豆类作物为主。灰漠土的改良利用:灰漠土的养分含量不高,应注意培肥,应走“生物养地”、“以草肥田”之路,实行牧草轮作和间作套种,扩种绿肥、秸杆还田;注意消防盐害,控制地下水,防止次生盐渍化;深耕晒垡,改善土壤物理性质;除可种植粮油等作物外,还应发展适于本地生长的苹果和苹果梨等果树; 分布在山前低丘上的灰漠土为目前较好的荒漠草场,应对植被加以保护, 防止土壤侵蚀。 ☚ 甘肃省土壤分布及特点 灰棕漠土 ☛ 000044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