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灯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灯谜 灯谜谜语的一种形式。又称“灯虎”、“射虎”。因谜面贴在花灯上供猜射而得名。其历史起源于宋代。灯谜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如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诗,一个名称等。因灯谜多在春节、元宵节悬挂,故又称“春灯谜”。 ☚ 灯戏 江西道情 ☛ 灯谜dēngmí写或贴在灯笼上的谜语,多用在灯会活动中。 灯谜dēng mí(~儿)把谜语用纸条写好,贴在灯上或直接写在灯上供大家猜,故名: 只见一个小太监拿了一盏四角平头白纱灯,专为~而制,上面已有几个,众人都争着乱猜。(二二·501)老太太说了,离年又近了,正月里还该作些~儿大家顽笑。(四九·1148)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下) > 節慶部 > 春 > 燈謎 燈謎 dēngmí 元宵習俗之一。謎語始見於春秋戰國時代,秦漢以後日臻成熟。南宋時杭州文人始於元宵節貼謎語於碧紗燈上,引人猜射,謂之燈謎。明清以後,成爲元宵等年節不可缺少之文娱活動形式,至今盛行不衰。宋·周密《武林舊事·燈品》:“有以絹燈翦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此“藏頭隱語”,即指“燈謎”。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好事者或爲藏頭詩句,任人揣測,謂之猜燈。”清·錢謙益《癸亥元夕宿汶上》詩:“猜殘燈謎無人解,何處憑添兩鬢絲。”其有組織之“猜燈”活動又稱“燈社”。清·厲秀芳《真州風土記》:“又有好事者放洋燈飄宕天際,隨風而逝。或有藏頭詩句任人猜摸,猜得者贈以筆、墨、箋、扇等事,謂之燈社。” 灯谜【同义】总目录 灯谜文虎 隐语 隐语隐(隐句;隐谜) 谬语 哑谜 ☚ 秘密话 某种理义的话 ☛ 灯谜 灯谜dengmi谜语的一种。因把谜语贴在节日悬挂的纱灯上供人猜射而得名。最早的灯谜出现在宋代。它多利用汉字的一字多义、多字同义、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等特点构成谜面。因其多在春节时悬挂,故又称为“春灯谜”;因其难猜,又被称作“射虎”、“灯虎”。 ☚ 字谜 儿童诗 ☛ 灯谜又称“灯虎”。一种文化娱乐游戏。将谜面贴于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如一个字、一句诗、一种名称。据传制作灯谜有24格,至今常用的有卷帘、秋千、徐妃、求凰、拆字、会意等格。 灯谜 灯谜智能游艺。天水灯谜的兴起约在明代。当时每逢上元佳节,城内孔庙大成殿设有“灯山”,庙院廊间悬挂“字虎”,供游人观赏猜射。清末光绪年,时任巩秦阶道道尹的姚协赞极喜射虎,其在任期间,每逢上元佳节,必于道署衙前搭设灯棚,悬灯谜于其上,竞猜三夕。据传有个名叫李俊的邑痒生,才思敏捷,聪颖过人,曾屡次射中难度较大的灯谜而闻名全城。如以“庭中倒竖齐桓公”射“原”字。“原”之部首从厂(切庭中),桓公名小白,面名“倒竖”暗示应读作“白小”。又有一实物谜,于猜灯之下,坠一棋卒,标明射《四书》四句不连。谜底为“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死而后已,曷敢望回”。此谜系由卒子的约定步法及特定作用而赋意,须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间寻章摘句,而且要文通义顺,不露痕迹。两条灯谜皆被李俊射中,由此深得姚协赞赏识并给予赏赐。市民便称李俊为“打虎将”。天水的“射虎”“纵虎”之风,亦因之大盛。另有一读书人马伯龙,上元时节在赴京参加会试途中经河南某府城,见灯山悬有一谜,以唐杜牧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为谜面,隐《四书》人名六(均不冠姓),要求射出谜底既含人名六,又要仍成诗句,马伯龙当场射出“春华不胜秋容丹”,由景春、公西华、戴不胜、奕秋、南容、丹(白圭名丹)六名入扣,遂破此谜无人能射的难题。清朝进士哈锐曾制一朱书的“孔文子”谜面,射天水一山名,谜底为“朱圉”。孔文子为春秋时人,名圉,哈锐借助彩笔之妙,以朱书示意入扣,妙趣横生,又贴切入题。这一谜条的发现,为天水市约在百年前已有了今天所谓的“红虎”,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辛亥革命以后,天水谜坛出现了邓宝珊、聂友莳、胡楚白、冯国瑞、胡恕轩等一大批制谜高手。 ☚ 三年纸 掐方 ☛ 灯谜deng miriddles written on lanterns 灯谜riddles written on lanterns; lantern riddle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