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用于军事Houyao yongyu junshi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公元7世纪的唐代,古代炼丹家在制作丹药的过程中就已发现了火药的奥秘。药王孙思邈曾记录下用硝石、硫黄和木炭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制成火药的方法。唐末时,火药开始用于武器制造,唐昭宗天佑元年(904),杨行密率部围攻豫章(今江西南昌),部将郑璠“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率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九国志》卷二吴臣《郑璠传》)这是我国目前所知使用火器的最早记录。到北宋时,为了抵抗辽、西夏和金的进攻,火药被更为广泛地使用在军事上,宋政府对武器制造很重视,设立了“广备攻城作”,其中就有专管制造火药的部门。宋代的火药武器种类繁多,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火毯、火蒺藜等。这些火器的用法和配方都在宋仁宗时曾公亮等编撰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作了详细的记载说明。这些火器大多是靠火药燃料喷射推进的,基于流体力学的原理,充分利用了火药的燃烧力和爆炸力的特点。北宋末年,金人围攻开封,李纲下令使用火药武器“霹雳炮”,一度打退金兵。这种霹雳炮是用纸管、石灰和火药做成的,火药被点燃后,纸管和石灰被炸飞,是一种爆炸性很强的火器。南宋时,还有一种“震天雷”,“以铁罐盛药,以火点之,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𦶟围半亩之上,铁甲皆透,人与牛皮进破无遗。”(《金史》一百十三卷《赤盏合喜传》)蒙古兵围开封时,金人就用震天雷来还击,这说明金人也学会使用火器。南宋时,管形火器也被大量使用。如“突火枪”,其法是用巨竹作枪筒,里面装满火药,再按上“子巢”(子弹的前身),火药点燃后即将子巢发射出去,射程达150步,这种喷射性火器弥补了以前那种抛射性火器易给发射者带来伤害的缺陷。后人将易燃的竹制枪筒改为金属枪筒,称“火铳”。13世纪后,火药、火器的制作方法传入阿拉伯、蒙古,又由此传入欧洲,欧洲普遍使用火药比我国晚300年。

胶泥活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