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火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 ![]() 古代名物 > 武備類 > 火藥器部 > 火毬 > 火罐 火罐 huǒguàn 裝有火藥之陶罐,爆碎燃燒性火器。主以焚燒敵船。於薄脆瓦罐内裝火藥與爆竹、飛鼠、鐵蒺藜等,用紙布包緊,縛以火繩。遇敵船近,點火擲去,罐爆火起,烟焰彌漫,飛鼠亂竄,蒺藜滿佈,殺傷敵人,燒毁敵之船帆戰具。創製於明,爲明水軍主要火器裝備之一。沿用至清。《兵録·製器煉鐵法》:“今改火罐,火在罐外緊慢無失,一擲即碎,不能反擲;罐復小巧,抛去便中,無利於此者。火罐須用脆薄瓦罐,其物料即以火磚火毬之料易之,罐内貯爆竹、飛鼠、鐵蒺藜各三十箇,罐口用紙布包緊,仍用油飾以却濕氣,罐上有四耳,每耳用綿紗火繩一條,長一尺,平中拴結,則四耳八繩頭。追近賊船,燃點八頭,拋擲過船,罐即破碎飛爆。”清·魏源《海國圖志·籌海上》:“我火箭噴筒已燼其帆;火罐火斗,已傷其人。”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醫療器具部 > 其他 > 火罐 火罐 huǒguàn 醫用器具名。由角發展而來。爲陶質、瓷質、玻璃質之拔罐。用火在罐内燃燒形成負壓,將罐吸着在皮膚上。主治上呼吸道疾病,腰痛,風濕痹痛等。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火罐氣》:“火罐,江右及閩中皆有之,係户燒售,小如人大指,腹大,兩頭微狹,使促口以售火氣,凡患一切風寒,皆用此罐。以小紙燒見焰,投入罐中,即將罐合於患處……罐得火氣合於肉,即牢不可脱,須待其自落,風寒盡出。” 火罐拔罐疗法器具。是一种大小不等,口部光平而不漏气的瓶罐。因其以燃火排除罐内空气,利用负压而吸附皮表,故名。古代火罐用兽角、竹筒、陶土制成,近代普遍用玻璃、竹管或金属制作。参见火罐法条。 火罐装有火药之陶罐,爆碎燃烧性火器。主以焚烧敌船。于薄脆瓦罐内装火药与爆竹、飞鼠、铁蒺藜等,用纸布包紧,付以火绳。遇敌船近,点火郑去,罐爆火起,烟焰弥漫,飞鼠乱窜,蒺藜满布,杀伤敌人,烧毁敌之船帆战具。创制于明代,为明水军主要火器装备之一。沿用至清。《兵录·制器炼铁法》:“今改火罐,火在罐外紧慢无失,一郑即碎,不能反郑;罐复小巧,抛去便中,无利于此者。 火罐huǒɡuàn拔罐疗法的一种工具。以其在罐中燃火排除空气, 产生负压而吸着皮肤, 故名。多用玻璃、金属、陶土、竹子等制成。参见拔罐疗法条。 火罐 火罐火罐法,又称吸筒法、吸杯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热力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引起局部充血或郁血而达到治疗伤病的方法。《肘后备急方》卷七有竹筒吸毒的记载,《外台秘要》卷十三云:“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清·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卷二云:“火罐,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所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夹微狭,……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罐得火气合于肉即牢而不脱……少顷,火力尽则自脱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火气出。”目前多采用直径3~5厘米、长8~10厘米圆柱形的竹罐、陶罐、铜罐和玻璃罐等。吸拔部位一般以痛为俞,多以阿是穴为主。 ☚ 针灸 针拨复位 ☛ 火罐huǒ guàncupping jar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