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火烧松明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火烧松明楼 火烧松明楼白族历史人物传说。流传于云南大理州。相传在大理六诏中蒙舍诏(又称南诏)势力最强。南诏王皮逻阁为了并吞五诏,以六月二十五日祭祖为名邀请各诏王前来赴会。邆赕诏王之妻慈善夫人(又名柏节夫人)识破南诏王的阴谋,劝阻丈夫不要前去。邆赕诏王不听。慈善夫人取一只铁手镯戴在丈夫手腕上洒泪而别。皮逻阁偕各诏王登松明楼祭祖。晚上纵火将松明楼焚毁。皮逻阁命各诏王夫人前来认尸。慈善夫人因铁手镯找到丈夫尸骨,携归葬之。慈善夫人起兵反抗,终因势孤力弱,城破被虏。皮逻阁强行与她成婚。慈善夫人假意应允。七月二十三日她在祭尊奠其夫亡魂时投洱海自尽。后来每年这一天,洱海沿岸各村寨,都要扎起花船下海捞尸,举行赛船会。每年六月二十五日过火把节,纪念慈善夫人。节日里妇女用红色的凤仙花,把十个指甲染得鲜红,表示对慈善夫人刨夫尸骨时十指破伤流血的纪念。此传说在明代《南诏野史》中有记载。 ☚ 白王的传说 段赤诚 ☛ 火烧松明楼 火烧松明楼白族民间传说。流传在云南省大理、邓川等地。这篇故事的异文名为《柏洁夫人》,记载了皮逻阁吞并六诏的战争之一。皮逻阁统一六诏,建立南诏之事民间传说与书面记载基本上相同。但是这两篇传说故事的主题不是歌颂皮逻阁统一六诏的功绩,而是按人民的反抗压迫的思想,以描写柏洁夫人的爱情悲剧为中心,表达了白族人民对这位勇敢的女性的怀念和爱戴,其内容参见《柏洁夫人》。 ☚ 火神节 氏族来源的传说 ☛ 火烧松明楼白族古老的传说故事。长期口头流传于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彝、傈僳族等民族地区。元、明、清有关白汉文籍中亦有记载。主要内容为:唐南诏王皮逻阁欲并吞其他五诏,以六月二十四日以祭祖为名, 召各诏主来今大理,予建松明楼阴谋杀害他们。越析诏主因途远不赴,邆赕诏主妻慈善夫人劝其夫勿去不听, 临行以铁镯(一说金镯)戴其臂, 届时诸诏主果真被皮逻阁纵火焚楼烧死。待四诏主妻来收尸骨时, 唯慈善认镯独辨其夫骨归而葬之。后皮逻阁又欲强娶慈善为妻, 她守城抵抗因粮尽自杀。故事歌颂了慈善夫人的美丽、聪明、机智及忠于爱情、反抗强暴的高尚品德。其后白族人民敬她为*本主,尊称她为“柏节圣妃”, 还与彝语支其他各族人民, 把此传说与古老的火把节相联在一起。解放后经搜集翻译已整理成汉文民间故事,写成长诗,并被搬上舞台。 火烧松明楼白族历史故事。取材于唐代南诏王皮罗阁统一六诏的历史事件,经历代口传者不断创作和艺术加工而成,广泛流传于今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白、彝、傈僳、回、汉等民族中。内容主要描写南诏王皮罗阁欲吞并其他五诏,以六月二十四日祭祖为名,预建松明楼,召诸诏主共祭而后图之。邓赕诏主妻慈善夫人知其谋,止夫勿往,诏主惧南诏威势不敢不往。临行,夫人以铁镯戴夫臂,洒泪而别。诸诏主在松明楼祭毕酒酣之际,皮罗阁下楼命纵火将诸诏主焚死。待诸诏主妻闻讯前来收尸时,独慈善以铁镯辨夫尸归葬。皮罗阁仰其才貌,欲强娶之。慈善宁死不从,聚兵守城,终因粮尽投湖自杀。故事歌颂了慈善夫人的聪明才智及忠于爱情、反抗强暴的高尚品德。为纪念这位壮烈的夫人,白族人民在每年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这一天,举行赛马(表示夫人火速发兵去救丈夫),妇女染红指甲(表示夫人在燃烧的废墟中寻找夫尸被火烧伤)。又每年七月二十三日夫人投湖纪念日,人们纷纷驾船捞尸。许多白族村庄还将她奉为※本主,尊称为“柏洁夫人”。早在元人张道宗的《纪古滇说集》中就记录了故事的片断,可见故事产生很早。又在白文《白古通纪》(已佚)、《南诏野史》、《僰古通纪浅述》和云南、大理的各种方志中都有著录。民间口传的故事情节比文字著录更为生动,更具有反抗精神和艺术感染力。经收集、整理,已写成长诗和剧本,并搬上舞台,深受各族喜爱。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