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火灸疗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火灸疗法

火灸疗法

藏医火灸疗法是利用艾绒等易燃材料或烧热的物体,在体表固定的穴位或疼痛部位烧灼、熏熨,借助温热性或药力对神经末梢的刺激作用,促进大脑皮质对脑、自主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整,促进血液循环,使隆、赤巴、培根人体三大生理物质趋于平衡,达到治疗隆(风)和寒性疾病等的一种峻外治法之一。火灸的种类很多,其中艾绒做材料的瘢痕灸是最常用的一种疗法。
艾炷制作 在秋三月择吉日采集艾叶。采集的艾叶经过干燥后用木棍反复捶打,捡除其中未砸好的杆茎及土灰等杂质。再点燃荨麻枝将捡出的杆茎烧成炭,连同荨麻燃烧的炭一起混合于艾绒中,用手揉搓成色黑易燃、易捻搓的艾绒。再将艾绒根据病情和使用对象搓成大小不等的两头尖、中间粗的艾条,用纸卷紧,从中段切成圆锥状艾炷。如用于脊椎各穴的艾炷,大小如食指指尖;用于头部、四肢及前身各穴的艾炷,大小如小指指尖;作为止血用的艾炷,要做成扁圆状,如羊粪粒大小;用于灸治疖痈、痞瘤等的艾炷,做成如诃子尖样;用于儿童和灸剑突等穴位的艾柱,做成如煮胀的豌豆粒大小。
火灸适应证和禁忌证 凡是消化不良、胃火衰败、灰色浮肿、寒性腹水、寒性痞瘤、寒性赤巴病、头和四肢黄水病、肌肉痈和骨痈等痈疮、炭疽、空虚热、癫证、狂证、健忘、一切脉病及热病治疗后出现怕寒或转为寒证等大部分疾病均宜用火灸疗法。总之,培根病和隆所引起的一切寒性疾病,特别是白脉病(神经障碍)、黑脉病(血管障碍)、黄水病等,用火灸疗法治疗效果颇为显著。但是,对于一切赤巴病、瘟热病、血病及五官孔窍、会阴脉(会阴正中两侧,男左侧脉女右侧脉)、耻骨上阴毛间的动脉等部位禁止施灸。另外,饱食后禁止灸六腑所属的穴位。
火灸穴位 由于疾病位置和病情不同,灸位也有所不同。贡却德勒著的《后续部释难》:“封秘门灸总穴即脊椎20穴,脉管断续灸特殊穴即上下断裂脉管,抑止疼痛灸要害穴——任一疼痛处。”穴位有阿是穴和固定穴。阿是穴是根据病人自觉疼痛点用手指按压有舒服感,并出现指痕之处,或脉管、筋腱闪动之处或脉管暴起之处施灸,即根据效果而选定的穴位。固定穴即为医生选定的穴位,包括脏腑所属的穴位,主要有背部穴20个,前身穴22个,师传穴36个,共78个。
背部穴位 大椎穴,又称隆穴,低头时颈椎上出现高突椎骨的凹陷中,即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下陷中。灸之主治癫狂,心神不安,隆引起的哑结、全身战栗、夜晚失眠、白昼嗜睡、耳聋、舌苔灰白、颈项强直等各种隆病。第二椎穴,又称赤巴穴,主治寒性赤巴病。第三椎穴,又称培根穴灸治灰色培根病、寒性木布病之穴位,主治寒性隆病及肺、心、头等上体部位灰色培根增盛。第四椎穴,又称母肺穴。第五椎穴,又称子肺穴,灸此两个肺穴,主治隆病和培根病侵入肺脏、流眼泪等疾病。第六椎穴,又称命脉穴,第七椎穴,又称心穴,灸此两穴主治心神不宁、癫狂、晕昏、战栗、培根隆二合病、健忘、嗜睡、脾气暴躁、心烦、黄水和隆(风)侵入命脉引起的胸痛如裂,饮水时腹痛等疾病。第八椎穴,又称横膈膜穴,第九椎穴,又称肝穴,灸此两穴,主治呃逆、呕吐、横膈膜拧痛、遇冷时横膈膜疼痛、寒性肝瘤、培根隆侵入脾脏、肝血外溢、肝脏萎缩,血病引起的刺痛等疾病。第十椎穴,又称胆穴,主治消化不良、目黄、胆瘤、呕吐胆汁、不思饮食、经常头痛、胃火衰弱等疾病。第十一椎穴,又称脾穴,主治脾胃部位肿大鸣响,灰色浮肿,身体沉重,嗜睡多眠等疾病。第十二椎穴,又称胃穴,主治胃火衰弱,培根引起的剑突瘤、胃铁垢病、寒性胃瘤、培根木布病、脊椎两侧肌肉强直、后囟疼痛、眼眶疼痛、经常腹泻等疾病。第十三椎穴,又称“三木塞”穴,主治遗精、崩漏、子宫瘤、子宫内寒风充斥、子宫疾病引起的心神不宁、大小肠胀满、大便秘结、不能俯伏或仰卧、脐左右边肠鸣等。第十四椎穴,又称肾穴,主治肾寒,少腹绞痛、精冷、尿道刺痛,只生女孩等。第十五椎穴,又称脏腑总穴,主治风寒偏盛、赤巴“恰亚”病及脐上各种疾患,并有节制生育作用。第十六椎穴,又称大肠穴,主治大小肠作鸣,肠瘤、矢气频繁、尿道口灼痛、小便不利、痔瘘等。第十七椎穴,又称小肠穴,主治小肠痞瘤,风寒引起的泄泻泡沫和粘状物等小肠疾病。第十八椎穴,又称膀胱穴,主治膀胱结石、风寒引起的小便不利或失禁、膝冷等。第十九椎穴,又称赤白精穴,主治遗精滑精、月经过多、身体不能仰俯,脊椎两侧肌肉和下体肌肉强直、下肢瘫痪等疾患。第二十椎穴,又称下泄隆穴,主治矢气不通,泄泻青色粘液或大便秘结等。此外,也有灸第二十一椎、第二十二椎和第二十三椎(又名马眼穴)的(《如意宝库》:“第二十椎以下有狐面状骶骨,上有五个小关节,灸之对矢气聚闭不通、腹泻、大便干结等有益”),依次主治泄泻白紫色粘液、髋眼刺痛等寒证及肛门欲裂、痔瘘等疾病。上述各穴位,除第十五椎穴只灸中间一口外(此穴左右有肾脏),其他均可灸中间和左右旁开1寸两口,效果更佳。颈椎各棘突陷中施灸,对隆(风)引起的颈项强直、神志不清、战栗、癫狂、哑结等疾病有益。
前身穴位 天突穴,命脉与心脏的合穴,灸之主治心绞痛或心包积黄水、呃逆不止、咽喉阻塞、风寒偏盛等疾病。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属命脉与心脏的合穴,主治心神不安、怔忡颤抖、忧郁不欢等。剑突穴,剑突尖下1寸处,(因胃粘液集聚于剑突下部位)灸之,主治剑突痞瘤。胃瘤穴,剑突穴向下1寸处,左右旁开1寸,三口。(因在此易生胃痞瘤)灸之主治胃火衰弱、胃瘤。伴火穴,胃瘤穴下1寸处,左右旁开1寸,三口。(因伴火隆居于此部位)灸治风寒偏盛疾病。大肠穴,脐眼左右1寸处为大肠侧穴,二口;大肠侧穴又左右1寸为大肠端穴,二口。灸之,主治大肠痞瘤、肠鸣腹胀,泄泻粘液状秽物等。小肠穴,脐眼下1寸,左右旁开1寸,三口,为小肠上穴;小肠上穴再向下1寸,左右旁开1寸,三口,为小肠下穴,灸之,主治风寒侵入小肠,洞泄不止等。膀胱穴,小肠下穴向下1寸,左右旁开1寸,三口,主治因寒引起的小便不利或失禁淋漓不断。
师传穴位 头部和四肢有老师指点的穴位36个。三结门,后囟(此处有管状水脉显露)、百会(此处聚有肌、骨、脑之三脉)、囟门(此处有脑生存的脑膜)称为三结门。灸之,主治隆(风)引起的头昏、晕厥仆倒(另外,《如意宝库》:“头部的外四结门是,从后囟经头顶到印堂连线,两耳孔经头顶连线,两耳尖平额头至后囟连线,三条线的四交点为外四结门;百会正中向左右前后四方各量1寸处为内四结门,共有八结门。百会为肌肉脉、骨脉、脑脉汇合之处,称为大结门;囟门是肌肉、骨汇合之处,称为小结门;后囟是肌肉、骨及脉汇合之处,称为中结门。灸此三结门,主治隆侵入头部、头晕、倒仆,或者浑浑噩噩意识不清等。”)眼翳穴,共有四口,从印堂向额头两侧斜量1食指长;按压之出现凹陷和疼痛处,二口;从第五椎向左右量1食指长,按压之有疼痛感处,二口。选择灸之,主治所灸一侧的灰色眼翳障目。耳背凹陷穴,张口时,耳背后有凹陷出现,凹陷处上面有骨突出,灸之主治耳聋、耳鸣、耳刺痛、耳流血等耳朵疾病。风池穴,后囟左右两侧发旋处(此处有能瘫水脉显露),按之眼睛隐隐作痛的地方,主治癫狂、言语刺刺不休、晕厥、倒仆、灰色眼翳障目等。承浆穴,下唇下面的凹陷中,灸之治风瘟引起的哑结,不能说话等。外踝上穴,外踝向上4横指处两筋之间(此处有管状水脉的脉端),灸之主治咽喉疾病引起的不能说话。腕上四指穴,手腕内侧正中向上量4横指处的两筋之间(此处有珍宝水脉的脉端),灸之主治严重瘟病引起的哭喊无常,眼前物影乱飞,多语等。胫面穴,足内踝正中横着直向胫面所对的大筋上面(此处有管状水脉脉端)灸之,主治不属于年老体弱而因其他原因造成的阳器不举和滑精遗精等。风市穴,直立两手自然下垂,中指所及的大腿外侧处(此处有管状水脉脉端和举足肾脉六条)灸之,主治下肢瘫痪,行走艰难。笑纹穴,下颌正中直对喉头的尖端,下唇活动时显现笑纹之处灸之,主治产后浮肿。𧿹趾毛丛穴,两足大𧿹趾背长毛处(此处有管状水脉脉端)灸之,主治颈项大筋强直而不能转动脖颈,睾丸肿胀、癫狂或哑结等。足跟穴,两足跟部正中赤白肉际处灸之,主治红沙眼、眼翳障目,眼睑肿胀,目黄(此是措协云奴的经验)。内踝动脉穴,两内踝下窝脉搏动处灸之,主治风寒偏盛引起的大小肠和胃绞痛。颈窝穴,(即天突穴,也有人认为是天突穴上面一点的穴位,此处是命脉和心脏脉汇合之处),主治无端惊恐、呃逆不止。无名指骨节穴,两无名指中骨节背面(此处有脾脉脉端),根据病情灸2—3壮,主治口唇肿胀、结粘腻物。耳孔前穴,耳孔前与下颌头相连处的动脉上面;无名指尖穴,无名指尖端(此处有齿脉),灸此两穴,主治隆(风)和虫引起的牙痛。肩峰穴,正襟端坐,两手自然放于膝盖之上,头转向左(右)侧,用鼻孔吹气,气所及的肩峰前下陷处,何侧鼻孔流血便灸何侧穴位,主治鼻衄不止。
火灸方法 灸法有煮法、烧法、烤法及惊法4种。
煮法 在有效果的穴位上面连灸20余壮者谓煮法。例如,对于疖痈和痞瘤之类疾病,首先为了封闭脉道于痞肿的边缘连续艾灸,之后为了捣毁疖痈痞瘤之老巢于痈瘤的上面连续艾灸。或对于严重疾病在有效果的穴位上连续施灸20多壮。
烧法 在有效果的穴位上面连灸15壮者谓烧法。如对于灰色培根病、黄水病、心隆(风)病等一般用烧法。
烤法 在有效果的穴位上面连灸5—7壮者谓烤法。如对于隆病、寒性虫病、大小便闭塞及止洞泻等一般用此法灸治。
惊法 用小艾炷灼烧一下,突然使患者产生惊吓便移去者谓惊法。如对8岁以下儿童用惊法,取豌豆粒大艾炷灸一下使之惊恐便移去。此外,对妇女产后恶露不止,施行下泻后为了抑压风势,续接外伤脉管、筋腱断裂等三种情况,如果灸烧过度会引起筋腱卷缩,截断隆通行的通道导致身体干瘦等弊病,必须酌情施灸。具体操作是,让患者挺直身体坐或卧,选择好穴位,将生姜或大葱挤汁涂于穴位之上,置艾炷,点燃艾炷后缓缓灸烧,艾炷快燃到皮肤时,不要动艾炷,用嘴频频吹气助燃。待到艾炷燃烟停止后,用针尾将未燃尽的艾炷剔除。如果一次同时灸好几个艾炷者,先将前一艾炷点燃去三份之二后,再点燃第二个艾炷,这样前一艾炷热力未尽,后一艾炷热力紧续,使热力源源不断,便能迅速产生灸感,有益于疾病。如果灸法得当,则艾炷便会燃烧均匀,不发生只燃半边,留半边的现象,同时灸痕边缘出现细小水泡,不疼痛。烧透即产生灸感的标志是,前身施灸,后身感觉微微作痛;后身施灸,前身感觉疼痛或出现恶心欲吐则证明已经烧透,可以停止施灸。另外,艾炷快要燃尽时,发出嚓嚓爆炸声,火烬四散者,效果更佳。
善后处理 艾炷息灭后,用拇指紧按灸痕,然后让患者起身,慢慢行走几步,有助于恢复身体。施灸后的头天晚上禁止喝水,否则会扑灭灸热的效能。火灸疗法的优点是,火灸能够封闭脉道,放止病邪扩散,止痛,抑制隆(风)势上扬,帮助消化,软坚破痞,除疖痛及陈疮腐肉,消肿燥湿干黄水,守护脏腑门户,防止病邪侵入,增生胃火,清明神识等,其他外治法不能治愈的疾患,火灸疗法一般都有效果。

☚ 放血疗法   金针疗法 ☛
0002290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0: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