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通“废”。按:清孙诒让《古籀拾遗》卷上《齐侯镈钟篇》云:“古金文皆以‘灋’为‘废’,见欧阳修《集古录》。”
金文《叔弓铭》:“余弗敢灋乃命。”《叔夷钟》:“余勿敢灋乃命。”《蔡毁》:“勿灋(朕)令。”《师虎𣪘》:“苟夙夕勿灋朕命。”《大盂鼎》:“王曰:‘盂,若敬乃正事,勿灋朕令(命)。’”
  • 上一篇:灇
  • 下一篇:灘

“法”的异体字。

上一条: 下一条:
㳒、灋{}3620能耐;能力;办法(常与「有」、「无」连用)。闽语。福建厦门〖〗。𫽥无~举不起来‖真有~真有能耐;真有办法‖我有汝~,汝无我~我有你的办法,你没我的办法。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后强调程度。西南官话。四川成都〖〗。他这样红~,要升官了。李劼人《死水微澜》:「你为啥子还包了她几个月,那样爱~?」云南昆明〖〗。他之认真~,一个都赶不上。吴语。上海〖〗。迭桩事体哪能做~‖他们这样好~,恐怕要结婚了。江苏苏州。《九尾龟》第四七回:「故歇洋钱末呒拨,借也无借处,叫我那哼弄~?」又第三一回:「耐拿倪说得实梗坏~,叫倪阿要动气。」粤语。广东广州〖〗。一日睇几场戏,点样睇~一天看几场戏,怎样看法?‖佢点样虾你~他怎样欺负你?

灋fa

9E9E
“法”的异体。

法的语源之一。本为法的古文。《说文·廌部》:“灋,刑也。……法,今文省。”《玉篇·水部》:“法,法令也。灋,古文。”中国古代金石典籍中灋字多见,如《大盂鼎铭》:“灋保先王”;《秦权铭》:“灋度量𠟭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周礼·天官·大宰》:“以八灋治官府”、“乃悬治象之法于象魏”等。灋的含义当由形而解。《说文·廌部》:“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廌即獬廌,传说为古兽或神兽,独角,能触不直的人,有去邪守正、去曲守直之性,古人借以决讼折狱、评断是非。灋从廌从去,因以有正直之义。古人谓水性最平,决讼折狱、评断是非的准则,所谓“治狱如水”(《桓子·新论》)、“廷尉天下之平也”)《史记·循吏列传》)即此意。灋从水,因以有公平之义。灋的造字还表明,灋本起于决讼折狱事,意即决讼折狱的活动及其所遵循或依据的规则。这也就是“灋,刑也”的根据。实际上,由于刑字本身的多义性,“灋,刑也”也意味着多层含义。首先,刑本为㓝,又通于坓(即型),㓝、坓俱源于井,井有“常”义,𠛼因以有常则之义,《尔雅·释诂上》“法,常也”即以此为本。其次,刑通于坓,㓝也借为型,灋因以有规矩范型之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灋,刑也。……引申为凡模范之称。木部曰模者,法也;竹部曰范者,法也;土部曰型者,铸器之法也。”其三,为罚罪,《说文·井部》:“㓝,罚罪也。”灋因以有罚罪之义。此义即起于决讼折狱,“狱为争罪,讼为争财”(《周礼·地官·大司徒》贾公彦疏),折狱即致罚罪。灋为罚罪,既指罚罪活动,也指罚罪所依据的规则,还指罚罪所借助的手段,即刑罚。其四,刑又为。《说文·刀部》:“,刭也。”即刎颈。这种刭杀之刑也为罚罪的手段之一,即刑杀。灋因以也有刑杀之义,《书·吕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管子·心术》“杀戳禁诛谓之法”,即本此义。概而言之,灋本指具有公平正直之性、据以决讼折狱、评断是非的行为规则,其中首先包括据以去邪守正、去曲守直的罚罪规则及执行手段,如《周礼·秋官·朝士》:“凡民同货财者,令以国灋行之,犯令者刑罚之”、《周礼·秋官·司刑》:“司刑掌五刑之灋,以丽万民之罪。”此外还包括据以衡量人们其他行为的规则、标准,如《秦权铭》:“灋度量𠟭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周礼·秋官·大司徒》:“乃悬教象之灋于象魏。”后世灋省为法,灋的这种本义直接为法所承袭。

汉文“法”字的古体。据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解释:“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可以看出,在古代,法和刑二字是通用的; 从水,取其平,意味法代表公平; 据说是古时的一种神兽,在审判时被廌触者为败诉或有罪,是神明裁判的一种形式和象征。

灋fǎ

[书] 同“法” [fǎ] same as “法” [fǎ]

灋()


柞伯簋,文物1998年09期,西周早期
柞白(伯)十爯弓無灋(廢)矢。

師酉簋,殷周金文集成4289,西周中期
(夙)夜勿灋(廢)朕令。

䚄簋, 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03期,西周中期
女(汝)廼敬𡖊(夙)夕勿灋(廢)朕令(命)。
按: 省“去”。

伯晨鼎,殷周金文集成2816,西周中期或晚期
勿灋(廢)朕令。
按: 省“去”。

逆鐘,殷周金文集成63,西周晚期
勿灋(廢)朕命。
按:“水”寫作“川”。

蔡簋,殷周金文集成4340,西周晚期
敬𡖊(夙)夕勿灋(廢)朕令。

戎生編鐘,保利藏金,春秋早期
今余弗叚灋(廢)其光。

司馬楙編鎛,山東金文集成105頁,春秋晚期
亦師刑灋。
按:从皿。

古璽彙編1301,戰國
胡法。
按: 寫作“法”,與《説文》省文同。

古璽彙編500,戰國
王法。

包山楚簡·文書18,戰國
灋(廢)亓(其)官事。

包山楚簡·文書145,戰國
旦灋之。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31,戰國
灋勿(物)慈(滋)章(彰),覜(盜)惻(賊)多又(有)。

郭店楚墓竹簡·六德40,戰國
乍(作)豊(禮)樂,折(制)坓(型〔刑〕)灋, 𡥈(教)此民尔(爾)。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從政(乙篇)2,戰國
毋占(佔)民(斂)則同不膚, 灋(盈)亞(惡)則民不(怨)。
按: “水”居下,且横置。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昔者君老3,戰國
君子曰: (舉)𢼸(美)灋(廢)亞(惡)□。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慎子曰恭儉1,戰國
忠疐(實)以反俞(愉),迀(寬)友(柔)以載道,精灋以巽(順)埶(勢)。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䊷衣14,戰國
隹(惟)(作)五(虐)之型(刑)曰(灋)。
按: 字形與《説文》古文“”近,即 “灋”字。

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乙篇,戰國
(廢)逃, 爲禹爲萬(禼)(以)司堵。
按: 省“水”。

睡虎地秦墓竹簡·效律35,戰國至秦
皆與盜同灋。

秦印文字彙編
灋丘右尉。

馬王堆漢墓帛書·養生方,西漢
是以聖人必有灋廁(則)。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西漢
此之胃(謂)七法。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440,西漢
五教法。

銀雀山漢墓竹簡·守法守令等十三篇·篇題木牘,西漢
守法。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75,西漢
亦與盜同灋。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60,西漢
受賕以枉灋。

張家山漢簡·算數書92,西漢
實如法得十一步有九十八分步铁七而一束。

居延新簡EPF22.200,西漢
放以縣官馬擅自假借,坐藏爲盜,請行法。

漢印文字徵
執灋直二十二。

漢印文字徵
法建成。

封龍山頌,東漢
七牲法食。

晉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再莅盛德頌陽,晉
皇帝躬臨幸之,正法服負黼扆。

淨智塔銘,東魏
法力幽邃,超生眾妙。
按: “去”寫作“厺”。

僧靜明等修塔造像碑,北齊
法輪既轉。
按: “氵”訛作“冫”。

皇甫深墓誌,隋
唯資法雨。

翟慶全墓誌,唐
嘗讀司馬法。

盧君妻崔氏墓誌,唐
慎禮法。

賈政墓誌,唐
家灋嚴毅。
按:“廌”訛作“鹿”。

沈士公墓誌,唐
加以崇其味灋。

張暈妻姚氏墓誌,唐
轉灋華經。
《説文》: “灋, 刑也。平之如水, 从水; 廌, 所以觸不直者;去之, 从去。 ,今文省。 , 古文。 ”
《説文》認爲是會意字。現代學者或認爲是形聲字,“去”是“盍”的初文,與來去的“去”不是同一個字,在此處用作聲符。
《説文》省文作“法”。這一形體在戰國璽印文字中就已出現。在以後的簡帛、石刻文字中兩種形體並見。現在以“法”爲“灋”的簡化字。先秦實物文字中也見省“去”或“水”的形體。戰國楚簡中“廌”常省寫,“水”位於下部,且多横置。

☚ 薦   鹿部 ☛

(fǎ)

古“法”字。平如水,从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从廌、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