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澹生堂藏书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澹生堂藏书约

笔记。明祁承㸁撰。一卷。承㸁字尔光。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万历进士,历任江西右参政,藏书家,校勘精赅。有《澹生堂集》。此编首叙得先君藏书数架,培养了自己求书、读书兴趣。后积至万卷,毁于火,片楮无存。而嗜书成性,其志不改,积三十年,聚而散,散而聚,再见轮廻。今希子孙珍惜乃翁一生精力,眈眈简编,肘敝目昏,典衣销带,不避艰险所得书籍,约必善守其书, 日月益之。入架者不复出,蠹啮者必速补,子孙就堂检读,不得入私室,亲友借阅,以副本应之,正本不得出密园外。勿分析、勿覆瓿、勿归商贾手,等等。正文分读书训、聚书训、购书训、鉴书训四类。大体阐明“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鉴书训尤条分缕析,详人所略:谓“藏书之要在识鉴,而识鉴所用者,在审轻重,辨真伪,𩅢名实,权缓急而别品类。”其论述对今之图书馆学、目录学、考据学均有参考价值,末附流通古书约,更对图书交流具体作法提出宝贵意见。有《笔记小说大观》(第十二册)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一九八三年再版。

澹生堂藏书约

澹生堂藏书约

图书馆学理论专著。一卷。明祁承撰。祁承(1562—1628),字尔光,号夷度,又称旷翁,晚号密士老人。绍兴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藏书家、目录学家。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官至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他出身于官宦书香门第,祖上富于藏书,幼承庭训,嗜书如命。稍长便醉心典籍,刻意求书,初藏书逾万卷,建“澹生堂”以藏之,旋遭祝融之灾,全部藏书化为灰烬。但他毫不灰心,又重新收集,终至藏书十万余卷。晚年过着淡泊的生活,终日与书为侣,编成了所收图书的总目《澹生堂书目》。又总结平生聚书、读书、购书的经验,写成了《澹生堂藏书约》。
《书约》专为教导子孙读书而作,分为读书训、聚书训、藏书训略三部分。藏书训略又分为购书训、鉴书训,实际上共有四个专题。《读书训》系杂取范仲淹、王充等古人读书治学之故事二十三则而成;《聚书训》为杂抄申屠致远、任昉等人聚书事迹三十则而成。二训前各有训序一篇。读书、聚书二训所列事迹略有谬误,清人张宗泰曾在《质疑删存》中辨正之。
在《购书训》、《鉴书训》中,先提出了购书三术:眼界欲宽,精神欲注,心思欲巧。所谓“眼界欲宽”指购书时不应有所局限,要放开视野;“精神欲注”指购书之人必先养成读书的嗜好;“心思欲巧”指购书时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然后指出在采购和鉴别图书时,必须遵守“审轻重、辨真伪、核名实、权缓急、别品类”的原则。所谓“审轻重”指在采访图书中应根据各类图书的刊刻、存亡、时代推移的差异给予不同的重视。所谓“辨真伪”指在采购中应辨明图书的真假,谨防伪作。“核名实”指应对图书的书名和内容作出考订,避免被名异实同、名亡实存等所迷惑。“权缓急”指采购时应对各类图书予以不同的重视,主张经世致用之书应重点收藏。“别品类”指要搞好图书分类,分别图书流派。祁承于其中进一步提出在南宋郑樵主张推行的求书八法外,更应有三种搜求书籍的途径:一为辑佚法,从别家著作中辑录已佚之书;二为别出法,将某些不同主题的图书一分为二;三为搞待访书目。
《澹生堂藏书约》是我国最早的全面论述藏书理论的著作。祁承先于我们三百多年,从其私人藏书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一套图书馆学理论,深化了图书的采访和鉴别、校勘与分编方面的内容,提出了较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至今仍对现实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从中产生很大的效益,在历史上确是少见的。
清乾隆道光间曾被刻入《知不足斋丛书》。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缪荃孙将之刻入《藕香零拾》丛书中。民国间上海进步书局又将其收入《笔记小说大观》中。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参校《藕香零拾》本,与清孙庆增所撰《藏书纪要》合排成《澹生堂藏书约·藏书纪要》。

☚ 文渊阁书目   百川书志 ☛
0000037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