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澳门小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澳门小说 澳门小说澳门的小说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澳门仅有10万人口,却发行有《朝阳》、《大众》、《新声》、《澳门时报》等中文报刊,这些报刊几乎都开设有副刊专栏。其中,较著名的是陈霞子主持的《大众报》副刊。陈氏曾撰写和发表多篇小说佳作,较有名的是侦探小说《侦缉胆》和武打小说《芝加哥杀人王》。40年代初,尤其是太平洋战争期间,日伪势力在澳门活动猖獗,澳门不少报纸相继停刊,澳门小说赖以生存的惟一媒体逐渐减少。此时,在澳门本地作家余寄萍、黄蕴玉和何曼公等人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澳门小说一息尚存的艰难困窘。余寄萍所写的小说《温柔滋味》吸引较多的读者,开澳门言情小说的先河。50年代的澳门,深受祖国内地的影响。新中国呈现的新气象鼓舞着澳门各界爱国人士,给澳门的小说创作乃至文学的整体发展增添了活力。由爱国人士创办的《新园地》于1950年3月8日创刊,侧重发表文学作品。从此,澳门短篇小说创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除了《新园地》以外,澳门中华教育会、澳门中华学生联合会所办刊物也经常刊登小说作品。其中,澳门中华学生联合会会刊《澳门学生》的文学气息尤为浓厚。1958年8月创刊的《澳门日报》在其副刊上,沿用《新园地》的刊名。该副刊与《澳门学生》 (后改名为《学联报》)一起,在促进澳门小说的发展方面,起着引领潮流的作用。从50~70年代,是澳门小说的发展时期。在70年代,澳门文学的土壤逐渐丰腴,喜爱小说的读者逐渐增多。《澳门日报》与澳门中华学生联合会等团体相继邀请域外著名作家到澳门演讲,指导本地作者的创作。香港名作家阮朗、李怡等,都曾欣然应邀而来。这些活动营造了澳门小说创作的氛围,不少澳门青年作家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得到熏陶与培养。其间,凌钝编辑出版《澳门离岸文学拾遗》上、下两册,上册辑录诗歌、散文和诗评,下册辑录短篇小说,汇集研究澳门70年代短篇小说创作的可贵资料。后来移居香港的陶里,在1987年结集出版《春风误》一书。该书辑录11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取材于40~70年代的澳门,既有对爱情的正面叙述,也有对东南亚华人生活的侧面铺陈,颂扬美好的人性与人道主义,具有积极的文学意义,可以说是70年代澳门短篇小说的代表作。80年代以后,澳门的小说创作进入丰收期,出现一批才华横溢的小说家,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鲁茂和周桐。鲁茂(柳惠),原名邱子维,1932年出生于广东佛山。他有较高的文艺修养,除小说创作之外,还精通戏剧表演与编导,散文创作也独树一帜。《澳门日报》副刊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几乎天天刊登他撰写的散文或小说。鲁茂在近30年的写作生涯中,作品上千万字,惜多已散失。1995年,他的小说集《白狼》出版,该书从长篇连载作品中调整情节、筛选素材、润饰文字而成。鲁茂的作品命题立意严肃,但为了迎合市民读者的品位,有意采用通俗流行的风格,因而没有纯文学的意味。周桐原名陈艳华,1949年出生,广东新会人。她从70年代起开始写长篇小说,到90年代中期,已写成13部长篇小说,与鲁茂一起成为澳门长篇小说创作的奇才。与擅长描写市民生活的鲁茂相比较,周桐的知识结构较为完善,具有开放眼光。她精通英文,知识丰富,触觉敏锐。其塑造的小说人物形象鲜明,情感丰富。她的成名作《错爱》于1988年出版。该作品讲述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有深刻的内心描写。80年代澳门小说创作丰盛,小说的收集、整理与结集出版也蒸蒸日上。1985年1月,东亚大学(今澳门大学)中文系出版《澳门文学创作丛书》,共5册。其中,《心雾》一册是短篇小说集。1987年10月,林中英的短篇小说集《云和月》在香港出版。林中英是澳门人,1949年出生。《云和月》收录她创作的短篇小说12篇,描述的是都市小人物在人海微澜里的故事。其笔触有女性纤柔温馨的特色,长于表现母爱。陶里选编的《澳门短篇小说选》在1996年出版。该书选辑澳门14位知名作家的作品,共28篇。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澳门小说创作的水平,体现出澳门作家的思想经验。所选作品有曲折矛盾的情节,但没有大奸大恶的角色,也没有血淋淋的死亡故事,人物的性格较为丰满真实,艺术性和欣赏性都较高。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澳门先后成立澳门笔会(相当于内地的作家协会)、五月诗社、澳门中华诗词学会、澳门写作学会、澳门近代文学研究会等文学团体。这些文学团体都各自办有刊物,发表本会成员的作品,从而促进澳门文学创作的繁荣。在小说创作方面,出现梯亚、梁淑琪等新作家。新一代作家的成长,预示着澳门小说创作正朝向多姿多彩的未来迈进。 ☚ 概述 澳门新诗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