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漂灰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漂灰土bleach grey soil寒温带针叶林下发育的离铁潜育型土壤,又名山地灰化土(1954)、森林潜育土(1955)、棕色灰化土(1956)、灰化土(1978)、灰壤(1985)、潜育棕色针叶林土(1986)。1978年《中国土壤分类》和1988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分类中列为淋溶土土纲漂灰土土类,1991年《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将其大部分归入湿润硅铝土亚纲漂白灰棕壤亚类,部分列入漂白暗棕壤亚类和灰土纲灰壤土类。它大致相当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冷冻潮湿始成土(Cryaquepts)和冷冻潮湿新成土(Cryaquents),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中的永冻雏形土和永冻潜育土土壤单元。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伊勒呼里山以北,与棕色针叶土成复区存在。在西南高山林区,如岷江上游3700~3900米,川滇西部3500~4000米,藏南高山3500~4200米也有分布。
基本性状 形态特征 漂灰土主要有以下几个发生层:❶泥炭层(0层),位于枯枝落叶层下,泥炭化程度强。 ❷漂灰层(E层),呈灰白色(7.5YR6/1~2.5Y7/1),不同漂灰土此层厚度差异很大,薄者仅10厘米,厚者达1米,个别可深达18米。全为灰白色冰川沉积物,砂砾质重壤土,向下逐渐过渡。 ❸淀积层(B层),灰白色微带黄棕,含砂砾量增加。 ❹母质层(C层),浅色冰川沉积物或坡积物、冰碛物,在西南高山林区,有时可见漂灰层下有腐殖质铁淀积层(见彩图33)。 理化性质 ❶地表累积泥炭,持水力强,温度低,生物活性弱,分解缓慢。全剖面强酸性至酸性,多数情况下,泥炭层下即为漂灰层,少见腐殖质层。 ❷胡敏酸与富啡酸比值小于1,盐基不饱和,土体有大量Fe2+,尤以漂灰层和泥炭层为最。 ❸漂灰层质地一般较粘重,砂砾质,重壤-壤土,有一定量的氮、磷、有机质,植物根系在此层较多。 ❹漂灰土常处于湿润或潮湿状态,下部有多年冻土层。 主要亚类 漂灰土分为漂灰土和山地漂灰土2个亚类。 漂灰土 具有前述漂灰土形态特征与基本性质,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土壤肥力低下,林木生长极缓慢,其年平均材积生长量仅为喜马拉雅冷杉林的1/2,每公顷立木蓄积量约为当地棕色针叶林土上的1/2。 山地漂灰土 其基本性质与漂灰土亚类相同,剖面分层不明显,未见明显淀积物。分布于西南高山林区(川滇北部),海拔高,坡度较陡,年温差小,适于林木生长,漂灰层中约含有机质3克/千克,钙、镁等盐基含量均高于下层,植物根系较多。 利用和改良 漂灰土肥力差,森林地位级低。对林地的利用改良主要应针对其低温冷冻的特点进行。❶采用适当排水措施,以排除多余积水,以增高土温和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林木根系发育。 ❷降低林分郁闭度,适当疏伐,增加林内透光程度,以提高土温。 ❸适当割薄,以降低林内阴湿状况。 ❹坡度较缓地段的过熟“小老树林”,宜做小块状皆伐火烧清林,以中和酸度,使泥炭层矿质化,增加有效养分,提高地温。 ❺实行宽垄造林,使幼苗根系能在地温较高的垄台上生长,并排除雨季及融冻期的内涝。分布于山前低丘、漫岗的漂灰土,随着林区人口增长,常开辟为苗圃与菜地,通过对小块地的平整熟化,清除冰碛石,增施有机肥、化肥等措施,同样可获较好收成。天然林下的杜鹃与杜香是发展药材与提炼香精的原料。对山高坡陡的土壤利用改良必须十分慎重。稍有不慎,即造成水土流失,并极难恢复植被。 漂灰土bleaching podzolic soil寒温带湿润地区低地形部位针叶林下发育的具有灰白色亚表层的土壤。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北段、青藏高原南缘的高山、亚高山垂直带中。母质主要为冰水沉积物,成土过程有灰化与还原离铁作用,合称漂灰化作用。A1层之下出现漂灰层(Ad层),系酸性淋溶与漂洗作用的产物。土壤剖面层次分异明显,上部有腐殖质积累的A1层,其下部为氧化硅富集的漂灰层,再下是腐殖质与铁、铝螯合的淀积层(B层)。通体质地较粗,并有角砾石夹入,黏粒淀积不明显。pH4.0~5.0,交换性酸含量高,尤以漂灰层可达15 cmol/kg,盐基饱和度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