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节水造林治沙模式
在戈壁、平沙地、沙丘地区应用滴灌技术来造林治沙,以减少灌溉次数,拉长间隔期维持苗木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又能节水的治沙模式。
滴灌节水造林治沙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❶在戈壁、沙丘、平沙地地区营造防风固沙灌木林 (包括乔木胡杨),推行滴灌技术,节水效果显著,较地面漫灌节水70%—80%,苗木成活率达95%以上。
❷采用滴灌技术,在戈壁、沙丘、平沙地上栽植的旱生灌木 (包括乔木胡杨) 林,成林阶段每年可适当减少年灌溉轮次和灌水量,仍能保持其正常生长发育。同时,随着旱生苗木栽植年限的增长,根据根系深扎土层的情况,适当加大一次灌水量,并延长灌溉周期,仍可保持成林。
❸在西部干旱荒漠区,因受高温多风、蒸发强烈、干旱少雨、夏热冬寒等特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限制,营造防风固沙林,可以因地制宜地推广滴灌技术或滴灌+保水剂应用技术,对于提高造林苗木成活率,增加地表植被,促进沙区生态环境恢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❹滴灌节水型生物治沙不受地形限制,在荒漠地区戈壁、平沙地、沙丘、坡地、小山区均可实施。滴灌技术已经在柴达木盆地得到大面积推广。通过滴灌种植旱柳、柽柳和榆树等耐旱林木,不仅为穿行于戈壁中的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 (部分) 筑起了一道防治风沙的绿色屏障,还成为 “天路” 两侧美丽的风景线。青海德令哈市已采用节水技术营造枸杞经济林近万亩,并在境内的青藏铁路沿线成功地种植了长119千米、宽30多米的生态防护林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