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榜清代科举考试所颁布的录取文榜之一种。清初,为体现八旗的特殊地位,故将其于乡、会、殿试取中者另出一榜,称“满榜”,以区别于一般录取考生的“汉榜”。清制,八旗原以骑射为本,不参加科举。顺治八年(1651),吏部奏请,允许八旗子弟参加科举,发榜时,满洲、蒙古另为一榜,即满榜;汉军、汉人为一榜,即汉榜。顺治九年,满榜状元麻勒吉,汉榜状元邹忠倚;十二年,满榜状元图尔宸,汉榜状元史大成。清代只此二科为两状元。其后,满洲子弟停试。至康熙重开科,则满汉人同一榜,不再分满、汉榜,但规定满洲、蒙古八旗的取中名额。初,会试取满洲四人、蒙古四人,汉军二人,后又增满、蒙各二人,汉军一人。嗣后以应试人数多寡而临时请旨定夺。 满榜 满榜清初的科举考试为体现八旗的特殊地位,将其乡、会、殿试录取者单独放榜,称满榜,以区别于一般录取考生的汉榜。清制,八旗以骑射为本,初不参加科举。顺治八年(1651年),吏部奏请,允许八旗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放榜时,满洲、蒙古八旗另为一榜,即满榜;汉军八旗、汉人为一榜,即汉榜。康熙初年,均归入一榜,不再分满、汉,但规定各自的取中名额。会试初为满、蒙各取四名,汉军二名,后又增满、蒙各二名,汉军一名。嗣后则采取以应试人数多寡临时请旨,无定额,汉人亦同。 ☚ 副榜 一甲 ☛ 000022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