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滋味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滋味说 滋味说中国古代文论家有关诗歌形象性的理论。语见南朝梁钟嵘《诗品序》: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幹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所谓“滋味”,就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即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去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如果“理过其词”,缺乏形象性,就会“淡乎寡味”。前此,西晋陆机、南朝宋范晔,以及刘勰等虽也曾以“味”论诗文,但都不如钟嵘阐发得这样系统。此后,唐司空图进一步提出能辨“诗味”才能“言诗”的主张,要求诗歌具有妙在“咸酸之外而非意尽句中”的“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从而由“滋味”说进入“意境”说,对以后的文论家严羽、王士禛、王夫之、刘熙载、王国维等,具有重要影响。 ☚ 文质说 文以明道 ☛ 滋味说 滋味说这是从汉以来,经魏晋齐梁,由刘勰、钟嵘发展和奠定的一种美学思想。汉代司马迁、王充继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形容韶乐之美,以有“味”表现文章之美。魏晋时期在文艺学、美学中以“味”评论文学作品。至齐梁时刘勰、钟嵘发展成美学批评中的重要标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味”作为美的概念范畴,如提出:“余味”、“遗味”、“义味”、“可味”、“道味”、“辞味”、“滋味”等美学范畴。钟嵘更进一步加以引申发挥。把诗歌有无“滋味”,看成是诗歌美学的核心。他认为,五言诗比四言诗在诗歌形式上更为优越的原因,是因为“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由于刘勰、钟嵘的文学批评实践,“滋味”就成为诗歌美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并形成“滋味说”,在中国诗学史和美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宋代欧阳修、苏轼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都无不以“滋味”为其审美核心。 ☚ 直寻 文笔之分 ☛ 滋味说 滋味说对于诗歌高下优劣的一种评价标准。是南朝文学批评家锺嵘不满于诗歌创作中谈玄说理、用典用事、过分讲求宫商声病等不良倾向而提出的。锺嵘认为,诗美在“味”,“滋味”是诗的“真美”。所谓“滋味”,指的是诗的“言外之意”,即通过诗人对情、景的真切抒写在读者心灵中唤起的生动活泼的诗意形象。滋味说认为,要创作出有“滋味”的诗,必须摈弃四言诗从观念出发和“永嘉”诗人谈玄说理的创作方法,摈弃“大明”、“泰始”时诗人“竞须新事”及“永明”时诗人细辨宫商、“务为精密、专相凌架”的创作方法,遵循一条全新的道路。即从“物感”出发,重“即目”“所见”,从物我交流中捕捉而不是从观念中抽绎诗意形象; 用新鲜活泼的语言描写眼前景、心中事,少借助、甚至不借助前人意象来曲折烘托; 让声律为诗意形象的表现服务,而不是让诗意形象的表现受声律的“拘忌”; 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为诗意形象表现服务,而不是举一废一。滋味说认为,遵循上述创作道路,然后“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便可以创作出“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心动”的有“滋味”的诗作。滋味说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古典诗歌从四言诗向五言诗,从抒写家国大事向追求自然清音,从移风易俗、经邦治国向“幽居靡闷”,从重象征寄托向重“穷情写物”,从古朴无华向词采气骨并重的重大转折,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和中国古典诗学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 情志说 温柔敦厚说 ☛ 滋味说 滋味说ziweishuo南北朝产生的一种关于诗歌的审美要求。陆机《文赋》:“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张衡《怨篇》,诗典可味”。均为以“味”言诗。在这里“味”乃指诗歌的一种艺术效果。南朝钟嵘在《诗品序》中始言“滋味”:“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 兴趣 意境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