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溺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溺浊症状名。见《类证治裁·淋浊》。即便浊。见该条。 溺浊浊病之一。见《类证治裁·淋浊》。也称溺白。指小便混浊不清,而排尿时并无尿频、尿急、尿道涩痛等不适证候。 溺浊nìzhuó浊病之一。见《类证治裁·淋浊》。《素问·至真要大论》称溺白。小便混浊不清, 而溺时并无尿道涩痛。溺浊而色白如泔浆者称白浊, 溺浊而色赤者称赤浊。白浊多因脾胃湿热下流膀胱所致。尿出如泔,并伴胸脘满闷、口干口渴、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症。治宜清热利湿。选用萆薢分清饮加减。如日久不愈, 导致心脾不足, 气虚下陷者, 则伴神疲乏力、面色淡白、脉软弱等症, 治宜养心健脾, 升清固涩, 用补中益气汤、秘元煎等。如肾阴不足, 虚火内亢者,常兼见烦热咽干、舌质红、脉细数, 治宜滋阴清热, 选用知柏八味丸、大补阴丸等。如肾阳不足, 下元虚寒, 常兼见精神萎靡、面白肢冷、舌质淡、脉沉细, 治宜温肾固涩,用鹿茸补涩丸( 《杂病源流犀烛》: 鹿茸、人参、黄芪、菟丝子、桑螵蛸、莲肉、茯苓、肉桂、山药、附子、桑皮、龙骨、补骨脂、五味子) 等。赤浊多由湿热蕴结下焦, 血分受灼, 脉络损伤所致。初起多属实证, 可于上述有关方中酌加清火凉血药。日久若见心经虚热或肾气虚耗时, 宜酌加补心益肾药。参见尿血、浊条。本病可见于乳糜尿、泌尿系炎症、结核、肿瘤、磷酸盐尿等多种疾病。 溺浊 溺浊溺浊是浊证之一。见于《类证治裁》。《素问·至真要大论》称为溺白,《世医得效方》称为漩浊,《医学正传》称为便浊,《寿世保元》称为尿浊。均指小便混浊不清,而溺时并无尿道涩痛。 ☚ 白淫 汗证 ☛ 溺浊nì zhuóturbid urine 溺浊niào zhuóturbid urine;cloudyurine; nebulous urin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