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溪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溪居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柳宗元
←上一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下一篇:渔翁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写自己生活的诗。元和五年(810),柳宗元在永州西南游览,发现 冉氏所居之冉溪,见风景佳丽,移居此地,更其名曰愚溪。此诗即写他移居愚溪后的生 活。此诗一二句起笔突兀,耐人寻味。贬官本不如意,诗人却反意落笔,言自己为官所 “累”,贬谪有“幸”,实际是故作旷达语,是含着痛苦的笑。接下六句扣一“闲”字,写自 己的溪居生活。“闲依”、“偶似”相对,前者强调了闲适,亦有闲散被搁置的意思;后者 说自己偶尔像个隐逸之士,非真隐士也。“晓耕”、“夜榜”,言白日可以耕地除草,夜晚 可以游山玩水。来来去去,还可以仰望碧空,纵情高歌。看起来是多么自由、闲适,富 有乐趣。但独来独往“不逢人”,足见其孤独矣。沈德潜曰:“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 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唐诗别裁》卷四)此 言在理,诗人遭贬的寂寞、孤独、痛苦、怨愤能向谁诉说,只好将它寄寓在这故作旷达、 闲适的诗中罢了。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溪居》
    .[唐].柳宗元.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 《 xī jū 》 
    《 溪 居 》 
    .[ tánɡ ]. liǔ zōnɡ yuán.
    .[ 唐 ]. 柳 宗 元 .
    jiǔ wéi zān zǔ shù , xìnɡ cǐ nán yí zhé 。 
    久 为 簪 组 束 , 幸 此 南 夷 谪 。 
    xián yī nónɡ pǔ lín , ǒu sì shān lín kè 。 
    闲 依 农 圃 邻 , 偶 似 山 林 客 。 
    xiǎo ɡēnɡ fān lù cǎo , yè bǎnɡ xiǎnɡ xī shí 。 
    晓 耕 翻 露 草 , 夜 榜 响 溪 石 。 
    lái wǎnɡ bù fénɡ rén , chánɡ ɡē chǔ tiān bì 。 
    来 往 不 逢 人 , 长 歌 楚 天 碧 。 
     
  • 《溪居》
    .[唐].柳宗元.
    久為簪組束,幸此南夷謫。
    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
    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久为簪组累,长久以来我被做官所羁累,
    幸此南夷谪。有幸贬谪到南夷之地偏僻。
    闲依农圃邻,闲居便与农家菜圃为比邻,
    偶似山林客。偶尔好似隐逸的山林之客。
    晓耕翻露草,天破晓踏碎露珠翻地除草,
    夜榜响溪石。夜晚荡小舟出游碰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独来独往难遇到游玩之人,
    长歌楚天碧。归来只有我高歌楚天青碧。
  • ①簪组:簪,冠簪;组,冠带。指官服或显贵。王维《留别邱为》:“亲劳簪组 送,欲趂莺花还。”
     
    ②南夷: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③农圃: 农人种植果木瓜菜的园 地。
     
    ④山林客:此指山林隐士。
     
    ⑤榜:船桨,这里指小船。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时所作。元 和五年(810),柳宗元在游览永州西山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 为喜爱那里秀丽而宜人的美景,便筑屋而居,并把溪名改为愚溪。这首五 言诗就是写迁居愚溪后的闲适生活。此诗貌似闲适,字里行间却无不流 露着诗人内心隐含着的郁闷和怨愤,实为强作闲适,而我们又可以发现, 这首诗的韵味也恰恰就在这些地方。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开门见山地道出来永州的原因。我长久 以来总是为官职所羁累,幸好这次有 机会把我贬到永州,解除了我的无穷 烦恼。从这里看来,似乎诗人毫无受 挫、消极的情绪,而是怡然自得地享受 起这份闲适与清静,把这次“不幸”转 化成“万幸”了。接下去六句,写的就 是他的谪居生活:闲居无事,便与农田 菜圃为邻,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 之士;清晨,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有 时荡起小舟,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 归来。独来独往,无拘无束,对天长 歌,与人无争,好像对自己的不幸遭遇 无所萦怀,心胸旷达开朗。
     
     事实真如诗中所述的吗?恰恰相 反,这实际上都是激愤的反语,满腹的牢骚。诗人故作悠闲、达观、开朗, 用一种积极、乐观、豁达的语调描写他的溪居生活,可事实上却透露出遭 贬后的怨愤心情。一个并不愿出世隐居的有志之士,却不得不过着无所 事事的山林生活,什么“久累”、“幸谪”、“闲依”、“偶似”,这些语句大都弹 出了弦外之音,表现诗人内心的郁愤。尤其是首尾四句隐含许多牢骚之 意,对于贬官,本不是如意之事,诗人以为官所“累”而遭贬谪为“幸”,实际 上是内心含着无限的痛苦与无奈。“闲依”、“偶似”相对,“闲依”包含着投 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他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实际上, 也是无奈、郁闷、烦躁的表现。“晓耕”则说明诗人生活的清苦,据史料记 载,柳宗元被贬永州,当时永州甚为荒僻,人烟稀少,他连住的地方都没 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 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可见,诗人的生活并非诗中所述的 那么无忧无虑。“来往不逢人”句,也可见诗人的孤独与无助。其实,作为 一位政治上的有志之士,他是不甘愿与“不逢人”的孤独为伍,只好用响彻 蓝天的高歌来展示自己的冲天心志,发抒压抑的内心之苦。
     
    此诗妙在淡泊中渗出烦恼,闲适中引发牢骚。或以“幸”写不幸,或引 吭高歌展示出自己的心底。如沈德潜所言:“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 发清夷澹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唐诗别裁集》卷四)
     
     
  •  
     
    唐宪宗元和五年 (810),作者被贬永州后,发现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风景秀丽,因爱其美而迁居于此,并更名为愚溪。此诗是他迁居愚溪之后的诗作,故曰 《溪居》。
     
    在诗中,诗人自幸被贬谪而得居于此闲适的佳境,独来独往,无拘无束,难得自由放歌的生活。全诗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写来愚溪的原因: 久为做官所羁累,有幸被贬谪到这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来,得以免除许多烦恼。被贬本为不幸之事,作者却说是“幸事”,这是反话正说,怨情自深。中间四句为第二层,写在愚溪的生活: 闲时,与农田、菜圃为邻; 偶而又像是山林隐逸之士; 清晨,踏着露水去耕耘土地和除草; 白天,有时荡起小舟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船触礁石发出砰砰声响。这是多么闲适的生活,多么旷达的情感,似乎对不幸遭遇无所萦怀! 实际上,这是悲愤的反语! 作者并不安于隐遁闲适,他为官是想为改革弊政出力,并非为了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在“闲依”、“偶似”、“晓耕”、“夜榜” 的背后,一种远离亲故,抱负不能实现的不得已之情,自然流出。最后两句为第三层,写诗人的慨叹。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作者只好独自仰首楚天,长歌骋怀,排遣胸中悲愤难抑之感!
     
     全诗采用以乐写悲的手法,极度渲染溪居之乐,实则表达身屈志辱的无穷之愤。故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四》 中说: “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 论评是十分中肯的。
     
  •  
    永和五年(810),柳宗元贬谪永州司马期间,偶在零陵西南游览,发现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爱其风景秀丽,于是迁居是地,并改名为愚溪。柳宗元一生,曾以愚溪为题材写过好多诗篇,《溪居》堪称是愚溪诸咏里的代表作。
     
     诗的第一句,类似全诗的解题: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关键在一“幸”字,既是对以往宦海浮沉的总结,又总领全诗,引出下文。“幸”字下用一“谪”字,难言的苦涩顿时生起。此句虽是怨言,却因一“幸”字而不见怨意。
     
     诗的二、三、四联都是由“幸”字引起。第二联写诗人谪居愚溪后的生活:闲来无事便在临近的农田菜圃边站一站,偶有兴趣还可到山林里转一转。貌似闲适旷达,字里行间却有一种贬谪生活中无所适从的心态的流露。
     
    第三联用笔清峭,写景状物动静有度,颇具神态。其真切自然之美,很有田园诗的风采。其中“草”是静物,“露”却有晶莹欲滴之态,一个“翻”字,其景如在眼前。“石”是静止的,“溪”是流动的,而一个“响”字,便如听到船桨水的声响,反衬出愚溪之夜的静谧。
     
     二、三联上承“幸”字,写得全是景语,第四联“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就又还原出柳宗元本来的面目了。在描摹山水时,他总不忘记塑造自我形象;流露出一种“天生我才”的自负,活画出诗人孤傲、倔强的形象。
     
     诗的后三联,似乎很少怨意,但正是“不怨而怨”。诗人在了无人烟的楚天之下一声“长歌”,已足以让人对他的遭遇深抱同情,为他不屈的理想深为折服了!然而诗人更为高明的是,他的本来很强烈的感情竟深蕴在淡远的诗句之后,使人再三品读,才得其诗味,且逾读得多,便得之逾深。这正是介于“怨”与“不怨”、“不怨”与“怨”之间的一种独特的美的风范。



《溪居》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作者小传】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十四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曾任集贤书院正字、蓝田尉、监察御史里行。顺宗即位,任礼部员外郎,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革新集团核心人物。宪宗即位,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改柳州(今属广西)刺史。在柳州因俗施教,令奴婢赎身等改革,惠民甚多。十四年卒。后人称“柳河东”、“柳柳州”。生平详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及两《唐书》本传,文安礼《柳先生年谱》较早而又完备。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成就卓著。其诗多为贬官后作,抒写去国哀怨之作清峻沉郁,描写贬谪生活而较闲适之作温丽清深,苏轼称其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有今人吴文治校点诗文合编《柳宗元集》。
 【解题】
 此诗当是元和初被贬任永州司马时作。溪,指愚溪,在永州西南,原名冉溪、染溪,柳宗元改之为愚溪,筑室于此,见柳宗元《愚溪诗序》。诗中表面上写闲适愉悦,实际上隐含有牢骚哀怨。沈德潜《唐诗别裁》云:“处连蹇困阨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甚是。
 【注释】
 ①二句意谓久为做官所牵累,幸亏此次被贬谪到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簪组:冠簪和印绶。簪是用以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是官员的冠饰;组是用丝织成的阔带子,官员用作佩印的绶带,此处以簪组指做官。束,束缚。南夷: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谪:降职。
 ②农圃:农田。③夜榜(bang):夜航。榜,摇船用具,此处作动词。响溪石:触溪石而发出声响。④楚天:楚地的天空,永州古属楚地。

溪居 - 佛道圣经文学 - 可可诗词网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兰田尉,后升监察御史。积极参与王叔文等人的革新运动,擢礼部员外郎。叔文败,受累而贬为邵州刺史,又贬为永州司马。元和十年(815)迁柳州刺史。
 柳州为佛教南宗圣地。子厚早年曾受佛教影响。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和生活挫折,使他在思想上更靠近禅宗,“与诸禅人游”。“一时南方诸大德碑铭之文,多出其手”。(《居士传》)这首诗就是元和五年(810),子厚谪永州,游零陵西南,得胜地冉溪,爱其风景秀雅,迁居此地,改冉溪为愚溪时写的。诗既写出他迁居愚溪后的生活,又表露出他因受禅宗影响而在诗中蕴藉的佛理禅趣。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簪组:古代官吏的冠饰,这里借指官场生活。诗的大意是说:我久为官场所羁累,幸好有机会贬谪到这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解除我无穷的烦恼。诗一开头,便诗意突兀,耐人寻味。贬官本来是一件极痛苦的事,诗人却反意着笔,并不把官场做官看作一件乐事,反而说为做官所拖累,说这次贬谪反倒是一件幸事。以苦为乐,是一种含着痛苦的微笑,实际上是为他南迁事的一种自我解嘲。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有时就好像是山林隐逸之士。“闲依”与“偶似”相对。一切是那么漠不经心,又那么和谐自然,闲适舒坦。与农田菜圃为邻,抛却一切官场的纠纷烦恼,用整个儿身心去拥抱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中去。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早上很早就出去耕种,晚上很晚方回来。这很使人想起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名句。子厚此句,或从陶诗化出。“榜”一作“傍”(peng彭),进船。此句意为:天黑船归,船触溪石有声。这意境大致符合子厚所居的愚溪的环境。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诗的大意说:自从我被贬到永州以后,总是独来独往,很少和别人应酬。我一个人对着大自然吟咏长啸,觉得天地也显得格外的宽广、蔚兰。这是诗人被贬到永州后,独自生活在清幽闲适的环境里的生活感受。这是一种独立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来往不逢人”,表明作者的居处清幽而偏远,有返朴归真的意思,同时也说明他自由自在生活的情境,表明诗人在大自然中获得真正的人生和精神的自由。“长歌楚天碧”,由蔚兰深邃的天际,显示出诗人精神的自由、心境的开朗和生活的自得情绪。
 “偶似山林客”似为全诗诗眼。在远离尘世的愚溪这个小天地里,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是太孤独了。“偶似山林客”,表明子厚并不是真的想当什么隐士。他的闲适是强作出来的闲适,并不是真的就闲适得很。所以,沈德潜说: “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 ( 《唐诗别裁》 卷四) 这段议论是很有见地的。
 佛家追求的是一种“事事无碍”的境地,即摆脱一切尘世羁绊,超越物欲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但人生活在尘世间,又不可能完全摆脱尘世生活。加之人又是有感情的动物,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完全解脱生活中的苦闷烦恼,又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在精神上求得某种超越和解脱。不怨而怨,怨而不怨”,正是子厚未完全摆脱生活羁绊,但又竭力寻求解脱,追求一种精神自由所作的努力,以求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子厚此时处境与精神生活,正是此种情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