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恢复方法
在恢复退化湿地和防止湿地退化的过程中采用的手段及技术。主要包括:
❶自然恢复方法。湿地恢复的过程是消除导致湿地退化或丧失的威胁因素,从而通过自然过程恢复湿地的功能和价值。通常自然恢复方法依赖的因素是: 稳定的能够获取的水源、最大限度地接近湿地动植物种源地,被动恢复的优势在于低成本及恢复的湿地与周围景观的协调一致。
❷人工促进恢复方法。人工促进自然恢复涉及自然干预,即人类直接控制湿地恢复的过程,以恢复、新建或改进湿地生态系统。当一个湿地严重退化,或只有通过湿地建造和最大程度的改进才能完成预定的目标时,人工促进恢复方法是一个最佳的恢复模式。人工促进恢复方法的设计、监督、建设和花费较为可观。
❸恢复技术。根据国内外对各类湿地恢复项目研究的进展情况,可概括出以下几项技术: 废水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氧化塘技术; 点源、非点源控制技术; 土地处理 (包括湿地处理) 技术; 光化学处理技术; 沉积物抽取技术; 先锋物种引入技术; 土壤种子库引入技术; 生物技术,包括生物操纵、生物控制和生物收获等技术; 种群动态调控与行为控制技术; 物种保护技术等。这些技术有的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有的正在发展。在许多湿地恢复的实践中,其中一些技术通常是相整合应用的,并可取得显著的效果。
❹过程特性。与其他生态系统过程相比,湿地生态系统的过程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兼有成熟和不成熟生态系统的性质; 物质循环变化幅度大; 空间异质性大; 消费者的生活史短但食物网复杂; 高能量环境下湿地被气候、地形、水文等非生物过程控制,而低能量环境下被生物过程控制。这些生态系统过程特征在湿地恢复过程中应予以考虑。
不同的湿地恢复方法不同,而且在恢复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因此很难有统一的模式,但在一定区域内同一类型的湿地恢复还是可以遵循一定的模式,这个模式是需要进行试验探索的。在我国已应用的模式也非常多,比较著名的是桑基鱼塘模式和林果草 (牧) 渔模式。通过对各种湿地恢复方法的归纳,湿地恢复较佳方法是: 尽可能采用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恢复方法; 恢复湿地与河流的连接为湿地供水; 恢复洪水的干扰; 利用水文过程加快恢复 (利用水周期、深度、年或季节变化、持留时间等改善水质); 停止从湿地抽水; 控制污染物的流入; 修饰湿地的地形或景观; 改良湿地土壤 (调整有机质含量及营养含量等); 根据不同湿地选择最佳位置重建湿地的生物群落; 减少人类干扰提高湿地的自我维持能力; 建立缓冲带以保护自然的和恢复的湿地; 发展湿地恢复的工程和生物方法; 建立不同区域和类型湿地的数据库; 开展各种湿地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研究; 建立湿地稳定性和持续性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