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健康评价
通过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 (包括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功能 (生态功能和各项服务所对应的功能)、适应力 (弹性) 和社会价值等综合特性来判断湿地的健康状况。可以对由于自然和人类干扰引起的湿地生态系统破坏或退化程度进行诊断,发出预警,为管理者、决策者调整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以更好地保护、恢复或重建、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只有充分理解和定量评价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才能制定出适应性的管理策略,以恢复或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湿地健康评价的内涵。湿地健康是指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未受到损害,关键生态组分和有机组织被完整保存且缺乏疾病,对长期或突发的自然或人为扰动能保持弹性和稳定性,整体功能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和活力。湿地的健康程度特别是其结构和功能的表现直接影响到景观和流域内的整体利益,即可持续发展。管理好流域或景观,首先对其内部的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进行研究,找出湿地面临的压力及表征的压力指标,以便对湿地健康做出正确的判断。对湿地健康诊断指标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最早的指标是对水质 (颜色、有氧含量) 的简单测量,逐步发展到物种指标以及富营养化上。过去几十年里,湿地健康的诊断指标主要集中在化学和生物指标上,这些指标比较容易测度,花费较低,能够提供生态系统受损的早期预警,同时对生态变化具有极高的敏感性,也能为决策者提供有利依据。随着对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近几年研究者又将物理指标、压力指标等考虑在内,使健康诊断指标不断完善。
湿地健康评价方法。根据评价方法的强度和尺度,美国环保署 (EPA) 提出了三个层次的湿地健康评价方法,通常称为Level Ⅰ、Ⅱ、Ⅲ。Level Ⅰ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一种景观尺度的评价方法。此方法的优点为可以用较少的资源来评价大面积或大量的湿地,但其对单个湿地的基本状况的评价精度相对较低; Level Ⅱ评价方法是利用单个湿地简单的观测数据来快速定性评价局地或区域尺度的健康状况,优点是可以用中等资源花费对区域尺度的湿地进行评价,对单个湿地的评价精度适中,因此Level Ⅱ评价方法是最普遍使用的方法;Level Ⅲ评价方法是一种利用野外采样定量进行场地评价的强度较大的方法,该方法是精度最高的一种方法,可以评价湿地的健康或生态完整性,但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美国环保署建议用Level Ⅲ方法来验证Level Ⅰ和Level Ⅱ评价技术。
湿地健康评价指标。主要有:
❶生物物理特性。生物物理特性是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外在体现,而结构和功能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是指在一段时期内系统实现一定功能和维持一定结构的能力。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理特性主要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及其生境的多样性优势种的群落结构及其分布等方面。
❷社会经济状况。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经济生存能力,且经济生存能力能够用传统指标来评价,如利润大小收入分布、债务负担等,但由于无法解释自然资本的损失大小,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引起误导经济生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受胁迫的生态系统易遭受灾害,如不能栽种作物、渔场倒闭等,对区域经济造成一定影响。
❸人类健康程度。湿地生境恶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主要是环境污染、严重病菌及其导致的疾病类型的增加等,在时空尺度上以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间接评估人类健康状况较为困难,而一旦系统退化严重时,会对人类产生较大的影响,如病菌侵染等。
❹胁迫及其时空变异性。在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干扰且系统严重退化的情况下,当生态系统受到胁迫压力时,会表现出一定的症状,胁迫反应具有时空变异性,同一胁迫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表现类型不同,胁迫因子分为单一胁迫因子和多胁迫因子,而不同因子的累积和综合作用会一定程度地改变湿地生态系统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