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湘阴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湘阴县 湘阴县属岳阳市。在湖南省东北部、湘、资二水尾闾,洞庭湖东南,面积158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37千公顷。人口66.93万。1995年工业总产值21.79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08亿元,财政收入5827万元,支出8226万元。辖文星、樟树、铁角嘴、新泉寺、南湖洲、白马、临资、濠河口、袁家铺、界头铺、东塘等12镇、20乡。县人民政府驻文星镇。古属荆州地、汉为罗县,属长沙郡。唐置湘阴县,属岳州巴陵郡。元升县为州,属天临路。明初复为湘阴县,属长沙府。县建制沿用至今。1986年后属岳阳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7℃,降水量1388毫米。是省商品粮和水产基地县。有稻谷、鲜鱼、生猪、油菜籽、甘薯、茶叶、麻类、湘莲等主要农产品: 机制纸及纸板、化肥、水泥、变压器、干电池、玻璃制品、日用陶瓷等工业产品。“三塘酱藠”“长康毛笔”为名产。水运发达,湘、资二水通航,港汊可畅行木船。公路通长沙、岳阳等地。有湘阴文庙、唐岳州窑址、黄陵庙、文星塔、乌龙塔、明夏原吉墓等名胜古迹。 ☚ 华容县 平江县 ☛ 湘阴县 湘阴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居湘、资二水尾间,东洞庭湖东南。西汉至东晋为罗县。南朝宋元徽二年 (474)分罗、益阳、湘西三县地置湘阴县。隋开皇 (581—600)初一度并入岳阳县 (非今岳阳县)。旋改岳阳县为湘阴县。唐武德八年 (625)省罗县入湘阴县。元元贞元年 (1295)升湘阴州。明洪武三年 (1370) 降为湘阴县。县名至今无变更。县治则迁徙较多,地点何在,各说不一。南朝宋置县,一说县治在今县青潭乡琴棋望,另一说在县治西北25公里。南朝梁一说曾迁县治于黄华城。隋朝时一说迁治今县南白鸟潭,二说迁治夹城,三说迁治古罗城。唐朝可能迁治今县东城江城。五代后周广顺三年 (957) 县治于白茅城 (今汨罗市川山坪镇)。南宋绍兴元年 (1131) 迁县治于赤竹城(今安静乡境内)。绍兴五年(1135)始迁于今文星镇,以后无变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6月将湖北省蒲圻县的下万垸划归湘阴县; 同时将湘阴县的新运洲划归蒲圻县。1964年9月从湘潭专区划入新设立的岳阳专区。1983年2月撤销岳阳地区时划归长沙市。同年7月又划归重新设立的岳阳地区。现属岳阳市。县人民政府驻文星镇。面积1535平方公里。平江地处湖庭湖平原东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部地势较高,为丘陵地带。青山庵海拔522米,为境内最高点。西部北部为江河冲积平原和湖汊滩地,低平开阔。谷花洲海拔23米,为全省最低点。湘江自南入境后分东西两洪道进入洞庭湖。资水南支洪道自西入县境,在临资口与湘江西支洪道汇合入洞庭湖。年平均气温17℃,1月平均气温4.6℃,7月平均气温29.3℃。年平均降水量1388毫米间。矿藏有金、钴、铁、独居石、金红石、石英、陶土、花岗岩、耐火泥等。农副产品主要有稻谷、棉花、油茶、湘莲、麻、芦苇、茶叶等,鱼类资源丰富,是全国商品粮和水产品生产基地县之一和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县。“长康毛笔” 为地方名产。“三塘甜酸藠头”远销东南亚。公路有308、102省道,汽车可通达各乡镇。水运有湘江、资江及洞庭湖下通长江,航运畅通便利。名胜古迹有青竹寺窑址、百梅窑址、岳州窑址、湘阴文庙、文星塔、状元塔、郭嵩焘故居、左文襄公祠、左太傅祠、横岭湖等。 ☚ 华容县 平江县 ☛ 湘阴文庙/节孝坊/郭嵩焘故居/甘妃墓/文星塔/左文襄公祠/陈嘉祐墓/状元塔/陈毅安纪念馆/左太傅祠/柳庄/黄花故城/舜帝庙戏台/横岭湖 ☚ 集成垸 湘阴文庙 ☛ 湘阴县 湘阴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湘、资二水尾闾,由此注入洞庭湖。秦汉时为长沙郡罗县境,南朝始建湘阴县。面积1581.5平方公里,人口65万人,县城城关镇,隶属岳阳市。益阳到平江、长沙到湘阴公路在境内相交。湘江把全县分为东西两半,东部为丘陵低山,西部为滨湖堤垸。港汊众多,湖沼密布,是全国商品粮、鱼基地县。盛产稻谷、生猪、油菜籽、茶叶、芦苇、鲜鱼、湘莲。工业有造纸、纸板、机械、陶瓷、棉纺等主要企业。古迹有文庙、乌龙塔等。 ☚ 岳阳县 平江县 ☛ 湘阴县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置,治所在今湖南湘阴县西北。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寻改岳阳县置,移治湘阴县西南,五代周广顺三年(953年)移治今湘阴县。元元贞初升为湘阴州。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