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地区生态农村模式
湖南省湘西地区建设生态农村的典型模式。2004年6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 《关于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决定》 和 《湘西地区开发总体规划》,正式启动湘西地区开发。2006年、2008年,湖南省政府又相继下发了 《关于进一步推进湘西地区开发的意见》 和 《关于继续推进湘西地区开发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2010年11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 《关于深入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的意见》,对湘西地区开发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进行了全面提升和加强,湘西地区开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湘西地区生态农村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❶突出发展特色农业。湘西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生态环境优越,具有发展特色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立足湘西地区特色优势,加大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培育促进湘西地区农民持续增收的特色主导产业。湘西自治州大力发展水果、畜牧水产、特色经济作物和中药材四大特色产业,2010年该州 “两薯” 基地达到60多万亩,以椪柑、猕猴桃为主的水果基地110多万亩,烤烟基地20万亩,商品蔬菜基地50多万亩,茶叶基地6万多亩,中药材基地20万亩,出栏生猪300多万头、山羊180多万只、湘西黄牛70多万头,网箱养鱼2万多口。张家界市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健康养殖、名特优新水果、花卉苗木等高效产业,2010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40万亩,水果面积达到43万亩,专业养殖户发展到4600户,93个村成为产业专业村。
❷突出抓好新农村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 “千村示范” 工程为抓手,启动实施 “百城千镇万村” 新农村建设工程,加快改善湘西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湘西自治州1900多个村实现通达,完成 “通畅工程” 1600多千米,行政村通电率达100%,新解决30多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2000多栋,文化、教育、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新农合参合率达94.4%。张家界市35个示范村实现了村道硬化,通组公路硬化率达90%,农网改造率达到100%,其中6个示范村通过省政府验收挂牌。怀化市水泥 (沥青) 路通乡率达到99.7%,通畅率达到81%,解决了86.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创建省级卫生村2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0个。邵阳市投入累计60多亿元,修建农村公路1.4万千米,被评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市,改造中低产田34万多亩,治理病险水库900余座,解决饮水不安全人数110万余人。江华县行政村通畅率达到了90%,组织开展了城乡清洁工程,农村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琅下村、蒋村被评为省级生态示范村,码市镇被评为省级优美乡镇,大圩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江永县所有乡镇场、行政村基本完成通乡、通村公路建设,精心打造了浦尾、上甘棠、刘家庄、玉岭、仙姑塘新农村建设 “五朵金花” 和12个文明生态示范村,2009年评为 “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玉岭村被省政府授牌。
❸突出发展农村新型能源。坚持把发展农村新型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加快湘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截至2010年年底,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邵阳市、江华县、江永县4市(州) 2县户用沼气保有量达到54.1933万户,小型沼气1857处、供气7825户,大型沼气工程44处,建设乡村服务网点1274处,在农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17698台; 拥有微型水力发电1180处、2933.5千瓦。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非常明显。通过发展农村新型能源,每年节约标准煤13万多吨,节约薪柴83万多吨,农民节支增收5.5亿元。同时,通过实施一池 “三改”,大力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等综合利用模式,加快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