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湘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湘剧

湘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中部、东部以及江西萍乡、吉安等地。以长沙、湘潭为活动中心的称“长沙湘剧”,以衡阳为活动中心的称“衡阳湘剧”。广义的湘剧还包括祁剧。约有三四百年历史。用中州韵、长沙方言演唱。有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四种声腔。其中高腔、低牌子原系江西弋阳腔;昆腔来自昆山;弹腔又称“南北路”,南路相当于二黄,北路相当于西皮,系来自汉调和徽调。脚色行当分大靠把(正末)、二靠把(副末)、唱工(正生)、小生、大花脸(大净)、二花脸(二净)等。其脚色行当颇具特色,如小生不仅分文巾、罗帽、雉尾、蟒靠, 而且有穷、文、富、武四种戏路做派。乐器有二弦、月琴、笛、唢呐、鼓板、大钹、大锣、小锣等。剧目以历史戏和公案戏为主。

☚ 清戏   祁剧 ☛

芗剧;相距;湘剧

◉ 芗剧xiānɡjù  流行于台湾和福建南部芗江(九龙江中游)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清末在台湾形成。台湾称之为“歌仔戏”。
◉ 相距xiānɡjù  互相间距离。〈例〉~不远/ 前后~30年/ ~10年我又回家中/ 两个桥墩~20米。
◉ 湘剧xiānɡjù  湖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例〉~团/ 演出~/ ~分长沙~、衡阳~、常德~等。

湘剧

湘剧

多声腔戏曲剧种。形成于明末清初。有时为湖南剧种的统称,包括流行于长沙和湘潭一带的长沙湘剧,流行于衡阳 一带的衡阳湘剧和祁剧、流行于湘西的常德湘剧,流行于湘北的巴陵剧等。
湘剧的腔调有高腔、乱弹、低牌子、昆腔等四种,以高腔为主。高腔是弋阳腔流传湖南后与当地语言、风俗的结合产物。清末,乱弹腔成为湘剧的主要唱腔。湘剧高腔有300多支曲牌,大都为南曲;低牌子曲牌基本与高腔相同,唱时字多腔少; 乱弹腔有南北路和反南北路以及平板、吹腔等,脚色行当齐全。剧目丰富,影响较大的有高腔剧目 《拜月记》、《金印记》、《白兔记》,低牌子剧目有《封神榜》、《岳飞传》、《目连传》、《百花记》等,昆腔剧目有《思凡》、《藏舟刺梁》、《春香闹学》等; 乱弹腔剧目有 《四进士》、《奇双会》及“三国”、“水浒”、“杨家将”等历史剧。

☚ 楚剧   祁剧 ☛
湘剧

湘剧

流行于湖南长沙和湘潭一带的,称长沙湘剧;流行于衡阳一带的,称衡阳湘剧。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以唱高腔和乱弹的占绝大部分。辛亥革命时期,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编演了《刺恩铭》、《广州血》、《袁世凯》等剧。抗日战争时期,湘剧艺人组织抗敌宣传队,演出了《血溅沈阳城》、《骂汉奸》等剧,积极宣传抗日。湘剧脚色分行有显著特色,小生仅分文巾、雉尾、盔靠、罗帽,且有穷、文、富、武四种做派。《打猎回书》中娃娃生做工、唱工,《祭风台》中拖鞋而出的拖鞋路,《金沙滩》中金鸡独立的船路,《金马门》中脚肿作步的醉路,《琵琶上路》中的滚唱,都是其他剧种少见的精湛表演和唱工。伴奏乐队中,武场四人,打击鼓板、铙钹、大锣、小锣;文场二人,弹拨二弦、月琴,兼吹竹笛、唢呐。

☚ 楚剧   谐剧 ☛

湘剧

戏曲剧种。又名“长沙湘戏”,明成化年间(1465~1487)形成于湖南长沙、湘潭,流传已有400多年,包括高腔、弹腔、低牌子、昆腔4大声腔,其中的高腔、弹腔为湘剧主要声腔。湘剧高腔由弋阳腔衍变而来,“一人启口,众人帮和”,伴以锣鼓,不托管弦,约有曲牌300余个。低牌子属曲联体,字少腔多,曲牌与高腔同名,但旋律与高腔完全不同。弹腔又叫南北路,系由徽、汉两个剧种流入,南路为二黄,北路为西皮,有[平板]、[七槌半]、[反二黄]、[反西皮]等不同板式。伴奏乐器有二弦,月琴等,打击乐有鼓板、铙钹等。有《琵琶记》、《四进士》、《打猎回书》等传统剧目1000余个,以高腔、弹腔剧目居多,占一半以上。

湘剧

湘剧

湘剧是湖南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它是以长沙和湘潭为中心,逐步向善化(今长沙、望城两县的南部)、益阳、浏阳、醴陵、宁乡、湘乡、攸县、安化、茶陵、湘阴诸县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
明代成化年间, 长沙是吉王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戏曲演出的繁荣。外来的戏曲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与本地区民间艺术、地方语言紧密结合,逐渐形成这一包括“高”(高腔)、“低”(低牌子)、“昆”(昆曲)、“乱”(乱弹)四大声腔, 唱白用中州韵、富有本地特色的剧种。
高腔是湘剧四大声腔的代表,源于江西的弋阳腔。四百多年前,弋阳腔传入长江地区后,融合打锣腔等地方音乐,并在弋阳腔滚唱的基础上吸收青阳腔的滚调加以发展,逐步衍变成为湘剧高腔的。低牌子是一种字少声多,以唢呐、笛子伴奏的声腔。曲牌与高腔同名,旋律却完全两样,故艺人称为低牌子,以示与高腔有别。昆曲在三百多年前,稍晚于弋阳腔传入长沙地区。乱弹也叫“南北路”,即南路二黄、北路西皮的总称。北路西皮在清乾隆初即在湖南流行。南路二黄(即徽调)在乾隆年间也已传入岳阳,并逐渐成为湘剧的一种声腔。
湘剧的剧目丰富,大小剧目达1155个,其中高、乱声腔的剧目占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湘剧的传统剧目,不少出自宋末南戏、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也有少数是艺人创作和改编的剧目。高腔的“四大连台”和“六大记”,是演出时间最早、保留时间最长的代表性剧目。“四大连台”为《封神传》、《目连传》、《西游记》、《精忠传》,每本可连台演出五至七日。“六大记”为《金印记》、《投笔记》、《白兔记》、《拜月记》、《荆钗记》、《琵琶记》。乱弹的“八大连台”、“江湖十八本”和“三十六按院”,则是经常演出并为观众所熟悉的剧目。
湘剧传统剧目中有清代王船山创作的《龙舟会》和杨恩寿创作的《坦园六种曲》,其中《桂枝香》、《再来人》两出为清代剧评家吴梅所推崇;《桃花源》、《麻滩驿》、《理灵坡》三出取材于湖南地方的历史和民间传说,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靠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的合作,对湘剧的丰富遗产进行挖掘、整理,上演剧目由两百多个增至四百多个,并及时抢救了行将失传的剧目三百二十多个。重点加工、整理了《拜月记》、《追鱼记》、《拨火棍》、《水牢记》、《金丸记》、《玉簪记》、《黄飞虎反五关》、《金沙滩》、《六郎斩子》、《百花公主》等六十多个剧本,其中《拜月记》、《生死牌》拍摄成舞台艺术片。祁剧
祁剧也叫祁阳戏,起源于明代它分为永河、宝河两派,但舞台语言,统一用祁阳官话。声腔有高腔、弹腔、昆腔三种。它是湖南历史悠久、流行较广并对粤、闽等省不少剧种的形成与发展颇有影响的戏曲剧种。
祁剧现有传统剧目总数上千,有一两百剧目已失传,后在1956-1961年期间发掘出来的。祁剧中的弹腔剧目约占80%, 高、昆剧目约占20%。
祁剧音乐,素以高亢、激越见称。曲牌十分丰富,据邵阳地区已整理付印的音乐资料统计,有1079首。
高腔是祁剧中最古老、最有特色的一种声腔,至今还保留着“帽形燥鼓”这种古老的乐器。祁剧弹腔,是后于高腔兴起的一种声腔,分南北二路。它的南路,包括〔弋板〕、〔安春〕、〔阴皮〕等。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受宜黄戏和徽剧的影响。
祁剧昆腔用唢呐和笛子两种乐器伴奏。唢呐多用于情绪激昂、气势磅礴的唱段,笛子多用于叙事、抒情、轻快的唱段。唢呐伴奏时用大锣、大鼓、大钹以加强气氛;笛子伴奏时用帽形燥鼓轮奏。
祁剧过场音乐,分“大牌子”和“小牌子”两类。大牌子曲调丰富,既可渲染威武雄壮、庄严肃穆的气氛,也可表现热烈欢快、沉痛悲切的情绪。小牌子曲调轻快、流畅,多半用以配合表演动作,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祁剧的脸谱化妆,只用红、黑、白三个基本色调。花脸“净”脸谱,除粉脸外,其他多是专人专脸。祁剧的服装、首饰,也有它的特点。祁剧的行当,也和其他剧种一样,分为生、旦、丑、净四行。细分又有八大色、十个头等等分称。八大色是生、旦、净、丑每行两个。

☚ 篓上的湘西   衡阳湘剧 ☛
湘剧

湘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长沙和湘潭一带。起源于明代。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包括高(高腔)、低 (低牌子)、昆(昆腔)、乱(乱弹) 四大声腔,用中州韵而又富有乡土特色的剧种。其中高腔、低牌子均来自弋阳腔,昆腔来自昆山腔。乱弹也叫南北路,包括西皮与二黄,系清乾隆年间始从湖北、安徽等地传入。在发展过程中,康熙年间的福秀班,以唱高腔为主;乾隆年间的大普庆班,以唱昆腔为主;道光年间的仁和班以唱乱弹为主。湘剧角色分行也有显著特色,小生不仅分文巾、雉尾、盔靠、罗帽,且有穷、文、富、武四种做派。高腔用帮腔,曲牌约三百余支,南曲多于北曲。低牌子曲牌与高腔同名,字少声多,用唢呐、笛子伴奏,旋律与高腔迥异。乱弹中也包括反二黄与反西皮,称反南路与反北路。此外,平板、安庆调、七槌半则系分别指四平调、吹腔和南锣。伴奏乐队中武场四人,打击鼓板、铙钹、大锣、小锣、文场二人,弹拨二弦、月琴,兼吹竹笛、唢呐。传统剧目有一千多个,以唱高腔与乱弹的为主。高腔的 《金印记》、《投笔记》、《白兔记》、《拜月记》、《荆钗记》和《琵琶记》合称“六大记”,一说出自宋元南戏。乱弹的“三十六按院”包括了《奇双会》、《四进士》、《温凉盏》等三十六个公案剧。

☚ 荆河戏   祁剧 ☛
湘剧

湘剧

湖南地方大戏剧种。“湘剧”名称最早见于1920年长沙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西兴散人序:“闻之顾曲家,湘剧全盛于清同光间。”因用中州韵、长沙官话演唱,故一度称为长沙湘剧。湘剧形成距今约五、六百年。高腔、昆腔、低牌子和乱弹四大声腔融合于同一剧,是湘剧的一大特色。湖南湘剧包括长沙湘剧、衡阳湘剧等,均由弋阳腔、皮簧腔等外来声腔和表演艺术与本地的民间艺术和方言土语融汇而成。湘剧现存剧目1100余种,大多为取材于历史演义和章回小说的历史剧,也有一些反映现代生活的作品。唱腔宽厚,韵调豪放,做功细腻,是湘剧的共同特点。长沙湘剧是湖南湘剧的代表和主流,流行于长沙、宁乡、浏阳等县市。《拜月记》、《生死牌》、《山乡巨变》等一批湘剧代表作,在中国剧坛产生过较大影响。

☚ 表演艺术   湖南花鼓戏 ☛

湘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中部、东部一带。渊源于明代,用中州韵、长沙方言演唱。逐渐形成兼唱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

湘剧

湘剧

地方大戏剧种。用中州韵、长沙官话演唱,曾称长沙湘剧。主要流行于旧长沙府12属县,也常去湘东、赣西演唱。最早的高腔源于弋阳腔,明代从江西传入,另有低牌子、昆腔、乱弹等声腔和杂曲小调。演员分头靠、二靠、唱工、小生、大花、二花、紫脸、三花、正旦、花旦、跷旦、婆旦12行,紫脸为特有行当,以唱为主。表演重做工,大脚婆戏等戏路富有地方特色。传统剧目千余个,以历史题材为主,整理、创作剧目中 《拜月记》、《追鱼记》、《生死牌》等影响甚大,《琵琶记》、《山鬼》、《铸剑志》、《布衣毛润之》、《子血》、《马陵道》等获国家级奖励。长沙的老郎庙早年保留清康熙三年 (1664) 福秀班牌。乾隆末年(1795)办的九麟科班为湖南最早的戏曲科班。历代班社数百,五云科班和同春戏班影响最大。抗日战争时期曾建立7个抗敌宣传队,为抗日宣传做出贡献。湖南解放后,省和长沙、湘潭、益阳、茶陵、涟源等地曾建有专业剧团。

☚ 戏剧   祁剧 ☛
湘剧

湘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长沙和湘潭一带的,称长沙湘剧;流行于衡阳一带的,称衡阳湘剧。渊源于明代。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四大声腔。传统剧目有一千多个,以唱高腔和乱弹的占绝大部分。高腔的《金印记》、《投笔记》、《白兔记》、《拜月记》、《荆钗记》和《琵琶记》合称“六大记”。可能出自宋元南戏。乱弹的“三十六按院”,包括了《奇双会》、《四进士》、《温凉盏》等36个公案剧。辛亥革命时期,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编演了《刺恩铭》、《广州血》、《袁世凯》等剧。抗日战争时期,湘剧艺人组织抗敌宣传队,演出了《血溅沈阳城》、《骂汉奸》等剧,积极宣传抗日。湘剧脚色分行有显著特色,小生不仅分文巾、雉尾、盔靠、罗帽,且有穷、文、富、武四种做派。《打猎回书》中娃娃生做工、唱工,《祭风台》中拖鞋而出的拖鞋路,《金沙滩》中金鸡独立的船路,《金马门》中脚肿作步的醉路,《琵琶上路》中的滚唱,都是其他剧种少见的精湛表演和唱工。伴奏乐队中,武场四人,打击鼓板、铙钹、大锣、小锣;文场二人,弹拨二弦、月琴,兼吹竹笛、唢呐。

☚ 微型小说   摄影小说 ☛

湘剧xiang ju

Hunan opera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6:05:16